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丹雕塑中可视化审美倾向研究

2015-01-30 04:56张冉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8期
关键词:可视化美学

张冉

(沈阳师范大学雕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

论罗丹雕塑中可视化审美倾向研究

张冉

(沈阳师范大学雕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

【摘要】雕塑作为满足人们审美又具有实用性的一种艺术,在19世纪的欧洲可以说是艺术生活的一种特殊存在。这个时期的欧洲,诞生了不少杰出的雕塑家,他们在塑造凝固的一种道德观念和美的同时,还塑造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向往之情,以此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从而表达人类追求的理想或者美好的感情。罗丹作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杰出的法国雕塑家,是欧洲雕塑史上仅次于菲狄亚斯和米开朗基罗的第三个顶峰,他的作品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当代艺术。本文重点研究罗丹雕塑受到后世推崇的原因,分析罗丹雕塑中存在的审美倾向。希望可以借此进一步为当代艺术从事者提出有参考价值的艺术指导。

【关键词】罗丹雕塑;可视化;审美倾向;美学

要正确地研究分析罗丹作品的美学意义,从而解读罗丹雕塑中所赋予的审美特征和倾向,要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必须要从罗丹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观念入手,了解他对美学的理解和追求,其次要置身于他所在的时代探讨他艺术作品中所反射的现实意义,用可视化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深入探讨罗丹的经典作品,才能更好解读和诠释罗丹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倾向和思想内涵。

一、罗丹雕塑作品中的美学思想

奥古斯特·罗丹出生于1840年一个法国普通的平民家庭。曾在14岁时开始学习画画,但在年轻时投考美院却遭遇重大挫折,曾三次落榜。但这并没有打击他的艺术追求,从他的第一件重要作品《青铜时代》就可以窥见一斑,最初这件作品被命名为“被征服者”,而罗丹在其后把它改名为“青铜时代”,显得更加贴近所要表达的内涵一些,青铜时代是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后的又一个人类早期时代阶段。在这件作品中,他塑造了一个青年男子的身体,这体型匀称完美并且真实,动作舒展成正要挣脱一切束缚的模样,看起来和传统学院派刻板矫饰的传统雕刻程式完全相反,更体现出的是一种青春的活力与蓬勃的朝气,象征着人类从早期阶段走向文明和智慧的时期。尽管在当时,这件雕塑因为太过真实而被当时官方沙龙展览的评委认为是活人身体浇铸而成受到无情嘲笑,甚至将雕塑的展示资格也剥夺了。但而后这件雕塑就被法国政府收购并重新展出,罗丹也因此在当时的法国一举成为知名人物。

罗丹的雕塑在最开始不被世人认可,他没有放弃追求理想和自我价值的步伐,直到他的天赋和天才被世人称赞,赋予荣誉的光环,他也没有停下脚步。罗丹将一生倾注在艺术美学和雕塑事业上,就像他《施洗礼者圣约翰》这一作品中所表达的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停歇前进的运动精神一样,他用《行走的人》里无头无手臂的人用作圣约翰的原型,借此让人将焦点全都集中在正在跨步的运动着的双脚上。从可视化的角度来看,罗丹非常擅长利用雕塑作品中人的神情动态和姿势来表达他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罗丹用这简单的动作喻示饱满的生命力,用唯一的双脚概括永不止歇的精神。

除此之外,罗丹还用雕塑来表达他对传统事物的诠释和理解。《加莱义民》作为罗丹群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极现实手法来表现这个为纪念14世纪英法百年战争中牺牲的六个加莱城义民。在这组群雕中,六个义士的形态各异,中间疲惫的老人用一种万念俱灰的神情来看待整座加莱城,而右边中年男子却拿着钥匙满腔怒火,剩下还有表现出失望、不舍、焦灼诀别情绪的几个义士,六个人组成群雕,组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几个义士的个性心理。罗丹在这里表现出的几个英雄,是极现实主义的,区别于古希腊雕塑中的高大和神性,也区别前者米开朗基罗的刚健完美,而是真实的在死前展现人生百态的英雄绝唱,这种死亡的无助和人性的真实却更加具有感染力。

二、罗丹雕塑中的审美特征和倾向

罗丹用现实主义手法创造出了许多里程碑式的作品,除了《加莱义民》还有《巴尔扎克像》,《巴尔扎克像》通过罗丹自己感悟到的巴尔扎克的人物特征而创造出的巴尔扎克,曾遭受法国文学协会的强烈不满,并被要求修改。而罗丹坚持了自己所用的现实手法,也坚持了自己美学思想和审美倾向,最终也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地狱之门》作为罗丹雕塑现实主义中鼎峰之作,他借由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来表现当时法国的现实状况,耗时长达37年,直到罗丹去世仍未能完成。然而其中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却可以从《地

狱之门》中的《思想者》看出来。

罗丹创造出了大量的杰作,作品内容不仅涉及古希腊文化、18世纪古典主义文化和文艺复兴,作品表现手法还汲取了中世纪哥特式雕塑和印度雕塑中的精华,他在创作中表现出的是与古典程式和学院派完全不同的个性与自由,并且还创新表现的形式,用各种可能的自然状态或者运动形态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生命力。在利用雕塑表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同时他还注重取材内容的文学性和法国文艺复兴后独有的浪漫性。他用这种独有的手法来表达人世众生相,从特殊的事物中发掘真实美和个性美。在罗丹的审美倾向里,他更强调遵循和服从自然,强调真实地展现自然美和特征美,不像古典艺术家一样以修饰修正自然来表现一种神性的完整美。因此他独特的创作手法在19世纪和20世纪,直接推动雕塑艺术的发展,开辟了西方雕塑艺术的新时代。

三、总结

罗丹作为西方近代雕塑和现代雕塑的桥梁,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雕塑的掌握和重新诠释,也可以看到他大胆创新,主张自由发挥和个性展示的精神,强调在现实主义手法中表现道德观念、人文主义思想和理想。可以说他是传统雕塑的最后一位艺术家,也可以说他是现代雕塑的灵魂先导。他留下的关于传统、自然、人性和自由的审美特征和倾向至今仍可以作为当代艺术家的艺术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教研室编.外国美术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张冉(1988- ),女, 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13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雕塑。

【中图分类号】J301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可视化美学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盘中的意式美学
思维可视化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VR崂山:虚实相生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