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阶段性目标和实现路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共同富裕思想。其贡献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科学发展观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指导思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1203(2015)05- 0024- 05
〔收稿日期〕2015-08-27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12-0989);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
熊玉先(1979-),男,贵州黄平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王春玺(1969-),男,湖北枝江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一代又一代党的领导人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共同富裕思想。这些思想对缩小我国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解决世界范围内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一、科学发展观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也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概括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造福人民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第二,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要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共同富裕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因为党的一切奋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然,现阶段的共同富裕是在老百姓普遍富裕基础上有差别的富裕,并不是同等程度的富裕。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由单纯的“国家”层面目标扩展为个人、集体、国家三个层面的目标,即从个人层面上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集体层面上讲,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国家层面上讲,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这种全新提法有一个重大意义,就是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二)科学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前提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总量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基数大,人均收入仍然很低,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第二,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必须依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还关系到共同富裕的实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打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互相迸发,都为市场经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由此,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收入都得到了不断提高,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而唯GDP至上,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缺乏科学的发展理念,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最终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和破坏,人的全面发展也受到影响。总之,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扫除一切障碍,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前提。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建设,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第二,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协调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好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由此可见,共同富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共同富裕。第一,共同富裕不仅仅表现在人们物质上的共同富裕,还包括人们在政治上的广泛参与、文化知识的共享和社会生活的丰富等方面的共同富裕。因此,发展不仅指经济发展,还指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还要求社会全面进步。第二,共同富裕必须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协调的共同富裕,是指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无论是公立单位还是私人单位,都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发展差距、个人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共同富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富裕,它不是以牺牲子孙后代未来发展为代价而只顾眼前的发展,而是既顾眼前又顾长远的共同富裕,既做到“金山银山”,又做到环境的“绿水青山”。由此可见,全面协调可持续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
(四)统筹兼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它要求人们看问题要运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念,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念。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第一,统筹兼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普遍联系的、全面的方法。统筹兼顾的共同富裕,不仅指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共同富裕,还指全国统筹的共同富裕。它们都是普遍联系的共同富裕、全面的共同富裕。第二,统筹兼顾为动态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方法。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是静止的状态,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既要考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又要考虑21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国家的需要,以实现更高程度的共同富裕。第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统筹兼顾实际上是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合作共赢,满足一部分人利益时并不以损害其他人利益为代价,真正做到了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党的共同富裕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经过实践的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不断丰富,党的政策导向和制度取向更加注重分配公正,更加注重建立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
(一)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和外延
综合中央文件的表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权利公平,指全体公民不分性别、年龄、出身、地位、职业、财产、种族等方面的差别,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享有平等、相同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即公民合法的生存权、居住权、迁移权、受教育权、劳动权、财产权、质询权、诉讼权等,都能平等地得到国家法律的尊重和保障。权利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的逻辑起点,也是社会公平的核心,体现在起点、过程、结果和原则的平等等方面。机会公平即“机会均等原则”,是指生存与发展机会起点的平等、机会实现过程本身的平等,它强调人们在创造社会财富过程中的平等权利 〔2〕。机会公平使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使进入市场的主体不因家庭背景、自然禀赋、特权等因素而少得到或多得到某种竞争机会。在我国,规则公平主要是指党和国家制定的法律、制度的安排及其执行过程的公平。规则公平为社会公平提供了制度保障。结果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有时也称分配公平 〔3〕。社会公平正义的外延主要包括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公平。过去我们所讲的公平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公平,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保障公平的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生态权益的要求更加强烈,对公平的诉求也不仅仅满足于经济上的公平,而是拓展到政治、文化和生态领域等全方位的公正。总之,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认识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内涵和外延也会不断地发生改变。
(二)更加注重分配公正
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认识有所不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结果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对效率有所忽视,结果导致了平均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出了“先富、共富”的思想,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同时,贫富差距有所拉大。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差距、城乡区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4〕。由此不难发现,党中央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在理论上不断提升,试图解决比较严重的收入差距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但在实践中依然处理得不够理想,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重效率,更重公平”。党中央在实践中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试图建立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来缩小贫富差距。
(三)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关于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思想,是胡锦涛同志于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要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着眼点,要兼顾和正确反映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第二,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三,要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现阶段,我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现共同富裕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也有所不同。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先后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经济建设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为:“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这个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第二,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这个目标的基本内涵包括:第一,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第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党第一次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写入党的文献中。由此可以看出,党的经济建设目标越来越细化、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清晰,党不仅注重国民经济这块蛋糕总量的增加,还注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提高,这是现阶段实现共同富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二)政治建设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政治建设方面的目标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5〕这个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第二,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第三,更加完善基层民主制度。第四,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第五,增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政治建设方面的目标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4〕这个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第一,更加完善民主制度,更加丰富民主形式,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二,到2020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立,司法公信力得到不断提高,人民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总之,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文化建设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目标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5〕这个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积极倡导和弘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人人都要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三,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第四,增强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目标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4〕。这个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第一,全体人民都要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公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第三,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和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让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社会建设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这个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第二,不断提供就业岗位,不断创造就业机会和大力鼓励创业,争取让更多的人就业和创业。第三,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第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收入,基本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第五,更加健全社会管理体系,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目标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4〕这个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为:第一,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我国由人才和人力资源大国进入人才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第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大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大幅减少扶贫对象。第三,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以及住有所居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五)生态建设目标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建设目标写入党的文献中,它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生态建设方面的目标确定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这个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力改善人居环境。第二,大幅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第三,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这一生态建设目标的确立,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更加清晰。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变化可以看出,党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影响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这一生态建设目标的确立,是非常及时的,对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途径:第一,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生态环境要用制度来保护。第二,确立生态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第三,对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第四,建立健全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加强对自然资源的管理。第五,要对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四、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走改革开放这条道路,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了起来,这条道路已被实践证明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道路上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阻碍了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因此需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一)改革开放仍然是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途径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6〕这道出了改革开放对我国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很多,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改革开放尤其是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所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7〕在当代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也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城乡区域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当前,在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依然较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发挥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第二,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处理好劳动关系,扩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第三,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目的在于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四,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除此以外,还要对相关领域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以解决城乡区域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四个全面”的提出从战略上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8〕。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9〕在“四个全面”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可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可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