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娜
杭州:打造幸福养老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陈 娜
截至2014年底,杭州市老年人口14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9.98%,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四化叠加”趋势明显。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严峻形势,回应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2010年杭州市即提出“9064”的工作目标,即到“十二五”期末,96%的老年人享受以社会化为支撑的居家养老(其中6%的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4%的老年人享受机构集中养老服务,及时将养老服务工作重点从机构养老转向居家养老,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以老年人的幸福获得感为目标,五措并举推五化打造幸福养老的杭州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
规划和标准先行,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落地。一是明确规划。2010年会同规划部门出台《养老服务设施布点规划(2010—2020)》,要求按照每百户20平方米、最少不低于200平方米,每千人0.2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为国家标准的2倍。二是明确标准。先后出台《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标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DB3301/T 0004—2012)《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级评定》《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和管理服务标准》,明确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的建设位置、无障碍设施要求、电梯配备要求、环境噪音、产权归属和移交程序等一系列标准,提出了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的服务内容、管理模式、服务队伍以及等级评定要求。三是明确进度。确保设施落地。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老年活动中心2656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820家,其中面积400平方米的综合性街道级照料中心122家,实现城市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全覆盖,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四是推进社区适老化改造。以创建“老年宜居”社区为抓手,从交通出行便利化、为老设施适老化、为老服务人性化入手,梳理出老城区社区、新建社区、撤村建居社区和农村社区四类建设标准,评选出39个“老年宜居环境示范点”,打造老年宜居环境样板。
一是需求评估统一化。在全国率先出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办法》,对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空巢、独居、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由第三方依托“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信息系统”,按照生活自理能力、经济条件、居住环境三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实现评估对象、评估表格、评估工具和评估内容“四统一”。二是资金补助规范化。优化养老服务资金补助方式,将养老服务工作按照8因素综合评估后根据得分给予资金补助,并将因素占比大幅向居家养老服务倾斜。会同财政部门出台《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实施意见》,构建了“评估+第三方测评+拨付”的养老服务补贴标准化体系,对经过评估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服务补贴带入机构、医院使用。出台主城区人户分离老年人异地养老政策文件,老年人可享受属地化服务。截至2015年9月底,全市共实施评估14.1万次,补贴惠及6%(8.5万名)的老年人,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资金5.3亿元。三是服务队伍专业化。在社区开展失智失能老年人家庭人员的免费培训,鼓励亲属承担照护责任,每年培训机构和社区家庭护理人员3万余人。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6年的市级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现为市级最高规格的“一类竞赛”,总分第一的选手享受市级劳模待遇。出台了养老护理员入职奖补、持证奖励、申请廉租房(公租房)等优惠政策,养老护理员取得技术职称和长期从业均可获得政府财政补助。在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等高校开设养老护理与管理专业和实训基地,从2014年开始每年公布养老机构护理员工资指导价位,提升从业人员待遇。
一是培育社会力量成为社区养老的主体。在社区以照料中心为平台,通过公益创投、项目招标等模式,积极引入各类社会组织开展为老服务,每年福彩拿出600余万元用于资助社区为老服务项目。推进照料中心实体化、微机构化运营,共有28家照料中心由社会组织整体管理运营,建成32家面积4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照料服务中心。机构与居家互融发展,80余家社区型机构向社区开放就餐、娱乐、医疗、日托、看护、慰藉等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针对失智老人,培育了大爱人家老年事务所、恩慈长者照护中心等社会组织,在社区全面开展失智老人的前期筛查和干预。实施老年人意外保险,项目由政府部门、保险公司、经纪公司共同设计,由保险公司具体承保和实施。保险突出公益性,涵盖老年人生活的所有范围,对于家中、小区、文体场所等地发生的意外均予以承保,保障范围涵盖83万老年人,其中为60余万低保、失独和高龄老人免费购买。
二是让老年人成为自我服务主体。根据联合国提出的老年人“独立、参与、照顾、价值、尊严”五原则,积极鼓励低龄老年人帮扶高龄老年人,成为为老服务的重要力量。全市共拥有银龄互助志愿者队伍3284支,志愿者32195人,2015年有40余万人次参与为老志愿服务活动。敲门行动、邻里互助、签约服务等方式被广泛应用,效果明显。
三是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为老服务。依托市民卡开发“志愿汇”,建立志愿服务记录“时间银行”,志愿者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积极参与为老服务,服务时间可换取免费服务或兑换实物。老年电大走进社区,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建立讲师团18个共424人,全部为志愿者。采取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志愿者加盟形式,与媒体全面互动,在华语之声联合开通省内首条市级公益老年热线——“967032”助老服务热线,与中波954联合开通杭州市首家中老年广播——“老朋友广播”,建立乐龄网、《金秋》老年电视栏目、《每日商报》乐活老年周刊等,通过走进社区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文化养老。
以信息化提升落地服务,用“互联网+”整合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实施“智慧养老”项目。一是应急救助一键调度。目前,杭州已为14.7万名空巢、独居、孤寡和高龄、困难老年人安装智慧呼叫终端,覆盖面全国领先。老年人出现意外时,按红键向呼叫中心提出服务请求,呼叫中心就会联系医院、家属让老年人得到及时紧急救助,截至目前,已成功救助老年人1277次。二是生活服务快速响应。加盟运营平台的机构实体超过5800家,通过绿键为老年人提供“主动关怀、亲情通话、生活服务”三大服务,对政府购买服务对象提供上门免费服务,做到生活服务快速响应。三是意外走失智能定位。为全市1500余位困难失智老人、残疾老人发放“平安云backey智能定位器”,依托具有丰富救援经验的公益社会组织“公羊会”的资源优势,监护人可随时通过手机APP向定位器发送命令查询老人的当前位置,并查看老人在某段时间内的行动轨迹,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搜救效率。四是孤寡老人全面照护。在部分城区试点为困难孤寡老年人发放照护宝,安装智能监护“1+6”系统(主机、门磁、红外线、紧急报警传感器、烟雾报警、燃气报警、平安熊),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实时感应孤寡老年人日常活动和生命轨迹,实施24小时安防。
以城乡统筹为抓手,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农村地区。一是政策一体化。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办〔2011〕12号)《深化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办法》(杭政办函〔2014〕89号),提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解决模式。二是设施一体化。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设施建设纳入“美丽乡村”验收条件,建成农村老年食堂730家,照料中心1193家。按照“集中合并、稳步转型、功能升级”原则,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敬老院)稳步转型为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或照料中心,面向社会开放。三是服务一体化。针对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薄弱、商贸物流不发达以及空巢、独居、失能老人比例较高等实际情况,把老年人协会作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主力军。全市99.8%的行政村建立老年人协会,73.68%的老年人参加老协。以政府补助形式调动基层老协力量,发挥低龄老年人优势,建立起以政府购买服务、“银龄互助”和志愿帮扶“三位一体”为主要服务形式,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互助点为载体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对农村中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和空巢(独居、孤寡)老人特别关注,开展“独居老人暖巢行动”,实施安全关爱服务,社会各界与9738位老年人结成对子,给予精神慰藉和帮扶。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