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政局
慈善,让城市更温暖
上海市民政局
慈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伴随着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上海现代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给社会带来关爱与和谐,为城市增添温暖与光彩。近年来,上海民政局着力在制度政策、组织网络、合作平台、公信力、品牌文化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推动上海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慈善事业规范发展。从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到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慈善事业不仅是一种道德追求,更是一项社会制度。因此,上海始终重视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为慈善事业的规范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上海于2012年出台了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募捐条例》,2013年制定了《上海市募捐活动备案实施办法》,使慈善募捐活动在法律框架内开展和实施。今年以来,上海贯彻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意见》,通过相关访谈、基层座谈、专家研讨和走访相关委办,正在拟订本市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上海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贯彻民政部《关于加强和创新慈善超市建设的意见》,通过实地调研和基层座谈,正在拟订本市贯彻落实的规范性文件,在指导和规范中推进慈善超市的建设发展。
二、健全组织网络建设,完善慈善捐助体系。慈善组织是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要主体。多年来,上海民政局着力推进慈善组织网络的健全与完善,扩大慈善事业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一是积极培育和扶持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2013年,经上海民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社会组织共11607家,今年4月1日实行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政策以来,新增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533家,社会组织在慈善事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为代表的一大批慈善组织,开展、兴办和资助各项慈善活动,凝聚善心,弘扬大爱,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二是推进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建设。目前,上海共建有142家慈善超市和慈善爱心屋、2100多个捐助点,分布在全市各街镇和居委,大大方便了群众日常捐助、随时捐助。三是鼓励和规范网络募捐、联合劝募、社区义卖、微公益等各种新兴慈善业态的发展,推动民间慈善力量的形成。
三、完善平台建设,构建资源汇聚的慈善事业合作机制。慈善的资源蕴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推动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资源整合,是慈善事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做大慈善蛋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上海致力于搭建各种平台,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跨界合作,推动慈善资源充分整合和高效配置。一是上海自2011年起连续举办“公益伙伴日”,建立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和公众间友好的公益伙伴关系。二是推出“善之桥”慈善公益沙龙,通过爱心企业可供资源的宣传展示和社会组织公益项目的需求介绍,促成企社合作、共襄善举。三是促进慈善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的深度融合。上海注重在政策上加强衔接,形成梯度;注重在机制上加强互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注重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开展慈善活动;注重推进志愿精神、公益精神、互助精神等各种公共意识的价值认同,实现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协同。
四、强化公信力建设,推进慈善事业公开透明。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立身之本,也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上海一直把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建设上海市募捐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慈善组织通过这个全市性的慈善捐助服务平台公开信息。二是做好公益慈善组织年度检查和财务审计工作,要求公益慈善组织在媒体上公开年度工作报告,要求基金会在上海市社团局官网全文公开年度工作报告和年度审计报告。三是按照民政部要求,开展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评估工作,通过确定1A至5A评估等级,指导包括公益慈善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对照评估指标在内部治理、业务活动、信息公开、诚信建设等方面开展规范化建设。
五、注重品牌和文化建设,营造全社会的慈善氛围。慈善事业是充满人间真情和大爱的事业。近年来,上海注重品牌引领,以重大慈善活动为载体发展壮大慈善事业。目前,“蓝天下的至爱”“慈善公益联合捐”“机关干部一日捐”等传统慈善品牌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程度、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名片;“一个鸡蛋的暴走”等新兴慈善品牌也方兴未艾,彰显了慈善事业发展的蓬勃活力;在慈善品牌孕育和发展的过程中,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普通市民广泛参与,社会各界人士各尽其能,积沙成塔,汇涓成海,共同弘扬慈善文化。在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城市慈善指数”排行榜上,上海再次位列前茅,“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时时可慈善”的良好氛围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