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安生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三个着力点
牛安生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建设的重大问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认为,要破解理想信念缺失的难题,必须重视三个问题:一是加大哲学层面的理论创新。这是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基础。哲学是理论创新的高境界,这是以彻底的理论提高理想信念教育说服力的基本要求。二是科学认识党的理想信念的丰富内涵。要摒弃以唯制度论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共产主义。共产党理想信念的内容不仅仅包括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还包括道德理想和人的自由发展的个人理想。三是发挥领导干部在坚定理想信念方面的示范作用。把领导干部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对象。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着力点
当前,各种社会病态诸如道德滑坡、社会焦虑、价值观混乱、放纵等,都根源于信仰缺失问题,而社会信仰缺失和党的理想信念淡化密切相连。理想信念淡化是今天党的建设重大忧患和重大课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牢记党对干部的要求。”这里,就破解理想信念缺失的难题提出三个着力点,供同行研究参考。
1.坚定的信仰源于深厚的理论创新成果
人们在确立自己的信仰时,一个重要途径是智信。就是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人们折服于某种理论,理性地信任某种理论和学说,拜倒在这种理论的旗帜下。能够折服人的理论一定是要有深厚理论成果为基础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当今时代党内出现理想信念淡化现象,固然有许多原因,其中理论创新不够是基本的原因。理想信念需要有深厚的理论作支撑,今天的教育,仅仅是讲革命传统、仅仅讲“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是远远不够了。尤其是对当代青年,我们不仅要解读历史,还需要说明现状,预测未来。这就必须解释实际生活中敏感和热点问题,深刻阐释共产党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当我们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解读、甚至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理论不够彻底、说服力不强就显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当代乃至今后中国的发展有长远的意义。但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还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折服领导干部,折服党员,从而提高坚持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自觉性。理论创新是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基础。
2.哲学层面是理论创新的高境界
所谓彻底性,就是科学性,理论彻底性的境界是在哲学层面,理想信念作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上升到哲学层面才能够解决问题。所谓理论创新,重点是哲学理论创新。我们知道,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剩余价值学说,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依据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马克思为各个时期的社会起了个名称,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形态,社会主义则属于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最终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个论断至今没有过时。解决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必须要学习研究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认识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水平和境界。今天,我们依然非常有必要去重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典原著,重读马克思、列宁的哲学著作,重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作为共产党世界观方法论的源头,这些著作永远没有过时。
3.在哲学理论创新中探索世界观的根蒂
由于马克思逝世已经100多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又有许多新的成果,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也必须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时俱进,坚持唯物主义,发展唯物主义,才能够提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法论的科学性,才可能进一步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因此,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就必须紧密结合当今时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去深入研究发展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为了人民的幸福,那么人民幸福生活的标志是什么?有必要重新思考,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人生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应该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用什么东西来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深刻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自然界的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等的同时,如何培育人的敬畏文化等。这些,既是理想信念的内容,也是建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基础,而这都需要加大哲学学科理论创新的力度,去理性思考人类的发展、人自身发展的终极问题。
在这里,必须摒弃把理论创新庸俗化的现象,例如方法论中的循环论证、推理的不严谨、把变换一种说法统称为理论创新从而降低理论创新的门槛等现象。庸俗化的理论创新大大降低了理论的说服力。理论创新是在大量基础性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这里没有捷径可走。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占有翔实的材料,进行认真的理论研究。恩格斯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4.研究唯物主义的对立面,从而拓展探索世界终极真理的思路
哲学研究不排除唯心主义和宗教领域。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唯物主义的对立面,即唯心主义,因为任何一门学问必须在比较中才能够深入。人们都有追求探索真理的要求,究竟谁被认为是终极真理,可以在学习、比较、研究中辨别。没有唯心主义就没有唯物主义,这是肯定的。在人类哲学史上,从对哲学发展的贡献讲,唯心主义甚至比唯物主义的贡献还要大。例如,如果不研究佛教,就不可能写出中国的哲学史,这是学术界公认的。当今时代,我们经常批判的唯心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如果说,西方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政党是唯心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那么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研究唯心主义哲学,必然要研究宗教。今天,全人类中信仰宗教的占大多数,宗教在许多国家成为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宗教,而简单地斥之为唯心论、“迷信”、精神鸦片而去排斥,有点失之偏颇。何况唯心主义者往往不是纯粹的唯心主义,其中还包含有非常丰富的辩证法内容。我们的宗教政策是要保护宗教,保护人们宗教信仰自由,但与此同时也必须纯洁宗教,对极端宗教、对打着宗教旗号违法乱纪、败坏宗教教义的现象必须坚决打击。作为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遵守党章规定,不能信仰宗教,但是因此就不去接触宗教、不研究研究宗教,那就大错特错了。毛泽东历来是把宗教看作一种文化来研究的,在他的读书生涯中,阅读宗教著作尤其是佛教著作的内容是相当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印度时说过:“中国唐代高僧玄奘到古吉拉特邦取经,然后把佛经带回中国,在我的家乡陕西西安传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北京大学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现在大家都承认,不研究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无法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甚至中国历史。”哲学是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今天,号召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在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的同时,深入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史乃至宗教文化,至少可以产生两种效果,一是增强理性思维,远离浮躁。在人类生活中,总得面对如生死之类的终极问题,思考世界的本源问题等,这些在深刻理性思维中感悟的东西,也是产生理想信念、产生有敬畏观念的重要源泉。二是在对比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水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研究别人的思维,对提高自己思维的科学性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时代发展到全球化的今天,不去研究全人类的理性思维,不去吸收全人类最优秀的文明成果,共产党人真正的科学的理想信念就不能树立起来。
5.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观人生观营养
理想信念作为世界观层面的东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继承和创新,是十分重要的途径。其实,中国人头脑中里的是非观念、信仰追求,有太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共产党人今天坚持的理想信念,无不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当前,离开中国文化谈共产主义理想,就离开了民族文化的特点。脱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中,都蕴含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各种思想精华,例如儒家强调“仁义”、道家强调“天人合一”、佛教强调“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等,这些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都应该而且可以成为当代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里的重要内容,成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十分重要的文化基础。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说:“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这个“根”和“魂”,实际上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生活包括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丢掉了优秀传统文化,就会失魂落魄,这是今天精神滑坡的惨痛教训。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重要的精神武器。
以往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时候,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内容理解得太单一、太肤浅,过多强调的是社会理想,甚至只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就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理解得太狭隘了,为此一定要摒弃以唯制度论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共产主义,开阔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视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即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其内容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理想
(1)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推断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在1875年所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对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特征作过经典描述,其原话是:“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而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炽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这里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的特征,包括社会分工的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消失,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成为人生活的第一需要,个人的全面发展,集体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等。但这毕竟是粗线条的描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具体特征,只能由未来共产主义的实践来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遥远的未来才能够实现的,但是我们并不怀疑马克思的理论推断,因为这种目标不是空穴来风,只要不能推翻马克思推理的科学方法,不能推翻唯物史观,不能推翻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也就不能推翻由此而产生的结论。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不断丰富,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预测也会更加完善。我党十六大党章把十五大党章规定的最终奋斗目标作了重要修改,把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修改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使党的奋斗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概念更加周严。
(2)共产主义运动和理论。共产主义还包含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共产主义不单纯是一种理想,一种结果,更是一种运动过程。人类走向共产主义是一个过程,其道路是漫长的,过去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共产主义运动长河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主义事业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的时候。共产主义还是一种理论体系,邓小平多次说过:“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所以,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共产主义者。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尤其是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经得起考验的,并没有过时,西方舆论至今仍然认为马克思是最伟大的思想家。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2008年前后发生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反而使马克思的《资本论》走俏世界各国,就是因为《资本论》能够为身陷危机时代的人类寻找到生存的启示。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体的,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是丰富多彩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不同的内容。共产主义的运动和理论形态越发展,就越接近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彼岸世界,即使到了共产主义,也依然存在没有完结的共产主义事业。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如是,今天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共产主义,它是现实的、实在的,不是虚无缥缈的。
2.道德理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坚定理想信念的问题,除了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和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外,还特别强调要“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把道德建设列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地位,表明道德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十分重要的内容。共产主义理想本来包括丰富的道德追求。道德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伦理道德、家庭美德等等,离开人类道德的进步,谈不上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共产主义时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说,一方面共产主义要消灭私有制,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消灭“传统的观念”,“传统的观念”就是指建立在私有制度基础上的各种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其核心是私有化的道德观念。共产主义必须同私有观念进行彻底决裂,无私的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十月革命后的1919年,俄国工人阶级为了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战胜面临的各种困难,发起和组织了一种不领取任何报酬的“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称之为“伟大的创举”,高扬了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道德,这是共产党人在奋斗过程中永远追求的道德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的道德观念,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重要来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建设的基础,应该也必须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起。例如,作为中国传统礼仪最重要的启蒙教育典籍、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的《弟子规》,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它从孝悌、谨信、爱人、亲仁、学文诸方面总结的人生道德的基本要求,应该是弘扬传统美德重要和基本的教材。《弟子规》第一位强调的“孝”礼仪,这是道德的基础。如果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如果连对自己父母的孝顺都做不好,怎么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怎么会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怎么会有共产主义理想?几千年来民族文化中潜移默化遗留下来的基本的礼仪道德,在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中有巨大影响,《弟子规》弘扬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恰恰是现实生活中所急需的。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党的思想建设特别叫响道德建设,道德建设要特别重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这对于奠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道德基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社会理想中终极追求的“彼岸”世界,那么,道德建设则是“此岸”世界,是经过努力在今天就可以达到的目标。在当代中国社会,太多的英模代表,包括道德模范、最美乡村医生、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基层干部、最美法官等,恰恰是当代中国盛开的共产主义道德之花,雷锋精神的再现。河南省邓州市有
那么,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实践为什么能够达到期望的高度和境界、能够达到共产主义理想的“此岸”世界?一是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同时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私有观念和私有制是相适应的,公有观念与社会主义制度、与共产党领导这个社会存在密切相关。同时,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先进的意识形态,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传统美德作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并且对深化体制改革有重要的影响,这是被近些年我国道德建设的实践所证明的。二是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道德实践方法便于把人推向较高的境界。注重党性修养历来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而党性修养的方法,其中包括道德实践的基本方法,最重要的是主观世界改造。毛泽东在《实践论》指出:“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自觉地改造自己”的实质是自我战胜、自我控制,是主观世界的改造。主观世界改造的方法,也就是中国人特别注重的“学习”、“反思”、“慎独”、“自律”、“自省”等,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修身”的方法。在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是把“修身”放在第一位的。通过“修身”的道德实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增强无私奉献的观念,也就更能够接近甚至达到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
3.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这可以看作是个人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还包括个人的自由发展问题,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追求的共产主义目标。“不仅共产主义个“编外雷锋团”,由雷锋生前所在团560名邓州籍退伍战士组成,他们始终铭记“雷锋战友”的光荣称号,把传承弘扬雷锋精神作为崇高追求,多年坚持,乐此不彼。他们彰显的恰恰是共产主义精神。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都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楷模,也是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楷模。这些事实恰恰表明,只要经过努力,人们有可能达到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境界,真实地体现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此岸性”。的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共产主义的实现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素质、能力和主体性,不断提高、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同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传统观念、错误观念决裂和自我改造的过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把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以人的依赖性为基础的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他说:“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个人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就是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宣言》在描述未来社会制度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见,自由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自由越来越少,那一定需要审视我们的发展是否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而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更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改善精神生活来实现。只有在进一步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努力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的实质也是为了扩大人的自由。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以人为标准,最终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重要内容。
当然,所谓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随心所欲不过是被欲望所支配的行尸走肉。一般认为,人的自由包括理性自由、契约自由和情态自由。理性自由是对客观事物深刻认识基础上的自由,毛泽东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人们才有自由的活动。这是自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所谓必然,就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在没有认识它以前,我们的行动总是不自觉的,带着盲目性的。”认识客观和主观事物的规律越多,就越自由,这是对客观规律认识基础上的自觉;契约自由是指一个社会人平等地参加社会生活,遵守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道德、法律等框架下的自由,通俗地说就是在遵守党纪国法基础上的自由;而情态自由则是自我修养的一种境界,既不是随心所欲,也没有外在的束缚,如孔子所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道德经》所说“复归于婴儿”那样,恬静无忧,率真简单,充满童心童趣。这些,都是人自身发展的重要内容。
我们说,共产主义理想中人的自由发展是可以达到的此岸世界,为什么?因为人的自由发展既是目标也是过程,通往“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目标的道路很长,但这个道路却是有各个阶段组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摆脱各种束缚,包括物的束缚、名利的束缚、权位等的束缚,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走向更加自由的境界。人生自由的不同境界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不是高的境界,就是低一点的境界。生活实践中有许多人修养很高,助人为乐,以奉献为乐,以利他为乐,超脱或者很大程度超脱了名利和物的束缚,达到相对自由的境界,一些文化大师、哲学大师等学问很高,恬淡安静,把自己的生活和大自然的道理融和在一起,也有很高的境界。所以,人的自由是可以经过努力达到的境界,努力向上,追求自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没有脱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一个自我努力向自由方向发展的过程,是人一辈子的必修课,主观世界的改造是共产党人永远面对的课题。
仰信是人们确立自己信仰的重要途径。所谓仰信,就是仰望大师和领袖而确立自己的信仰。很多人并没有读过多少经典著作,但也能够很虔诚地确立自己的信仰。藏传佛教中,不少信徒文化并不高,甚至读过的佛经也不多,但是他们膜拜心目中的活佛,非常虔诚的信仰佛教;战争年代,不少共产党员甚至领导干部读马列著作不多,但是信仰很坚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他们仰望的领导人、理论大师而确定自己共产主义信仰的。党的领导人、理论家,是普通党员仰望的榜样,他们的行为足以影响普通党员的信仰。
因此,党内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是领导干部。首先,要重视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就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领导干部真正能够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就可能实现对共产主义的“智信”,就能够更加自觉地为自己所信仰的理论去奋斗,就能够大大影响普通党员的信仰。其次,要真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信仰是在不断学习研究和比较中逐步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比较中奠定自己的权威地位的,没有理性地比较各种理论,要确立一种自觉的信仰也很难。在当前社会有些浮躁风气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冷静地沉下心来去思考有关的理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要培养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提高自己境界、提升幸福指数的基本途径。其三,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做全党的表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中央政治局自身建设,强调中央政治局要做全党的表率。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时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坚定理想信念也是一样,领导干部带头学习研究,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就会形成无形的号召和引导,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这对于全党坚定理想信念,高扬共产党的旗帜,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注释]
责任编辑:钱亚仙
B261.1
A
1008-4479(2015)03-0055-07
2015-01-27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2014年度科研基金项目“坚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问题研究”(项目编号:ZYK14022)的阶段性成果。
牛安生(1949-),男,河南林州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原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建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