李树泉
抗战时期中共对东北的经略*
李树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几个月之内便占领东北全境,将东北变成其继续扩大侵华战争的基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领导东北抗战进而收复东北,作为党领导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很长一个时期独立支撑了东北的抗日斗争。同时,中共还从战略层面经略东北,通过各种方式向东北渗透,在靠近东北的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威慑日本侵略者对东北的殖民统治,支援关内的抗日斗争。这些都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力量迅速进入东北,进而以东北为战略后方,推进全国解放战争奠定了重要基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将东北变成其侵略中国的后方基地和反对苏联的前哨。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东北战局的发展,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将领导东北局部抗战与收复东北作为战略目标,最早发出抗战号召。日本占领沈阳的第二天,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立即发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25日、30日和10月12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又连续发表决议、宣言、告全国民众书和指示信等,提出组织东北人民群众,建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支援和联合各抗日组织和军队共同抗日。1932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中共中央提出,“党应该特别加紧反帝斗争尤其是反日斗争的领导”,“工农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是“党目前的中心鼓动口号”,要求“在满洲更应该加紧的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争斗(北宁路、中东路、哈尔滨等),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加紧在北满军队中的工作,组织他的兵变与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的打击”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60、568、569页。。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大举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的艰难形势下,仍然提出“必须坚决的同那些以为苏区只要土地革命不要反对帝国主义的倾向做斗争”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第559页。,表达了坚决领导东北抗战和收复东北的强烈意愿。
中国共产党提出在东北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地组织开展东北游击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其领导人多数属于东北三省军警界人士。如何汇聚更多的抗日力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共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摒弃关门主义,勇敢地领导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共中央严厉批评了中共满洲省委只提“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口号,而不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口号。对于‘民众自动武装起来,驱逐日帝国主义海陆空军出境’的口号一字未提。对于蓬勃发展着的东北义勇军更是不闻不问,更说不上组织东三省各重要企业中的反日罢工”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19页。的做法。为了加强党对中共满洲省委抗日斗争的领导,中央向满洲省委派了长驻代表,以改变“还没有什么大的斗争是在吾党领导之下”的困难局面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9册,第98、120页。。1932年3月,中共满洲省委通过决议,明确了发动满洲游击战争,领导反日民族战争的任务和目标。中共中央指示“满洲省委、河北省委必须加强对于东北义勇军的领导,造成东北义勇军中的中心部队,把这一战争的领导权拿到我们的手里。各地党部应该发起‘东北义勇军后援会’、‘北上决死团’等组织,武装群众、动员群众尤其是工人到东北义勇军中去”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9册,第291页。。在中共北方各省委联席会议上通过的决议,号召“开展义勇军运动与树立党的领导”,提出“开展援助东北义勇军运动,应成为北方党目前中心工作之一”。“在有些我们工作比较有基础的地方,我们可直接发展游击战争,创造强有力的游击队,来影响与团结广大的义勇军在它们的周围,来开展反日与反国民党的夺取政权的斗争。”④《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9册,第385、386页。决议还明确反对“左”倾关门主义和空喊组织苏维埃等。在“南京政府拒绝给满洲义勇军任何帮助并尽力阻止义勇军参战”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发出《告全国民众书》:“我们必须组织义勇军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争取士兵积极抵抗。”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17页。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信中提出,要“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的与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同时,要汲取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加强和巩固满洲党的领导”,“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坚持和保存自己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夺取和巩固反日斗争群众的领导到自己的手里”。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0册,第43、44、52页。为了扩大东北义勇军的战斗力量,中共中央要求“河北党必须以战斗的动员革命的工人农民与反日战士去加强扩大前线的抗日运动,满洲党应十百倍的努力去加强人民革命军与义勇军中的领导与组织”。河北、满洲党必须“发动游击战争,以扩大与加强民族革命战争的运动”。“北方的党必须用一切力量在国民党军阀军队的东北军与西北军以及‘满洲国’的士兵中,号召与组织革命的士兵来参加民族革命的战争。”⑦《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0册,第441页。
在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各地工农群众的声援下,不到两年时间,中共满洲省委在东满、南满、吉东、北满等地创建了十几支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东北迅速形成了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为骨干的人民革命军。特别是“在大部分义勇军中,代表着地主资产阶级阶级的国民党将军们相继叛变”⑧《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33页。的情况下,至1933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各地游击队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力量。到1937年秋,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0个军、1个独立师,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数千次战斗,粉碎敌人上百次的“讨伐”,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牵制了大量侵华日军,支援、鼓舞和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
在日本侵略者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加深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倡导、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收复东北,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分析了目前时局最基本的特点,认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东北四省之后,现在又并吞了整个华北,而且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31页。。因此,东北抗战在形式上是局部抗战,但在本质上则成为形成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先声。会议通过的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发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要求在一切省份发展游击战争,其中重点发展游击战的地区就包括东北三省。②《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8页。
为了贯彻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致电东北军全体将士,高度赞扬东北军“抗日的光荣历史”,鼓励他们要举起“抗日反卖国贼的义旗”,为“收复我们的东三省以及整个华北而奋斗”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页。。中共中央在《关于东北军工作的指导原则》中,把“争取东北军到抗日战线上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针,并提出了东北军中的统一战线要实行“上层的与下层的同时并进”的策略,并在每一个可能的条件下,“在里面发展党的组织”④《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第155、157、159页。。7月16日,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斯诺问:中国是收复失地,还是仅仅把日本赶出华北与长城以内的中国领土?毛泽东十分明确地回答:“中国的迫切任务是收复所有失地,而不仅仅是保卫我们在长城以内的主权。这就是说,东北必须收复。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台湾。至于内蒙,那是汉族与蒙族人民共同居住的地区,我们要努力把日本从内蒙赶出去。”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第199页。在斯诺问到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中国共产党能否同日本讲和,并承认日本对东北的统治时,毛泽东以十分坚决的口气说:“不能。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3册,第200页。8月10日,毛泽东在致救国会负责人章乃器等人的信中,赞扬了东北抗日武装的贡献:“我们东北抗日义勇军能够进行继续英勇的抗日斗争。敌人的报纸都承认东北义军已使敌人‘损失十万以上的生命和几万万的金钱’,并使日本帝国主义不能很快的侵入中国内地。虽然他们还未取得彻底的胜利,可是对于国家民族已有了巨大的功劳和帮助。”⑦《救国时报》1936年10月30日。转引自《陶行知全集》第4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85页。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以及收复失地、抗战到底的决心对张学良及其东北军产生了巨大影响,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做了大量的工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重要枢纽。
中国共产党高度评价东北三省的游击战争,对其寄予厚望。早在1934年1月22日,毛泽东就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主席的名义致电东北人民革命军及义勇军,向他们表达革命的敬意,希望他们“坚持抗日的民族革命战争”,武装更广大的民众,驱逐日本及一切帝国主义出中国⑧《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册,第78—79页。。1938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合众社记者王公达,在谈到中国共产党与东北义勇军的关系时说:“中国共产党和东三省抗日义勇军确有密切关系。例如有名的义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李红光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那里也是民族统一战线,除共产党员外,还有其他的派别及各种不同的军队与民众团体,他们已在共同的方针下团结起来了。”⑨《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3页。在1938年5月30日《解放》第40期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毛泽东特别以东北三省游击战为例,指出了东北三省游击战争的战略意义。他说:“东三省的游击战争……在抗战起来以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至其给予整个敌军敌国以精神上的不利影响,给予整个我军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16页。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给东北抗联的电报中,高度评价了东北抗联,认为东北抗联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我们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忘记沦陷在敌人铁蹄统治下的东北三千万同胞,我们也不会忘记在最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同民族死敌作长期斗争的亲爱的同志们”。电报还透露,“八路军一个支队曾到冀东游击,希望在东北各地的民族志士及全体同胞,在敌人后方响应,与敌进行更加长期的持久的艰难的游击战争,更加巩固和扩大各党派各阶级各军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准备我国军队在将来反攻,而达到收复东北的目的”。②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第181、182页。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战与收复东北的战略目标是明确的,在战略实施上也是成功的。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形成了东北局部抗战的局面;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提出与实践,成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最初形态。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军的上层与下层统一战线政策的实施,为张学良逼蒋抗战打下了思想基础。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将经略东北的战略与具体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一)经略东北战略区域的确定
为应对战局的急剧变化,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制定了动员全国军民进行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持久抗战的路线方针,进一步确定中共在抗战时期的任务及各项政策。8月25日,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为中央宣传部门起草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奋斗》宣传鼓动提纲。提纲根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特别是日本侵略者于8月13日发动对上海的全面进攻的形势,进一步申明了中共的立场,明确表示要“援助东北抗日联军,破坏敌人的后方”,“为收复平津和东北而血战到底”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80页。。为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在会上提出发展以雾灵山为中心的冀热边抗日游击战争的重大决策。他说:“红军可以一部于敌后的冀东④冀东,大体包括现今唐山,秦皇岛大部,天津的宁河、宝坻、蓟县,廊坊的三河、香河、大厂,北京的通州、平谷、顺义、密云。,以雾灵山为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⑤《聂荣臻回忆录》中册,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第398页。
雾灵山,位于承德市兴隆县西北部,是华北与东北交界的地区,是出入华北、东北的重要通道。1938年2月8日,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听取毛泽东关于军事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对到雾灵山一带发展新的游击区的战略意义作了十分明确的说明,他说:“这是敌人的远后方,东面策应东北抗日联军,南面策应晋察冀,北面与蒙古接近,西面与绥远联系,在天下有变的时候,这个地区可以首先得到国际的援助。”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0页。从毛泽东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中央中共之所以选择雾灵山作为经略东北中心地区,显然是经过周密权衡的。毛泽东非常重视在这一区域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并将其作为独立的战略区域来看待,在干部配备、兵力投入、指挥人员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为让前方进一步认识到在雾灵山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意义,毛泽东于1938年10月2日致电聂荣臻,特别强调“在冀热边区创造抗日根据地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求“宋、邓纵队与冀热边区全体同志应为达成这个任务而坚决斗争。地方党所领导的游击队尽可能最快的编入八路军”⑦周均伦主编: 《聂荣臻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6页。。根据中央战略上的要求,1939年1月,聂荣臻在中共北方分局党代表大会上对在雾灵山一带开辟游击区、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进一步作了解释,“冀东地区战略上是华北敌人的深后方,是东北华北的咽喉地带”①冀热辽人民抗日斗争史研究会编辑室编:《冀热辽人民抗日斗争文献·回忆录》第2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页。。1942年9月5日,聂荣臻在与将赴任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李中权谈话时又强调“冀东目前的斗争形势有了发展,但冀东处在孤悬敌后,斗争将会更残酷、更艰苦”,而冀东斗争形势的发展,“将会对晋察冀的斗争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并对未来全国的战略反攻有着重要的作用”②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上卷,第371页。。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共领导人提出在雾灵山等地区开辟游击区或抗日根据地,不仅着眼当时的抗日斗争,而且将眼界放得更远,也就是为战后解放东北作准备。
(二)推动以雾灵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为落实洛川会议的战略部署,广泛开辟敌后战场,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1937年8月,八路军115师一部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立以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委的晋察冀军区,继而成立以萧克为司令员的冀察热挺进军。1938年2月20日,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晋察冀军区决定由邓华先行率一个团到平西、平北地区活动,在打下基础后伺机东进。聂荣臻在给邓华的指示中明确要求,“不能到了那里扩充一些部队,抓一把就走,‘抓一把’是抓不到东西的,也是同我们建立根据地的意图相违背的”③周均伦主编:《聂荣臻年谱》上卷,第224页。。邓华支队在民众的支持下,逐步开辟了房山、涿县、昌平、宛平等抗日区域,为进一步向冀东挺进建立了可靠的前进基地。同时,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为支持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于1938年5月将在晋西北活动的宋时轮支队调到平西,与邓华支队合并,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
与此同时,中共在敌占区的工作方针根据对敌斗争的实际也作了调整。中共中央和中共北方局指示河北省委:省委的中心工作是配合八路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城市工作由公开和半公开的活动转入秘密工作,动员干部和党员去农村,配合八路军建立以燕山山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不失时机地抓紧准备冀东抗日武装起义。为此,中共北方局与中共河北省委先后派遣李运昌等到冀东。为开展统一战线,团结各阶层民众共同抗日,1937年12月,冀东党组织召开京东10县抗日人民代表(包括国民党党员、爱国民主人士及其他社会名流)会议,决定成立“华北人民武装自卫会冀东分会”。会议讨论通过了立即组织冀东抗日联军、开展游击战争的决议。这些工作为后来的冀东大起义奠定了基础。
1938年6月,八路军第四纵队由平西出发,分两路向冀东挺进,6月28日到达平谷。中共冀热边特委在丰润县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起义,组织抗日联军,推翻冀东反动政府。从7月7日起,西起通县,东至山海关,北起兴隆、青龙县,南至渤海湾,掀起了大规模暴动。参加暴动的有20多万人,其中由中共掌握的起义人员有7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冀东伪政权。
起义成功后,中共中央和北方局于9月1日向特委和抗日联军、第四纵队发出贺电,对国共两党和无党派抗日人士共同合作取得的暴动胜利表示祝贺并给予高度评价。贺电说:相信抗日联军这支主力军,“定能在冀东各党派各领袖的合作与正确领导下继续胜利,创造冀热边新的抗日根据地,长期坚持抗战,给日寇的野蛮侵略以更严重的打击,收复冀东”④《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1册(文献选编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第185页。,并提出,要继续巩固团结,集中注意力于打破敌人进攻,扩大与巩固部队,组织民众,建立冀东抗日民主政权,肃清汉奸,扩大与巩固胜利。
根据中央的要求,为坚持冀东斗争,8月底决定成立冀热辽军区、冀察热辽边区行政委员会。1939年1月,中共中央指示,以河北省委成员为基础成立冀热察区党委,并组成冀热察挺进军,统一领导和指挥开展冀热察地区的游击战争。7月,成立冀热察区党委冀东区分委。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42年5月,承德、平泉、兴隆、宁城、凌源、青龙、绥中同冀东连成一片,形成了冀热辽解放区,为后来向东北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三)建立东北工作委员会,加强对东北工作
中共中央在确定以雾灵山为中心的冀热辽交界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经略东北的同时,亦试图通过其他方式与东北抗日联军建立联系,并建立相应的机构,培训人员,伺机派人潜入东北,建立组织,搜集情报,为将来解放东北作准备。
由于客观原因,中共中央与东北地方党组织及抗日联军的联系,1938年以前主要通过驻莫斯科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此后由于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回国,中共中央与抗联的联系中断。
1939年1月2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延安召开会议,讨论生产和东北抗日联军问题。在听取关于东北抗日联军的报告后,毛泽东指出:“东北义勇军抗战最久,有七年的历史,现在虽只有一万人,但成为很好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使中央同东北抗日联军建立联系,首先派交通员并设法派电台去。东北抗日联军,如果有好的领导,在有山村及反对民族敌人等条件下有发展的可能,否则,也有削弱的可能。”①《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第109页。毛泽东的讲话,一方面充分肯定东北抗日联军反抗日本侵略的地位,关注东北抗日联军的发展;另一方面说明当时中央同东北抗日联军的联系处于中断状态,希望通过与东北抗日联军建立直接联系,加强对东北抗日联军的指导,推动东北抗日斗争的发展。
为落实中央的指示,1939年初,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东北工作委员会,成员有王明、康生、杨松、李范五、李延禄、刘澜波、钟子云等,同时抽调一批东北籍的干部成立了东北干部训练队,派人到晋察冀边区建立交通站,物色熟悉东北情况和能在东北开展工作的干部。东北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方针是:精干隐蔽,长期埋伏,蓄积力量,等待时机,配合反攻。主要职责:一是负责了解、研究日伪统治下的东北情况,了解抗联活动的情况;二是派人赴东北,建立交通站或联络站,与抗联取得联系。工作方法,主要是从延安和晋察冀辖区抽调有条件去东北从事地下工作的干部和党员,交由东北工作委员会进行单独训练,秘密派遣,并且实行单线联系,不发生横向联系。延安、晋察冀、山东等地的中共党组织和八路军,曾派遣许多经过训练的工作人员赴东北。派去的人员,主要活动于东北的哈尔滨、长春、营口、抚顺、阜新、辽西、鸡西、鹤岗等城市和矿区,以及热河与辽宁的边界地区。②参见《韩光党史工作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高存信:《忆抗大东北干部队挺进冀中》,《中共党史资料》第51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钟子云:《忆抗日战争时期党在东北的秘密工作》,《中共党史资料》第54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三人的说法略有不同。韩光在回忆中认为,中共中央曾两次成立东北工作委员会。一次是在1939年初成立东北工作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搜集、了解、研究伪满洲国统治下的东北情况,设法找到东北抗日联军,但没有派干部去东北建立党组织的任务。另一次是1941年底由其重新组建新的东北工作委员会,办公机关设在晋察冀根据地,由晋察冀中央局代管领导,程子华为书记,刘仁、韩光为副书记。新组成的东北工作委员会,主要任务是重建东北党的组织,派人寻找东北抗日联军,寻找过去潜伏下来的地下党、团员。
东北工作委员会成立后,于1939年春在延安成立以李延禄为队长(后由张学思为队长)、张松为指导员的东北干部队,成员来自东北军、东北大学、东北中学和东北中山中学,以东北籍为主,开始有72人,后增加到80余人。东北干部队学员在抗大三分校进行了一年多的学习。1940年9月,根据中央的要求,东北干部队开始向东北敌后挺进。经过长途跋涉,1940年10月下旬,东北干部队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平山。聂荣臻分析当时的形势后认为,东北干部队经冀热辽去东北条件不成熟,建议先到冀中军区参加工作,以后视情况而定。东北干部队在晋察冀参加完反“扫荡”斗争后,于1940年11月到达冀中军区所在地定县,被分配工作后,东北干部队作为一个建制就此终结。③高存信:《忆抗大东北干部队挺进冀中》,《中共党史资料》第51辑,第14页。
1941年8月27日、12月29日和1943年1月12日,中央政治局先后三次部署选派干部到东北寻找抗联,调查情况,建立据点,打通今后到东北工作的路线,以及在东北开展地下工作。为此,中共中央曾指定康生、陈云、彭真负责选拔派往东北的干部。1942年2月18日,中共中央致电季米特洛夫称:“我们三次派人到吉东,但还是未能在那里找到游击队,如果你们同他们有什么联系,请转告他们,让他们派人到晋察冀边区中央局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我们和他们之间建立联系。”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9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第257页。
作为与东北相连的战略区域,晋察冀解放区充分利用其便利条件,也成立相应的机构,为深入东北做了大量工作。晋察冀分局东北工作委员会确立的工作方针是“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配合反攻”,先后派80余人到东北,并为此开办了训练班,向派遣人员讲形势、传授在敌占区开展工作的方法等,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②《韩光党史工作文集》,第572页。
在成立晋察冀分局东北工作委员会的同时,还成立了冀东东北工作委员会。其任务是“打破封锁,牵制敌人,向东北开展工作,配合反攻”③《张化东回忆录》(内部版),第34页。。冀东东北工作委员会选择滦东作为向东北开展工作的基地,不断向伪满洲国控制的地区渗透。其对敌斗争的策略是:扎根口里(长城以南地区),依托口里,突击开辟口外(长城以北地区)伪满地区;在口里地区以隐蔽发展为主,不过分刺激敌人,以争得时间,争取群众,积蓄抗日力量,巩固挺进东北的前进基地,为夺取东北建立滩头阵地。④《张化东回忆录》(内部版),第40页。
冀东东北工作委员会实行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从延安、晋察冀、冀东选拔得力的党、政、军干部到滦东工作。他们首先在农村发展党员,建立农村党支部,依靠当地党员开展工作,建立了“堡垒村”,进而扩展成农村根据地,然后选拔组织能力较强的党员到东北各地,发展党组织,或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如“东北抗日救亡会”“抗日救国会”等。“中共方面的地下组织扎根于行政机关、学校及居民之中,形成了所谓‘剥开表皮露出红瓤’的情况。”⑤《张化东回忆录》(内部版),第38—39页。
除此之外,在东北还有许多长期埋伏在敌伪高层机关的人员,他们多是原留学日本各大学的学生,1937年七七事变后转入中共情报系统,成为中共在东北秘密情报组织的工作人员。这些情报人员利用家庭和社会关系为党从事情报工作。他们的工作先由华北联络局后转入晋察冀分局社会部管辖,主要任务是收集战略情报,不同一般地方党组织发生横向联系。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这个情报组织已发展到70多人。他们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三个大城市为中心,辐射大连、锦州、山海关、吉林、扶余、图们、密山等地。在不断输送情报的同时,他们在除奸及后来反特斗争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44年初,毛泽东看到上报的《满洲工作报告》后,高兴地说:满洲也不是铁板一块。满洲工作大有可为。⑥钟子云:《忆抗日战争时期党在东北的秘密工作》,《中共党史资料》第54辑,第10页。
全民族抗战后期,随着战争形势向着更有利于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冀东等地区抗日根据地的日益巩固和发展,中共对东北的经略已不再停留在谋略层面,开始谋划向东北进军。
早在1942年7月9日,毛泽东就在给刘少奇的电报中明确提出,在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新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⑦《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63页。。
1944年9月1日,毛泽东主持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讨论开展满洲工作的问题。9月4日,中共中央连续致电中共晋察冀分局和山东分局,指出:“满洲工作之开展,不但关系未来中国之局面至巨,而且已成刻不容缓之紧急任务,因此特决定: (一)分局、冀中区党委和冀热区党委,各组一个满洲工作委员会”,“山东分局与胶东区党委,各组织一满洲工作委员会,专门负责动员和领导一切可能之力量,来开展满洲工作”⑧《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第321、322页。。11月23日,毛泽东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上要求,“要准备几千干部到满洲去”①《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第561页。。12月18日,毛泽东又电令晋察冀部队,“努力向雁北、绥东、察哈尔、热河及冀东敌占区发展,扩大解放区”②《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749页。。
在中共七大期间,毛泽东在讲话中又多次强调东北的重要性。1945年5月31日,他在作关于政治报告的结论时说,要注意大城市,“注意东北”, “东北四千万人口也是一个大东西”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06页。。“东北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区域,将来有可能在我们的领导下。如果东北能在我们领导之下,那对中国革命有什么意义呢?我看可以这样说,我们的胜利就有了基础,也就是说确定了我们的胜利。现在我们这样一点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得相当分散,各个山头、各个根据地都是不巩固的,没有工业,有灭亡的危险。所以,我们要争城市,要争那么一个整块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坚固的基础。现在有没有基础呢?有基础,但是还不巩固,因为我们没有工业,没有重工业,没有机械化的军队。如果我们有了东北,大城市和根据地打成一片,那末,我们在全国的胜利,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了。”④《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第520页。6月10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关于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选举问题的讲话时,又专门谈到东北问题。他说:“东北是很重要的,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第532页。也就是说,抗战胜利后,为了调整战略布局,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尽快控制东北成为中共十分迫切的任务。
为落实中共中央的决定,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特别是晋察冀和山东解放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1943年7月9日,为加强对冀东抗日斗争的领导,增强冀东抗日力量,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决定,将冀东地委改为冀热边特委,第十三行署改为冀热边行署,第十三军分区改为冀热边军分区。到1943年底,冀热边行署共辖19个县,两个办事处,人口达到360多万,主力部队和游击队约1.5万人。随着抗日战争最为困难时期的过去,1944年10月,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晋察冀军区、中共晋察冀分局决定,冀热边特委改为冀热辽区党委,冀热边行署改为冀热辽行署,冀东军分区改为冀热辽军区。
1945年4月12日,中共晋察冀分局就关于积极准备配合苏联作战的工作致各区党委并报中共中央电,建议将扩大解放区的主要发展方向,放在热辽与雁北地区,明确提出“冀热辽区党委对开辟热河工作,在热河建立根据地站稳脚跟,应下最大的决心”。因为“开辟热河不仅对巩固冀东有很大作用,而且应把热河作为进一步开辟东北,直接配合苏联作战的前进阵地”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八路军·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第1080页。。“为了配合这一伟大行动,各地部队及地方各级主要干部均建设副职,以备在将来开辟察北、东北时能抽调一大批干部出来。要教育干部积极培养一个〔批〕能代替所有工作的干部,并争取尽快的完成之。”“各地应……抓紧进行主力军、地方军训练,与民兵训练和扩大,以备将来能抽出若干主力,作为开辟察北、东北之用。”⑦《八路军·文献》,第1080页。毛泽东重视并赞同晋察冀分局的建议,4月18日批示:“此报以绝密转发晋西北。”⑧《八路军·文献》,第1079页。
5月20日,经毛泽东的批准,正在延安参加中共七大的聂荣臻、萧克、刘澜涛致电晋察冀军区,要求派若干精干武工队挺进热河南部地区,沿长城线破坏公路两侧的敌“集家并村”点,以重新开辟热南。6月,冀热辽部队向锦热路北之热河中部地区和辽西地区挺进。
8月上旬,美国向日本投掷了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加速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8月11日,聂荣臻、刘澜涛致电晋察冀分局,要求冀东立即抽调出3个主力团组成纵队,由李运昌率领向辽宁前进,相机发动进攻,尽可能占领最广大地区,准备与苏联红军会师,收复东北。同一天,中共延安总部发出大反攻第二、三号命令: “一、原东北军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四、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境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聂荣臻所部由察哈尔、热河现地向北行动”①《八路军·文献》,第1108—1109页。。晋察冀军区冀热辽部队捷足先登,先后出动1.2万部队和2500名干部,向东北挺进,迅速控制热河全境,进驻承德、朝阳、赤峰、锦州、沈阳等大城市。
抗日战争胜利后,尽管全国人民迫切期望和平,需要休养生息,但由于国民党统治集团试图在美国的支持下延续一党独裁统治,独享抗战胜利成果,导致内战阴云密布。为应对时局的变化,争取战略上的主动,8月29日,中共中央向各中央局发出指示,要求迅速进入东北,控制广大农村和中小城市。9月11日,中共中央指示山东分局,要利用国民党及其军队尚未到达东北的时期,迅速向东北发展,决定从山东抽调4个师、计2万至3万人。为加强对东北工作的领导,9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同日,中共中央致电各中央局,明确指出:“目前党对东北的任务是就要迅速的坚决的争取东北,在东北发展我党强大的力量。”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第680页。电报要求山东、晋察冀、冀鲁豫及太行动员部队准备向东北进军,要求华北、华中派遣100个团的干部前往东北,而且从班长、副班长、排、连、营、团长及事务人员、政治工作人员均要配齐。
9月19日,中共中央致电各中央局,正式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强调“目前全党全军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打击敌伪,完全控制热、察两省,发展东北我之力量并争取控制东北,以便依靠东北和热、察两省,加强全国各解放区及国民党地区人民的斗争,争取和平民主及国共谈判的有利地位”③《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第685页。。为此,中共中央从山东、新四军及晋冀鲁豫、晋察冀、晋绥等军区和延安总部,先后调动2万名干部和11万部队,向东北进军。由此,中国共产党经略东北、收复东北的战略,随着形势的发展,转向应对内战危险并进而向解放全中国的方向推进。
综上所述,中共对东北的经略,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项重大且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其一,经略东北既可从战略上牵制日军,支持全国的抗战,又能直接影响日军对华北及其他地区用兵。其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中国命运之争的现实使中共越来越认识到,国共合作是暂时的,必须充分考虑到抗战胜利后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内战,从而做到有备无患,也就是将民族解放战争与人民革命斗争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在抗日战争正酣之际,即曾设想战后将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全部集中到东北。其三,对东北的经略,对中共最终跳出国民党的战略包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以后,始终处于国民党的战略包围之中,跳出国民党的战略包围、与外界建立直接联系,特别是与共产国际、苏联建立直接联系,成为中共的一项重大战略。为此,中共曾实施“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但未能成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将雾灵山作为经略东北的战略支点,建立与苏联的直接联系是其考虑的重要方面。历史的进程一再证明,中共对东北的经略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也是非常成功的,既兼顾了当时抗战大局,也为后来挺进东北作了前期准备,使东北成为中国革命的战略后方和前进基地,大大加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副研究员 北京 100080)
(责任编辑 汪文庆)
* 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东北的经略及相关情况,由于资料的原因,学界对这一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薛承的《七大前后党对“转变”的科学预见与经营东北的战略谋略》(《党的文献》2005年第5期)、舒醒的《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争取东北”方针的确立》(《求索》2005年第11期)等。笔者广泛搜集资料,对这一问题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及意义试作进一步的阐述。
·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