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合作前景研究

2015-01-30 03:17高春惠郭桂均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哈萨克中哈哈萨克斯坦

高春惠 郭桂均

(1.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新疆伊宁835000;2.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新疆伊宁835000)

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合作前景研究

高春惠 郭桂均

(1.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新疆伊宁835000;2.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新疆伊宁835000)

哈萨克草原处于亚洲草原丝绸之路的中段,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造就了灿烂的草原文化。由于一直处在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之下,哈萨克草原文化也不断增添着新的内容,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其文化的一体性也不断增强。近代,由于历史原因,哈萨克文化被分置于不同的境域内,其文化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文化的一体性为当前中哈两国间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哈萨克草原文化 一体化 旅游合作

哈萨克草原位于亚洲中部,这里气候温润,植被广布,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从这里横贯而过。优越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使哈萨克草原在很早的古代就有了人类居住,也成为欧亚草原历史上各民族迁徙融合的场所和中西文化交流通道,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基于草原丝绸之路文化纽带的一体性在历史上源远流长,不断增强。随着近年来中哈两国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和政治联系的不断加强,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两国间草原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一、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合作前景分析

(一)中哈两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正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内容之一。据WTTC(世界旅游业理事会)统计,2013年旅游业对世界GDP的直接贡献达到2.8%,旅游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9%,成为略低于银行业的全球第二大产业。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中、哈两国的旅游业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我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201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达6767美元,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是一种必然趋势,外出旅游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之一。《2013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国的地位。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达32.6亿人次,出境旅游达9819人次,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消费时代”。

哈萨克斯坦旅游资源丰富,境内自然风光优美,草原湖泊、山川饮誉中外;丝绸之路贯境而过,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哈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早在1992年,哈就出台了《哈萨克斯坦旅游法》,规定了哈境内旅游经营活动的法律、经济、社会和组织原则,近年来,又明确旅游业为其7个优先发展的行业之一。凭借雄厚的矿产资源,哈经济快速发展,人均GDP逐年攀升,2008年为8451.8美元,2013年已达12708美元。与之相应,哈萨克斯坦旅游业也迅速发展,2008年出境人数433万人,2012年为906.6万人,增加了473.6万人。2008年入境旅游人数411.7万人,2012年为616.3万人,增加了204.6万人。哈萨克斯坦已成为世界旅游业重要的客源地与目的地国。

中、哈地域相邻,文化相通,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互补性和双方居民对旅游的内在需求,都为两国的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两国间的旅游仍处于低水平阶段,加强政府间合作,深挖旅游潜力,是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下所应考量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中哈两国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两国间的跨境旅游逐渐兴起。调查显示,2011年上半年,来中国旅游的哈国居民达到了1.7万人;中国已成为哈国居民境外旅游的首选地。中国赴哈旅游的人数也逐年增加。

(二)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业国际合作前景分析

1.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将有力促进草原丝绸之路旅游大发展。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一条不同文明和民族交流融合的文化之路,给沿途国家的历史、文化带来重大影响。为更好的保存这一文化遗产,2006年,中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中亚5国联合启动了丝绸之路跨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和中亚五国政府多次协商,2012年这一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确定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政府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名称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2013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受理该项目,于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进行评审并通过了将“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明联系的纽带,在一定程度上联通了当时的世界,不仅给世界历史带来了重大影响,更对沿线国家的历史、民族与文化带来了重大影响,是各国在回顾各自的历史、民族和文化形成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内容。丝绸之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后,沿线各遗址不仅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其文化内涵也会得到完整的开发和宣传,这必将会引起有关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兴趣。中国伊犁和哈萨克斯坦作为丝绸之路草原段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许多密切相联的文化遗存,如伊犁的阿里马里古城和哈萨克斯坦的塔拉斯古城,都是当时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阿里马里还是统治伊犁河流域和哈萨克草原东部地区的王都所在地,这肯定会对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其他国家居民形成一定的吸引力,从而推动旅游的发展。

2.中哈两国共同举办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活动将有力促进国际旅游合作上一个大台阶。2013年4月,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在访华期间,与我国领导人已经达成协议,决定于2017年在哈萨克斯坦举办“中国旅游年”。中国旅游年的举办,必将会使哈国民众更加深切的了解中国,领略古丝绸之国的独特文化与魅力,提升对中国的兴趣度。同时,随着未来世界旅游业的整体走高和中哈两国经济的发展,两国间的旅游业会更加兴盛,两国间的旅游合作会进一步加深。

3.两国政府间相关旅游文件的签署将会进一步加快双方互为旅游客源地的形成。在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环境下,中、哈双方对旅游合作的力度不断加大,2013年8月,中、哈两国开始协商签署双方游客可免签证进入对方国家的政府间协定。同年10月、11月,新疆阿勒泰、塔城两地政府分别与哈萨克斯坦东哈州签订了旅游合作协议、“三日免签”旅游责任协议书,确保双方边境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中哈两国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中哈两国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旅游潜力。两国间政治的不断加深,经济的联系性和互补性不断增强,历史文化上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为两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针对两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状况,建议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以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为纽带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健康发展

文化是联系心灵的纽带,共同的文化可以产生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大力发展哈萨克草原文化旅游,使中哈两国民众感受到两者历史文化联系的源远流长,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人心相通”总体思路的“人心相通”奠定思想基础,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健康发展。

(二)以建设伊犁国际旅游谷为核心共建哈萨克草原国际旅游圈

伊犁河谷自然风光优美,自古就有“塞外江南”的美誉,近年来伊犁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良好的旅游声誉。哈萨克草原是伊犁草原延伸部分,两者有着共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伊犁州政府提出了建立国际旅游谷的规划,可以此为契机,联合哈萨克斯坦,将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州与中国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联合共建哈萨克草原国际旅游特区,通过中哈两国实施哈萨克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战略,加大两国居民出境旅游规模,加深两国人民对这一地区的认同。

(三)以共同举办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活动为契机加快发展两国出入境旅游

两国互办“旅游年”活动,既是两国巨大的旅游盛事,也是两国发展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大外交活动,将两国旅游发展战略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地位。新疆和伊犁州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应高度重视做好配合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的准备工作,争取将伊犁州作为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的分会场和国际游客中转基地,借助伊宁机场与北京直航的条件,承担从哈萨克斯坦到伊犁旅游区国际游客前往北京的中转任务;同时承担从北京等全国各地前往哈萨克斯坦参加“中国旅游年”游客的中转接待工作,以此拉动伊犁国际旅游谷乃至整个新疆的国际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四)以文化为引领,全面发展中哈两国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

一是精心设计策划中哈两国联合实施“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方略,组织实施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系列开发工程;开展以“阿肯阿依特斯”弹唱文化旅游节、伊犁天马文化国际旅游节、哈萨克草原国际赛马节、新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演旅游节等载体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二是以文博产业交流与合作为内核提升两国文化旅游产业品质和水平。哈萨克草原原本就是统一的草原丝路文化区,彼此间有着极为密切的文化联系,只是受两端不同文明的影响而有所差别。因此,可以考虑两国间进行草原丝绸之路联合考古、文物保护技术交流、博物馆文物互展和学术交流,使两国民众通过历史文物的展示了解对方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完善自己对中哈两国文化的认知,提高草原丝绸之路旅游业的品质和水平。

(五)配合国家开展全球性“丝绸之路文化大篷车”工程,以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合作方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是建议国家文化部组织国内丝绸之路沿线十四个城市开展中国“丝绸之路大篷车”国际宣传交流活动。国内各城市每个城市组装一台文化大篷车,统一由国家“丝绸之路大篷车”组委会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络安排。每到一个国家的重要城市均开展社区中华文化宣传和艺术团体演出活动及文博展览活动,分别于所在城市和文艺团体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并签订文化艺术合作协议,为将来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创造条件。二是建议国家文化部、国家旅游总局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邀请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亚和欧洲国家,向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派遣文化大篷车,向中国公民宣传本国为丝绸之路做出的贡献和本国的文化艺术,并与中国各城市和文化团体签订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合作协议,使中国公民能够通过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亚和欧洲国家的宣传,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发展情况。

(六)抢抓“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世界文化遗产申遗成功的大好机遇,努力实现中哈两国草原丝绸之路旅游绿色通道便利化

一是尽快申报建立中哈边境1日游、3日游运行机制。随着两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短期出境游已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点,中哈两国间有7个口岸,开通1日游、3日游可以促进两国旅游的快速发展。二是加快中哈两国霍尔果斯旅游特区共建工程,使世界各国游客能够享受两国免签待遇,到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霍尔果斯旅游特区观光旅游,提升霍尔果斯口岸的国际旅游水平和规模,使霍尔果斯旅游特区能够充分发挥伊犁国际旅游谷的龙头功能。

[责任编辑:唐旻星]

[1]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

[2]赵常庆.哈萨克斯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冯瑞.哈萨克民族过程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谢苗诺夫.天山游记[M].李步月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5]耿世民.哈萨克历史研究(二)——哈萨克汗国与哈萨克族[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8(1).

G125

A

1674-6287(2015)01-0055-03

2014-11-26

高春惠(1968~),女,汉族,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副局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馆长。研究方向: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法执法研究。郭桂均(1978~),男,汉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考古学、博物馆学。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合作组织带动下的中哈草原文化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12BJY12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12XJJA840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哈萨克中哈哈萨克斯坦
聚合物改性沥青在哈萨克斯坦的应用研究
1月份哈萨克斯坦煤炭产量同比增长6.3%
哈萨克斯坦油粕产量预计达到62.5到68.5万吨
哈萨克斯坦航天发展现状及中哈航天合作浅析
阿依努尔——献给一位哈萨克支教女孩
中哈地下管道施工技术及标准对比
哈萨克斯坦压力容器法规标准简介
天马双翼(一):托忒文在哈萨克与清朝交往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弘扬睦邻精神 共建繁荣之路
——写在中哈建交25 周年之际
哈萨克民族医学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