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紫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见,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及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思想,成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的重要理念。这一思想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的现代国家治理思想内容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光芒,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善于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立场、观点和方法,更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换句话说,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发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科学解释了国家的起源、性质和职能以及未来国家发展的趋势。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1](P170)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剥削从而达到自身统治的工具。因而,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要取得人类的解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在此基础上,无产阶级还要利用国家力量从根本上改造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并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下“国家消亡”创造条件。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改变国家命运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国家机器,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实现了自身的阶级统治。那么,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了国家统治后,如何在推进国家建设的过程中进行国家治理,自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新时期的新课题。面对这一新课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推进国家治理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而把国家建设成了一个高度统一、稳定发展的现代化民族国家。在新时期,国家建设还面临更严重的问题和尖锐的矛盾亟需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治国理政的理念。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对充满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开拓与延伸。
从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发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问题的新的思考和探索。一方面,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趋向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价值。习近平的现代国家治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中关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认为,“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自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2](P12)国家本质上“只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3](P43)因此马克思特别强调市民社会作为权利主体的重要作用,而“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还政于民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价值取向为导向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职能理论中的公共管理理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认为,国家职能主要包括政治统治和公共管理两方面,它们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这与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中强调的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各社会主体参与国家治理是相契合的。正如有学者言,“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本质上既是政治统治之‘治’与政治管理之‘理’的有机结合,也是政治管理之‘治’与‘理’的有机结合”。[4]换句话说,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深刻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从制度逻辑来看,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同样发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他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会上所提出的。他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习近平这里所说的“主张”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关于中国国家建设的根本观点,“定力”则是指在根本上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这种“主张”和“定力”表明,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框架之内,这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具有同质性,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础上创新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
众所周知,中国是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在进入中国后,就在寻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积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拓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土壤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思想精华的继承和时代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生根发芽的推动力量。
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如《尚书》中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强调了群众在国家治理和政治运行中的中心地位;《管子》中所说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了民心在政治认同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如《韩非子》中所说的“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淮南子》一文中所说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强调以利民为治理国家的尺度,以法律秩序为治理国家的遵循。清代魏源《默觚下》一文中所说的“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强调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探索国家治理道路。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包含了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
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他提到,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古代治理国家的思想对我们当前的国家治理有很大启示。“民惟邦本”出自于《尚书·五子之歌》一文,原文是“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寓意百姓是国家的根本。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 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他还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而“政得其民”主要出自于《孟子·离娄上》一文,原文是这样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治理国家要得到人民的认可。同时,《管子》中所说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也强调了民心在政治认同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讲话也指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可见,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是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之中的。
在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中鲜明地包含着“不能割断与本国历史和文化的联系”[5]这一层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精华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汇聚到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巨流之中,成为了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6]在习近平看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也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强调民为本,而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在启示中也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治理工作的出发点。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引用了司马迁《史记》中的“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可以看出他强调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明确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由此可见,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生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要真正成为一个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伟大民族,离不开独立的民族精神。独立的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相结合,铸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之间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7]价值取向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根本,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立价值观,其制度体系本身也就失去了根基。加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治理体系建构具有导向性的功能。任何一个社会的制度其背后都蕴藏着该社会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家庭层面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价值导航。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具有价值整合和制度整合两方面的功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价值具有引领作用,能够整合整个社会意识,同时也能为碎片化的制度整合提供价值共识,从而推动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评判性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理念,能够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相应的评判标准,从而促使国家治理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在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中,道德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会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独立性,因此要作为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设的重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一方面,要注重发挥民族文化的独特作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注重从不同的传统文化派别中汲取精华,对传统儒家、道家等不同派别中的文化精华进行继承和发扬,从而形成中国民族特色的价值观。习近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明确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并希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另一方面,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优秀传统文化、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这是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我们抵御西方价值观念渗透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华文化一定会走向世界,以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支柱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一定能实现现代化。可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也要注重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文化,并促使这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习近平的国家治理思想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着眼于现代化的,并以现代化为落脚点的。现代化与国家治理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国家治理离不开现代化,现代化构成国家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形成和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现代化、不断求解现代化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认识现代化的最新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如果说“四个现代化”所要面对的是中国长期一穷二白的现状,旨在大力发展生产力,那么“第五个现代化”则是从上层建筑的层面来减少“四个现代化”在新的阶段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所以说,“第五个现代化”是建立在“四个现代化”基础上的现代化。习近平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是现代化视野下的概念,它强调“国家治理”而非“国家统治”,强调“社会治理”而非“社会管理”,这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而是思想观念的变化。正如他强调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习近平提出和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现代化的含义十分明确,是国家机构、官员素质的现代化。对于“第五个现代化”,习近平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见,“第五个现代化”回答了坚持改革总目标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价值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国家治理现代化最初的着眼点是现代化,而最终的目的也是在国家的各个领域实现现代化,其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集中体现。推行“第五个现代化”将真正使中国走出以往人治的阴影,使治理国家变得文明规范,也将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全面现代化的执政党,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
在习近平看来,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体系性的结构,表现为宏大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系统。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指的是赖以完成国家治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设计,在思维和精神上要有现代属性。它强调的是整个国家治理制度结构的重新架构和分工。在过去中国的国家部门架构中,党政不分、分工不明、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些情况导致了政策的上下不畅,大量人员人浮于事。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主题定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辩证认识,再到李克强总理的定向刺激、调整结构,这些不仅和西方经济理念有着完全的不同,与以往简单、粗放的行政干预相比也有着更为现代化的转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是指执政者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要求执政者不仅要建立现代思维,还要有现代的、与时俱进的手段和措施。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有责任找到适合自身的现代化模式,从而满足整个社会对现代化成果的更高要求,包括满足更多人的生活幸福追求,这是中国执政党追求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总之,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最基本维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各项公共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过去我们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维度出发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表述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制度和能力两个层面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从而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目标体系”。[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标志着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王浦劬.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1).
[5]许耀桐.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论析[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4).
[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2-8.
[7]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5.
[8]杨亚佳.如何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EB/OL].河北新闻网,http://hebei.hebnews.cn/2013-11/20/content_3615431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