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军
权力和定力是对等的,有权力就要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有公信力,有公信力才能有领导力。
领导干部岗位特殊,手中有权力有资源,“有求于己”的人较多,求名求利也相对容易,因而在名誉地位、金钱美色上面临的诱惑和考验比一般人大,心有定力显得尤为重要。须知,领导干部更容易成为社会上一些不良之人瞄准的“猎物”,所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糖衣炮弹打来。它们有的打着人情的旗号,有的扮成“雅好”的模样,有的变为见惯的风俗,有的披着知恩图报的外衣,很容易让人丧失警惕。
殊不知,天上掉馅饼之时,就是地上有陷阱之日。现实生活中,不乏本事大的人因欲望大而出事,不乏有能力的人因没定力而疯狂攫取,不少人似乎得到了最想得到的权力、地位、金钱、别墅、名车、美色,但同时失去的是一个人最可宝贵的尊严、信誉、人格乃至自由,上演的是一幕幕自导自演的人生悲剧。
“鱼贪饵,容易上钩;人贪利,终落陷阱”。“廉”与“腐”,一样的“广”字外表下,却有着不一样的“心”。支柱偏移,大厦必倾。一个人的蜕化变质往往是从思想上开始的。人没有灵魂、没有精神,无异于行尸走肉、土木形骸。无数事实证明,人一旦信仰缺失、精神迷茫、心无定力,腐化堕落是迟早的事。管不住自己的“心魔”,必将为外物所役;顶不住眼前的诱惑,注定会突破底线。
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防则无所不为。一个人失去定力,私欲就容易膨胀,信念就容易动摇,底线就容易失守。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列出一个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一个人幸福与否,效用是分子,欲望是分母,欲望越小,幸福指数越高。名为锢身锁,利是焚身火。事实不断告诉我们,权力没有定力,就会成为腐败高发的源泉。
定力是一种精神和信念,也是一种操守和修养。一个人在法律和制度面前规规矩矩、不越雷池,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但在无人监督、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仍能遵从自己内心的信仰,不为物役,不为利诱,则更需要高超的定力。廉与贪之间的界线,就是公与私之间的红线。拿一分钱财,就降低一分威信;破一次规矩,就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失去一片人心。一旦突破了这条红线,往往让人欲罢不能,想回头都不行。
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心有定力,就是给自己戴上了“护身符”,提高了依法用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避免权力走向腐败。
古往今来,凡是名垂青史的官员,不仅有一个人人敬仰的官品,更有一个世人称赞的人品。《元史》记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天,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上前采摘,而许衡丝毫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许衡说:“不是自家的梨,怎么可以乱摘呢?”那人笑他迂腐,许衡却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我心有主”,既是一种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定力,也反映了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一心为公,利国利民也利己;倘若假公济私,则祸国殃民也害己。不论是谁,官至何职,如果对权力认识不清,以权力为私器,让权力没定力,甚至沉湎于权力带来的种种好处之中不能自拔,终将会被人民抛弃。
人总是要有一点追求的。没有追求就没有信仰,就会失却精神的脊梁。权力如山不迷失,就要做到“任凭雨打风吹,我自岿然不动”。定力如钢不可摧,要像“定海神针”一样,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不以物惑,不以情移,自觉自律,稳得住心神,站得住脚跟,挺得直腰杆,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有权受制约、用权必依法”是现代法治的基本要求。权力犹如肆意狂奔的野马,而定力正是自己驯服这匹野马的缰绳。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职务越高,权力越大,责任越重”思想,把权力用在正道上、用在服务中、用在阳光下,如履薄冰谨慎用权,阳光运作廉洁用权,接受监督秉公用权,领导干部手中有权力,心中有定力,才会有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