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民族迁徙问题初探

2015-01-30 07:23张霖坤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秦汉时期少数民族

张霖坤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秦汉时期民族迁徙问题初探

张霖坤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秦汉时期民族迁徙的主要原因分为原住地的推动力和迁徙地的吸引力。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时常发生的战争动乱等因素共同推动了迁徙行动的诞生。除此之外,统治者颁布的怀柔政策,迁入地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逐渐增强的民族凝聚力,成功地吸引了各民族人口的迁徙。不过随着迁徙活动的进行,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本文便是在此基础上对秦汉时期民族迁徙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讨论。

秦汉时期;民族迁徙;迁徙问题;推拉因素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以横扫千军之势灭了关东六国,随后又北进匈奴,南并百越,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统一,自此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汉朝延续了秦朝的统治,汉武帝和汉宣帝时期几次征伐匈奴,收复被匈奴夺走的领土,并且基于各少数民族建立了不同的“属国”。秦汉时期民族迁徙的主要特点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民族迁徙具备强烈的政治性,统治者往往会将民族迁徙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的重要武器;其次是具备大规模的特点,秦汉时期的民族迁徙往往是双向迁徙,既有汉族向少数民族迁徙的例子,也会出现少数民族融合汉族的现象。不过,在迁徙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就此展开分析。

一、秦汉时期民族迁徙的原因

秦汉时期民族迁徙的原因可以分为两方面来分析,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

首先,就推力因素而言,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在我国古代,北方存在着大量的游牧民族,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北方人口数量急剧上升,草原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牧场资源也趋向于不足,在人口和牧场的激烈矛盾下,部落冲突和战争频发,这点在汉朝时期匈奴内部的争斗可以看出。而冲突和战争的爆发,促使草原上的一些少数民族百姓不得不选择逃离家园或者直接南下,进入汉族统治的地域,重新进行生活。

第二,自然条件的变化。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农业和畜牧业,结构内容单一化,经济基础并不是非常强。正是因为单一的经济结构和过度依赖于自然条件的经济基础,一旦当地自然环境遭遇天灾,例如地震、洪水、干旱等等,农民们的经济基础将会面临崩溃。

第三,战争的推动。我国古代战争一共可以分为三方面来进行分析:1.外族入侵引发的战争。例如汉朝时期匈奴的入侵,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百姓就不得不举家向东面和南方迁徙。2.本民族内部爆发的统治阶层的战争矛盾。例如汉朝时期匈奴内部爆发的内部矛盾,最后南匈奴贵族在汉朝统治者的循循善诱下选择了归附,一部分草原上生活的少数民族也迁徙到了汉朝统治的地域上生活。3.内部和外部矛盾一同引发的战争。

第四,统治者的政治强迫。我国古代政府是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为了保证中央集权,统治阶级往往会逼迫自己的属国或者不稳定地区的少数民族搬离故土。例如东汉时期,南匈奴在东汉政府的要求下,举族迁入了内蒙古和山西一带。

其次,就拉力因素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统治阶层的怀柔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安抚招降成功的匈奴贵族和游牧民族百姓,汉武帝采用了怀柔政策,对匈奴贵族封侯赏地,而游牧民族也为他们设立了不同的属国,保存这些民族自身的生活方式,免除他们的租赋。在这部分游牧民族与汉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成功先例下,越来越多的塞外匈奴开始选择举家迁徙。

第二,迁入地良好的环境条件。古往今来,民族迁徙的迁入地一般都拥有丰富的生产资料,稳定、和平的生活环境,这两个条件对民族迁徙具备了强烈的吸引力。在秦汉时期,较之处于西北偏远和内陆地区的少数民族而言,汉族生活的中原地区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生产条件都处于领先地位,再加上政治和文化的吸引,对周边民族具备很强的吸引力。

第三,民族认同意识。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如果迁徙民族和迁入地居民无法和谐共处的话,那么这样的迁徙显然会引来矛盾,但是秦汉时期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民族和谐共处的观念,采用各种法例和条文满足了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条件,进而增强了各民族的认同意识,促进民族迁徙的规模。

二、秦汉时期民族迁徙的影响

首先,就积极影响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分析:

第一,改变了人口布局结构,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秦汉之前,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是多、散、乱,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则分布在内陆和周边地区。秦朝和汉朝的统一与一系列民族迁徙措施的颁布,促使我国人口布局从原来的分族聚居改变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人口布局的改变也使得迁徙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入了迁入地之中,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生活改变,使其渐渐成为一个多元化的生活环境,这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第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秦汉时期,远离中原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主要以游牧生产为主,游牧生产极其依赖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一旦气候变得恶劣或者遭遇天灾,游牧民族的生活基本条件将会难以得到满足,饿死、冻死的情况时有发生。而秦汉时期的民族迁徙却让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接触到了农业生产方式,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粮食的增产,既满足了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也给迁入地带来了非常充足的社会生产力。

其次,就不利影响而言,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进行分析:

第一,人口压力的上升。秦汉时期民族迁徙的方向主要分为三部分:汉民族向北方民族地区的迁徙、汉民族向南方民族地区的迁徙和周边少数民族内迁汉地。这三个方向无论哪个方向的民族迁徙,往往都伴随着大量的民族人口变动,虽然从积极影响的角度来看,迁入地增加的民族人口可以促进当地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社会生产富余劳动力,但是就迁入的短时间内来说,因为急剧上升的人口压力,粮食、社会环境、犯罪行为等各种负面影响随之而来,这给迁入地原住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当地政府无法处理好这种矛盾的话,那么迁徙民族和迁入地民族之间的矛盾将会被激化,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第二,疾病、迁徙路程所带来的人口损耗。无论是汉民族的迁徙还是少数民族的迁徙,其迁徙的路程往往都需要跋山涉水,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会成倍地增长。在迁徙的路途中,粮食紧缺、疾病频发、卫生环境得不到良好保障,再加上一部分人员的身体素质无法支撑整个迁徙过程的完成,所以往往在民族迁徙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人口损耗,这使得秦汉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出现了下降。

第三,民族文化的激烈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秦汉时期各民族文化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短时间内,统治阶层要想完全融合这种差异化的民族文化,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旦在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无法处理好各民族的利益平衡,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会导致迁徙民族和迁入民族文化的激烈冲突,进而导致迁入地犯罪率提升,矛盾尖锐进而升级成为冲突,影响迁入地的稳定发展。

三、结论

针对以上的分析,笔者发现,秦汉时期民族迁徙的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出于维护国家稳定的目的,强迫民族迁徙的发生,另一方面则是各民族人民出于自身生存的条件,完全自愿进行民族迁徙。无论是何种原因引发的民族迁徙,都给秦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不利的。不过总而言之,秦汉时期的民族迁徙是利大于弊,人口迁徙带来的物质、精神、文化、血缘的融合、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秦汉时期的社会生产条件,同时也为华夏文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华夏文明的发展更加繁荣昌盛。

[1]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以中国古代民族迁徙为考察的重点[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2]张玉林.论历史上民族迁徙主要原因及社会作用[J].贵州民族研究,2013,4.

[3]黄小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杂居与民族融合[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

[4]宴立山.论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迁徙的原因[J].今日湖北(理论版),2012,7.

[5]李克建.再论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6.

[6]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J].思想战线,2014,1.

K225

A

张霖坤(1995-),男,陕西西安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4级本科生,中国古代史,尤其是秦汉史学习和研究。

猜你喜欢
秦汉时期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秦汉宫苑的“海池”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