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清末民初中国民族史著对贵州少数民族的研究

2015-01-30 07:23翁泽红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2期
关键词:梁启超汉族苗族

翁泽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试述清末民初中国民族史著对贵州少数民族的研究

翁泽红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清代末年,中国民族史著述中出现了对贵州少数民族研究的痕迹。其代表作主要为刘师培所著《中国民族志》。北洋政府时期,贵州民族研究作为边疆民族研究的组成部分,受到了有关学者的关注,相关中国民族史著述对贵州民族的记录与研究有所增加。其代表作主要有梁启超 1923年发表的《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及李济的《中国民族的形成》博士论文。

清末民初;中国民族史著;贵州少数民族

清末民初,有关西方民族学的一些知识和理论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知识阶层将新的知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类发展的解释和中国古代文献资料结合起来,对进化论有了较为普遍的了解,也初步知道了民族、种族、文明、野蛮、进化、母系、父权、图腾、私有制等现代民族学概念”[1]。在“今日者,民族主义发达之时代也,而中国当其冲,故今日再不以民族主义提倡于吾中国,则吾中国乃真亡矣”[2]。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民族主义滚滚洪流中,中国学者往往以进化论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对西方民族学进行探讨,以思考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命运。如“抱咫斋杂著”《中国人种考原》(清朝末年印本,九页)[3]一书认为,“人种之学蕃于近叶,其曼衍鸿博,颇有裨益于兼并之术。如今所盛倡之民族,帝国主义是也”。但该书又提出,人们应该了解自己所在民族的由来,“人不知其先之出,则爱国爱种之心何由而生乎?”由是,中国学者对何为“民族”?“中华民族(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通俗所谓汉族者)[4]。为土著耶?为外来耶?”“中华民族由同一祖宗血胤衍生耶?抑自始即为多元的结合?”[5]等问题进行思考。在此背景下,中国民族史著述中出现了对贵州少数民族研究的痕迹。其代表作主要为刘师培所著《中国民族志》。[6]北洋政府时期,贵州民族研究作为边疆民族研究的组成部分,受到了有关学者的关注,相关民族著述对贵州民族的记录与研究有所增加。其代表作主要有梁启超 1923年发表的《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及李济的《中国民族的形成》博士论文。

一、刘师培《中国民族志》中有关贵州少数民族的研究

1904年出版的刘师培《中国民族志》,是我国第一部较早用章节体编撰的民族史著作[7]。刘师培在《论该书大旨》中所曰:“此编之意,以汉族为主,而以他族为客撮,其他要旨厥有三端。……汉族界线之扩张,……异族势力之侵入,……汉族与异族之混合”,全书共分十八章。其中关于汉族的起源及其发展的论述多涉及苗族。例如,刘师培认为:“汉族未入中国之前,居支那本部者,北有‘ 狁’ (土耳其族)南有苗民,而二族之中又以苗民为最盛。苗民宅居中国虽代远难稽,然大抵上古之朝,黄河以南皆为苗境”。于上古时,汉族“由西而东,殖民河滨与苗族杂居”,此为汉苗杂处时代。至黄帝、尧舜禹时,由于汉族、苗族多次发生战争,苗族战败,失去原有的居住地而迁徙,此时为汉族增势时代。说明了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苗族历史之悠久,分布之广泛。特别在第十七章“各省民族述略”中记载到,近世与汉族杂处者,一为满族、蒙古族,二为苗族,三为回族,四为番族。并依三代、秦、汉、魏晋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代,顺时对各省民族沿革列表说明。刘师培认为,三代时期的贵州仅为苗族地,秦代为汉苗杂处,汉代为汉苗杂处,魏晋六朝时东北为汉族,西南为苗族。隋唐时期为苗族占领,五代为苗族占领,宋代为汉族及苗族,元代有汉族及苗族、蒙古族,明代有汉族及苗族,清代无满蒙兵驻防,贵阳、安顺、平越、黎平、都匀有苗族。在对此表进行分析时,刘师培总结到“由此表观之,则支那西部为回民、番民杂居,南部为苗族杂居。而行省之中舍安徽、江西、湖南、广西、云贵之外,无不有满蒙军民驻防矣”。关于文字,作者认为“汉族民言虽殊,文字实一。汉族之外,满州有文、蒙古有文、回族有文、苗族有文所用不广(见《黔书》)”。关于宗教,“苗民尚巫、信鬼、崇尚卜筮(亦见《黔书》)”。其中有关苗族的文字和宗教记述,该书注明引自《黔书》。并认为 “苗族狉榛未启, 开化程度悉逊汉民” 。且于此条下加注,“大约满州、蒙古、苗、回诸民,其开化程度不过与非州黑种之民相同,若苗族则更下矣” 。

由于“贵州是全球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苗族也是贵州除汉族外人口最多的民族”,“苗族还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距今五六千年前,苗族先祖蚩尤就同华夏领袖黄帝、炎帝逐鹿中原并称为中华文明三祖”[8]。刘师培于该书论述汉族与苗族的关系及苗族的开化程度,加之对贵州境内民族成分及苗族文字、宗教的介绍,这些无不表明,于清末,贵州民族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已有了记述和研究。

二、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有关贵州少数民族的研究

1923年4月,梁启超的《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在《史地丛刊》上连续两期刊发,被白寿彝先生称为:“从民族史研究的发展看是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章”。在该文中,梁启超辨析了民族与种族、民族与国民的关系,阐述了民族意识在民族概念诸要素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语言、风俗、宗教应该是民族识别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梁启超对当时“东西学者所研索而略成定说者,则现在中国境内及边徼之人民,可大别分为六族: 中华族、蒙古族、突厥族(即土耳其族) 、东胡族(东籍所称通古斯族即东胡之译音) 、氐羌族、蛮越族”的观点进行了探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当时民族分布之形势,大略可分为以下八组: 第一诸夏组、第二荆吴组、第三东夷组、第四苗蛮组: 苗、黎、蛮、卢、濮等皆属焉,湖南、江西、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其所出没也。第五百越组、第六氐羌组、第七群狄组、第八群貊组”。这些民族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融合于汉族,融合的现状表现为:“第二、第三,第五组之全部分及第四、第六、第八组之大部分,今已完全消纳于中华民族”。梁启超在对苗蛮研究的过程,言及贵州为苗蛮民族分布的地区之一。在苗蛮民族的研究中,梁启超对苗蛮民族进行了分类,并着重于苗蛮组的民族融合问题研究。梁启超认为:“苗蛮族种类甚伙,今在滇、黔、桂诸省者,细别之不下数十族。经学者研究之结果,区为三大系: 苗、摆夷、倮倮。”对苗蛮组的分类,梁启超主要是着眼于分布区域,因为苗、摆夷(今傣族)、倮倮(今彝族)主要分布在西南,但族属类别上是有区别的,他们分别属于汉藏语系的苗瑶语族、壮侗语族、藏缅语族的民族。[9]

就苗蛮组的民族融合问题,梁启超认为苗蛮民族不下数十种类,组成十分复杂,苗蛮民族内部各族自我发展的空间很大,独立性较强,民族特性较为深厚,如其所言:“凡一民族之组成分子愈复杂者,则其民族发展之可能性愈大,例如西南部之苗及倮倮等,虽至今日,血统盖犹极纯粹,然进步遂一无可见。”由是“我族对于此组,素持轻蔑排斥的态度,吸收其成分, 视他族为较少, 故至今遗种尚存”。但是通过以下途径:其一,寇暴内地,留而不归,后遂散为齐民; 其二,华人投入其族,抚有其众,因率以内附;其三,略卖为奴婢,渐孳殖成编氓;其四,历代用兵征服,强迫同化。自汉以来,代有斯举,其中尤以前清两次“改土归流”为主要途径。“苗蛮之变为汉族,今大部分皆循此途”,大部分苗蛮民族逐渐“已完全消纳于中华民族”。这里主要指融合于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省的汉族中。“湘、桂、滇,黔四省之中华民族,其混有苗蛮组之血者,恐什而八九,远者或混化在千年以前,近者或直至现代犹未蜕其旧”。梁启超不仅对苗蛮民族的与汉族融合的现象进行了描述,而且还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三、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10]中有关贵州少数民族的研究

1928年哈佛大学出版部正式出版了李济于1923年用英文撰写的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民族的形成》。1992年,李济先生哲嗣李光谟及胡鸿保、张海洋等合作,将此著述译成中文,并做了大量审订工作。本书在论述中国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进行了“我群”和“你群”这一民族志的分类。按译者之意,在看到书里的“中国人”一词时,应将其理解为“汉人”,即著者所说的“我群”。将《中国民族的形成》译成《中国汉人的形成》则会使名实之间更加相符。本书在探讨汉族形成的过程中,论述了“你群”的演变及与“我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书中所说:“中国人远远不是在四千、三千或两千年里一成不变的。哪怕在一千甚至在五百年里也不是没有变化的。在其扩展的过程中,他们一直在征服、被征服和再征服,使自己适应新环境重塑其文化,所到之处,他们都吸收了新的血液”。“在中国本部,有些居民从一开始便与中国历史的形成相关,并且他们自己也承认这种关联。另外一些居民则不承认这种关联,例如,苗人和满人,他们至今仍自称为苗族和满族。这些人在中国本部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但我们的关注范围仅限于他们与历史上的中国人所发生的关联”。本书第六章第四节“族属的分类及族群的迁移”,把南方的族群分为孟—高棉语族、掸语族、藏缅语族、尼格里陀人。作为现代中国人的基本部分之一,孟一高棉族人在华中和华南的迁徙实际是指苗族和瑶族先民的活动(译者的话)。湖北的东南境以及江西和湖南的北境乃是苗人最早的故土。由于苗人是最先骚扰过“我群”的“你群”。在《史记》中他们的地位甚为突出。尽管没有找出实际的佐证,但他们原先的居住地甚至有可能是在长江以北。而苗族往西向贵州的移动具体时期虽不太确切,但不会早于D时期(公元265-617年)。然而,苗族在贵州的优势却更为突出。就民族关系而言,操“孟—高棉语的人则往往对我群持有敌意。在南方的冲突大多是与苗人、傜人、僮人以及僚人的冲突,他们从语言学上讲都属于同一个语族”。

[1]潘先林.民族史视角下的近代中国论稿[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97.

[2]马玉华.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之研究(1929-1948)[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6.

[3]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1903-1949[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82.

[4]王文光.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的贡献,载王文光著民族史研究论稿[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

[5]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J].史地丛刊,1923 .

[6]刘申叔先生遗书 17 中国民族志,1934.

[7]曾黎梅.刘师培与中国民族史研究——以〈中国民族志〉为中心,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7).

[8]国际视野中的贵州人类学·苗学辑·前言[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

[9]王文光.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的贡献,载王文光著民族史研究论稿[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10]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G812.47

A

猜你喜欢
梁启超汉族苗族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梁启超的开场白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