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特约记者 耿 超
迎接“创”时代 让青春一起奔跑
——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青年创新工作室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耿 超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新一届党组成立以来,着眼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机遇与考验,提出了一系列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战略举措,特别把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三创新”作为指引集团公司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目前,集团公司现有职工13.7万余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7.1万余名,约占职工总数的52%,航天青年已成为推动企业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实现中国梦、航天梦必须紧紧依靠青年,必须充分释放青年的创新优势与创业活力!
为此,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团委大力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围绕集团公司转型升级、二次创业的工作重心,聚焦航天新一代装备产品和可产生颠覆性创新效果的基础性技术领域,于2014年10月探索启动了青年创新工作室活动。截至目前,全系统已正式命名认定72个青年创新工作室,并牵引带动出诸如“青年创客联盟”、“创客金点子银行”、“青年创新示范基地”、“青年创业咖啡吧”、“青年创意大赛”、“青年创新基金”、“青年创新奖”等一系列生机勃勃地创新创业活动,极大激发了青年的创新创业激情。
不难看出,青年创新工作室是引领青年顺应“创时代”的发展大势,组织青年围绕中心创新创业创优的新举措,是企业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新的工作切入点。2015年4月青年创新工作室这一载体作为中央企业团工委“改革创新、青年先行”主题活动的重要内容,面向中央企业各级团组织推广开展,提出了“迎接‘创时代’、让青春一起奔跑”的行动口号!
青年创新工作室以问题为导向,需求突破、凸现价值,重点是围绕企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让青年站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的最前沿冲锋陷阵。
一是突出科技创新。青年创新工作室发动青年将技术创新的着力点放在支撑国家战略和航天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前沿性课题,努力挖掘价值创造的潜力,鼓励青年在航天防务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中进行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主要是着力推动包括“五个新一代”、“四个基础技术领域”等在内的科技创新发展,在技术上、成本上、性能上、服务上形成新的突破,形成核心技术,保持国防武器装备领域绝对领先的技术优势。
二是突出商业模式创新。
青年创新工作室组织青年研究基于国内外优秀企业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典型做法和成功案例,从自身价值链重构、产业链重组、供应链缩短、用户粘性经营、盈利模式设计、资源价值共享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将技术创新的价值潜力转化为实际价值的组织运行模式,着力推动军民产业的融合创新,同时大胆尝试“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服务、新生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微系统技术、云制造技术等实现航天防务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换代。
三是突出管理创新。青年创新工作室迎合当代航天青年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的心理需求,引导和鼓励青年大胆探索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法。探索建立与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以“分权分责,依权问责;问题驱动,职责牵引;互感互动,自我管理”的互动式管理思路为指导,明确工作室成员的管理职能,使青年在工作室中不仅成为技术的能手,同时成为管理的行家。
四是突出青年创新文化培育。青年创新工作室作为青年创新创效示范团队,可积极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方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降低成本、提升价值上下功夫,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对标研究、学习交流等活动,最大限度地带动广大青年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青年创新文化。
青年创新工作室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不拘一格、鼓励超越,通过建立学习研讨、成果立项、全程服务、绩效激励等机制,持续不断地激发青年的创新创业活力。
一是学习研讨机制。建立面向需求和知识的学习研讨机制,每周开展一次内部沙龙学习研讨会,每月开展一次最新技术发展研讨,每季度开展一次“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交流,形成了“先见、先手、先制、先占”的创新源动力。
二是成果立项机制。建立面向条件和支撑的成果立项机制,在政策上规定集团公司青年创新奖、青年科技管理论文、五小成果评比向青年创新工作室及其成员倾斜,优先立项表彰,形成了“创新牵引项目、项目催动创新”的创新支撑力。
三是全程服务机制。建立面向目标和质量的全程服务机制,配备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导师,技术攻关和项目孵化初期、中期和末期进行全过程指导,并由团组织协调帮助解决工作场所、试验条件、专项经费等资源,形成了“科学、高效、开放、卓越”的创新战斗力。
四是绩效激励机制。建立面向物质和精神的绩效激励机制,按照基于实际绩效的激励制度给予相应的奖金激励和专项活动资金,同时在上级和集团公司各类评先评优中向青年创新工作室及其成员倾斜,形成了“有为、能为、善为、敢为”的创新驱动力。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提出“让青年以实战的状态接班”,青年创新工作室更鼓舞青年以实干出实效,以实践育人才。活动开展以来,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更为重要的是锻造培育了一批富有蓬勃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
“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如“云制造”青创室面向国家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互联网+智能制造”的理念、方法,目标要打造中国制造业的“阿里巴巴”,6月15日注册成立了“航天云网”公司和上线平台,目前服务线上用户企业22000余家;“微波工场”青创室成功为C919国产大飞机研发实时监控与故障诊断系统;“超材料”青创室以超材料隐身天线罩工程化应用为目标,开展设计、加工和成型工作;“航小科”青创室通过推动新媒体与品牌树立、产品营销深度融合;“激光装备研究”青创室以追赶激光的速度,快速研制出两种激光成套设备,并收获了4项授权专利和4项技术进步奖等。
创新创业先锋崭露头角。据统计,青年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平均年龄33岁,35岁以下青年参与比例达85%,具有硕博以上学历的近60%,共1500多名青年“创客”活跃在新一代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如今,航天科工广大青年正以奋斗的豪情和实战的状态勇敢地走在创时代的前列,为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砥砺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