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5-01-30 02:20高国力
中国发展观察 2015年10期
关键词: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东北地区

高国力 刘 洋

当前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特征及成因分析

高国力 刘 洋

近年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呈现“阶梯式”特点,以固定资产投资、第二产业、主导工业行业的下行尤为突出。东北地区经济下行成因既有历史上延续下来的重型化路径依赖惯性大,也有新时期形成的投资依赖度过高,还包括创新能力不强、外向化水平不高等因素,需要近远兼顾,综合应对。

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特征研判

根据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的经济增长走势,重点研判2010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下行态势,从总量规模、“三驾马车”、三次产业、工业行业、区域分布等方面分析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的主要特征。

(一)2003年以来先增后降,2010年后“阶梯式”下行。

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呈现先增后降的总体趋势。总体上看,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走势追随全国大势,并且绝大多数年份增长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03-2007年,东北地区经济表现为稳定的增长态势;2007-2010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出现了波动调整的迹象;2010-2014年,则表现为明显的阶梯式下行。2010-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幅度分别为8.4、7.3和7.2个百分点,同期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仅下降3个百分点。与全国相对温和的下行趋势相比,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可以称为“断崖式”的。

从东北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情况来看,2003-2011年,东北地区经济整体增速高于全国水平,但GDP占全国比重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2014年东北地区GDP占全国比重下降到8.38%,创下历史新低。

(二)“三驾马车”增速变化各异,投资增幅下降尤为明显。

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投资、消费、出口增长的动态变化差别比较明显,基本呈现“各行其道”的格局。

东北地区投资增长的拐点出现在2005年。2005年以前,东北地区投资增长速度提升较快。2005年以后,东北地区投资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式下降趋势。

东北地区消费增长的拐点出现在2008年。2008年以前,东北地区消费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08年以后,东北地区消费增速逐年小幅下降。

东北地区出口增速波动性明显大于投资与消费的增速,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北地区出口增速的振荡波幅明显加大。

2010-2013年,东北地区GDP、投资、消费增速分别下降5.3、15.7、4.2个百分点,降幅分别为38%、50%、23%。可见,2010年以来东北地区经济下行主要是投资增速下降幅度较大所致。

(三)三次产业增速不同程度下降,第二产业增速下滑更加突出。

2003-2013年,辽宁省第二产业增速均高于GDP增速,2014年第二产业增速开始低于GDP增速。2010-2014年,辽宁省GDP增速下降8.4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二、三产业增速分别下降3.6、11.3、5.3个百分点。可见,第二产业过快下滑是辽宁省经济下行的主要因素。

2003-2014年,吉林省第二产业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但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10年开始下降。2010-2014年,吉林省GDP增速下降7.3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增速上升1.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增速分别下降12.3、3.5个百分点。可见,第二产业下滑过快同样是吉林省经济下行的主要因素。

2003-2012年,黑龙江省第二产业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自2013年起第二产业增速低于GDP增速,第二产业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10-2014年,黑龙江省GDP增速下降7.2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二、三产业增速分别下降10.6、11.7、2.8个百分点,2014年甚至出现第二产业增速低于第一产业的罕见情况。可见,第一、第二产业过快下滑是导致黑龙江省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第二产业下滑相对较快带来的下行影响更大。

(四)工业行业增长出现分化,传统主导行业增长贡献率大面积下滑。

以2005-2010年各主要工业行业对于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平均水平为基数,分析2013年东北地区40个工业行业的贡献率变化,其中有15个工业行业贡献率出现下降,25个工业行业贡献率有所上升。贡献率下降的工业行业多为东北地区支柱和主导产业,贡献率上升的工业行业多为体量小、实力弱的相关产业。

进一步分析占工业总产值超过3%的11个行业,其占比合计约为工业总产值的71.3%,其中有7个行业贡献率出现下降。这7个行业包括钢铁、石油加工、通用设备、电力、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石油开采,其工业总产值占东北地区工业总产值约为34%,大多数为东北地区的传统优势和主导产业,对于工业增长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在主导工业行业贡献率大面积下滑的同时,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工业、建材4个行业对于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和交通运输设备两大行业,其占东北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高,对于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升更加明显,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和潜力。

东北地区经济下行成因解析

影响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的成因既有历史上长期积累固化的因素,也有新形势下凸显增生的因素;既涉及内在的基础和条件,也涉及外部的环境和冲击,需要系统梳理和理性认识,为分类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原有的重型化路径依赖没有根本缓解,易受市场变化冲击的先天脆弱性没有改变。

建国以来,国家在东北地区布局了大批重工业项目,东北地区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从历史演变过程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陷入对重型化的“锁定”状态,形成了至今仍没有完全摆脱的重型化路径依赖现象。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北地区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路径依赖现象得到一定程度校正。但目前重工业比重仍高达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从工业部门结构看,钢铁、化工、石油加工和基础装备行业仍是东北地区重工业的主导行业,东北地区依靠基础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装备行业驱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东北地区对基础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装备行业等重工业的过度依赖,导致其经济增长具有先天的脆弱性。随着“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中高速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等投资类产品的需求出现下降,一批重工业企业产品库存上升、价格回落、利润下滑,导致重型化为主导的东北地区经济快速下滑。

(二)新的投资驱动路径依赖持续强化,经济增长缺乏内生支撑和动力。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对重型化的路径依赖是历史因素叠加的结果,而对投资的依赖则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后开始出现并快速强化的,可谓“旧病未愈,又添新伤。”此种双重路径依赖格局相互交织,是导致东北当前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

1990-2002年,东北地区投资与GDP之比保持在30%左右,年均增长不到0.6个百分点。2003-2010年,东北地区投资与GDP之比上升了56.2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7个百分点。2010年,东北地区投资与GDP之比达到历史最高的8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5个百分点。即使在投资速度有所下降的2013年,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仍占全国1/10,堪称我国依赖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典型代表。

2003年以来,消费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有限,出口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甚至是负的,而投资则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已形成对投资的高度依赖。新常态下政府投资难以保持快速增长,作为主体的社会投资规模出现下降,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经济结构而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其经济增长势必受到较大冲击。

(三)创新能力未有实质性突破,区域经济增长后劲和潜力不足。

东北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创新投入明显不足。2002-2013年,东北地区研发投入强度没有明显提高,目前东北地区R&D占GDP比重在1.28%左右,低于全国2.08%的平均水平。吉林、黑龙江两省研发投入强度几乎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省2008年后研发投入强度也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

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甚至与中部和西部地区都存在明显差距。2013年,东北地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为3.57%,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相比,分别低8.07、11.18、4.47和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6.15%,与全国、东部、中部地区存在明显差距,也低于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占全国比重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人均专利授权量和申请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东北地区创新能力长期裹足不前,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缓。当前东北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6.5%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一旦外部环境出现不利变化,由于缺乏创新驱动的支撑带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必然陷入快速下行的境地。

(四)前期调整改造政策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对于轻工业和服务业的重视扶持不够。

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先后出台了数十项支持政策,多数针对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重工业,而对轻工业和服务业关注较少。到目前为止,除了国务院确定的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涉及大连、哈尔滨和大庆三个城市之外,国家尚没有出台专门针对东北地区轻工业、服务业发展的明确支持性政策。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地区轻工业发展有了明显起色,在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有较大幅度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崛起就是颇具说服力的例证。而且,在此番经济下行过程中,表现相对出色的恰恰是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首的轻工业部门。如果能将重工业部门的政策支持向轻工业部门适当延伸,不仅有助于缓解东北地区历史上形成的重型化路径依赖,而且有助于东北地区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

东北地区服务业发展整体滞后,服务业的增长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东北地区服务业占GDP比重为3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尽管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但在此番经济下行中,东北地区服务业还是起到了较大的“缓冲”作用,否则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程度可能会更加令人触目惊心。

(五)对外贸易合作水平低,开放型经济拉动经济增长乏力。

2003-2013年,东北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比重长期徘徊在4%-4.5%,而同期GDP全国占比保持在8.4%-9.14%。这种情况表明,东北地区对外经贸合作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而且,东北地区对外贸易依赖少数国家和市场,对外贸易多元化格局远未形成。以东北地区对外贸易规模最大的辽宁省为例,其对外贸易国家主要是日本、美国、德国和韩国,2013年对上述四国的贸易额占其进出口总额的52%。

东北地区对外经贸合作不仅规模小、市场有限,而且贸易收支不平衡特征突出。以2010年为转折点,之前东北地区国际贸易为顺差,之后为逆差,这与全国的总体国际贸易收支状态不同步。2010年后,东北地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为负值。作为东北地区对外贸易主体的辽宁,情况更为严峻。2007年以后,辽宁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13.3%到-18.1%之间,成为导致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

对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的几点认识

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特征突出、原因复杂,未来发展态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及东北地区自身的恢复能力。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十三五”规划实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对于东北地区经济下行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

第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波动在所难免。发达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大多经历了20到30年的时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仅仅10多年,许多方面都处于夯实基础的初期阶段,增长态势出现波动甚至下行都是正常的。

第二,东北地区振兴不同于国外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国际上一些相关经验不能简单借鉴。东北地区与德国鲁尔、美国“锈带”、日本九州等国外老工业基地相比,在面积、人口、城市和产业等方面不具有可比性。国外老工业基地振兴及应对经济衰退的经验模式和做法,限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东北地区的客观实际,很难直接引进和推广。

第三,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的主因在于内部,外部环境仅是诱发因素。重型化路径依赖、投资驱动路径依赖是导致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的“内伤”,同时东北地区又缺乏创新驱动的“良药”,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均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化解这些不利因素需要战略上综合配套推进。

第四,东北地区应对经济下行的能力有所增强,不必过于担心和恐慌。经过十多年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一定时期和程度的经济下行不会造成大面积经济社会混乱甚至崩溃。

第五,解决东北地区“断崖式”经济下行需要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应避免急躁和盲目。国家的政策供给应从制约东北地区发展的突出矛盾入手,近远兼顾,既要加快出台有效政策遏制经济继续下行的势头,又要着眼长远解决制约经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

(本文是2015年国家发改委宏观院重点课题“东北地区经济下行趋势及转型升级出路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猜你喜欢
平均水平第二产业东北地区
欧盟:2021 年柑桔进口减少2.5%
低年级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
东北地区2020年第二季度M L≥3.0级地震目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历年关税平均水平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