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观察员 田野
大规模发展煤制气的谨慎之道
□ 文/本刊观察员 田野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均将优化能源结构的目光转向了煤制天然气项目,将煤制天然气作为煤炭清洁利用和终端能源消费的替代措施,以缓解天然气供应不足的矛盾。但无论是从一次性能耗比较,还是从经济性分析来看,煤制天然气具有一定示范性,但不宜作为国家战略,大规模发展煤制气须谨慎。
根据国家有关文件,到2015年我国煤制气供应能力将达90亿立方米,到2017年达到320亿立方米。截至目前,我国获得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有4个、获得开展前期工作“路条”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有17个,这些项目合计产能为1215亿立方米/年,其中85%的产能分布在严重缺水的新疆、内蒙古地区。
通过一次性能耗比较会发现,以煤制天然气替代一些传统能源的技术,无论是发电、供热锅炉还是机动车,煤制天然气的全生命周期一次性能耗都比被替代技术高。其中,煤制天然气替代燃煤发电会增加能耗50%;替代车用燃料(包括汽油和柴油)增加能耗80%;替代燃煤大型锅炉供热和天然气发电为最劣替代选项,都将增加110%的能耗。并且,煤制天然气的全生命周期能耗中有50%以上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与被替代能源技术相比,其全生命周期能耗中的终端利用能耗要低得多。通过水资源消耗比较会发现,煤制天然气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消耗量较大,需要7吨水/千立方米。因此,从水资源消耗的角度看,发展煤制天然气是不合理的。通过对煤制天然气发电和燃煤发电的水耗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虽然天然气发电过程中的水耗仅为燃煤发电的56%,但煤制天然气生产过程中的高水耗使得煤制天然气发电的全生命周期水耗与燃煤发电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若直接采用天然气发电,水耗将仅为煤制天然气发电的58%、为煤电的35%。就节水而言,天然气发电优于煤制天然气发电,煤制天然气发电优于煤电。通过经济合理性分析会发现,用煤制天然气供热,其成本分别是中型和大型燃煤锅炉的4倍和5倍;用煤制天然气替代家庭炊事,价格与常规天然气和电炊持平、是蜂窝煤的2倍;用煤制天然气替代车用燃料,其价格是普通汽油和柴油的50%。
因此,从经济性分析来看,煤制天然气仅与车用燃料比较时才有竞争力。但是,当前我国的天然气价格分别是欧洲的2倍、北美的4倍,如果常规天然气价降至欧盟水平,或者油价大幅下跌,再考虑可能的碳税等因素,煤制天然气相对于车用燃料的比较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煤制天然气具有一定示范性,但不宜作为国家战略。可以说,煤制天然气对终端消费地区的能源结构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其实是以全局一次性能源消费增加为代价的,而且从全局来看,其与能源体系的低碳化发展方向是相悖的。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综合评估各项能源技术的能源、环境和经济指标,一方面利用价格杠杆,将环境、资源等外部成本内部化,对能源的发展进行合理引导;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国内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应,并积极加强国际能源合作,通过能源国际化道路,推动我国能源的清洁化和低碳化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