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理论体系及科学解读

2015-01-30 01:44:18刘宇赤,杜艳艳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中国梦和平中华民族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8431(2015)05 - 0033 - 03

〔收稿日期〕2015-08-10

〔作者简介〕刘宇赤(1962-),男,湖机省岳阳市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杜艳艳(1978-),女,湖南省岳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时,第一次正式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后,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等许多重要场合,他又对此进行了全面、深刻、系统的说明和论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响应和广泛认同,说明它合乎潮流、顺乎民心。事实上,“中国梦”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因为它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中国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系列讲话,可以归纳为一个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涵盖进程、目标、本质、道路、精神、途径和核心的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

(一)“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现实对历史的传承、对未来的展望。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中国梦”的实质所在。“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四)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五)“中国梦”的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振奋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六)“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相通。“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我们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努力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

(七)实现“中国梦”要靠实干。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把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落实好,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梦想奋进。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实干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八)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二、“中国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

(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扬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有“梦”、追“梦”的民族。无论是儒家思想中的小康社会、大同世界,封建士大夫精神中的上下求索、万世太平,还是近代民主革命中的振兴中华、天下为公,对美好未来的孜孜以求演绎成中华民族最具特质的民族精神。曾经创造辉煌文明的“玛雅文化”,至今已杳然无踪,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传递或夭折中断、或落没式微,惟有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其中的内在动力,就是永不停歇的锐进意志。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满于衰败腐朽的封建统治,不甘于自绝于世界进步的潮流,不屈于外强的侵略欺凌,救亡图存,奋起反抗。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运动、洋务运动,直至辛亥革命,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直至解放战争,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义无反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枪林弹雨、血雨腥风中,中华民族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道路。这是人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

(二)“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表达

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斗争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从顺境和成功中取得经验,从曲折和失败中汲取教训,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而且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战略思想,是我们党集中广大人民智慧,对社会主义规律的新认识,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表达。

(三)“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贫穷落后面貌。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先是跨过了“温饱”这个坎,继而又实现了基本小康,现今正在朝着更高标准的全面小康迈进。习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就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物质财富增加,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在农村,免除了农业税、实施种田补贴后的亿万农民;在城市,川流不息的进城务工人员;在“中国制造”的生产线上,掌握现代技术的产业工人;在“神舟”飞天、“蛟龙”潜海等等高科技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保卫国家主权的战线上,巡视海空、戌守边防的钢铁卫士;在节奏强烈的音乐声中,一片一片地跳着广场舞的大嫂大妈;在机关、在学校、在单位、在团体,人们不仅越来越表现出一种泱泱大国国民的自信与自豪,而且越来越展示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他们确信,不用迷信“外国的月亮”,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通过自己努力奋斗,就能实现自己的梦,就能汇合成“中国梦”。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四)“中国梦”是实干兴邦的务实要求

“中国梦”是一种愿景、一种追求。然而“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越是美好的未来,越需要我们付出艰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奋斗。开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扎实工作、辛勤劳动。因此,习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就各级领导干部而言,按照求真务实的要求,就是要巩固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切实改进作风,特别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把中央制定的符合客观规律、贴紧时代特征的重大战略部署和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落在实处,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创造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就社会治理层次而言,就是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和竞争环境,开辟和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出彩舞台,以价值导向为引领,凝聚正能量,发挥出全社会更大更新的创造力。就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与矢志艰苦奋斗、崇尚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让全社会形成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开创美好未来的正确途径和伟大力量。

(五)“中国梦”是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

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人民正确总结历史、科学开创未来的必然选择。一百多年来,中国由一个封建大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对于以霸权主义和弱肉强食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中国人民有着切肤之痛。古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曾经深受痛苦,决不会再把这种痛苦强加于人。确立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正是人民意愿的反映。同时,中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仍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落后的社会生产依然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长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迫切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今天,我们不仅致力于自身发展,并且注重担负起应尽的国际的责任,努力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抗病救灾、维和反恐的国际事务中,在对外援助、削减债务的国际“扶贫”开发项目中,在与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求同存异中,我们都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表明了“中国梦”的和平发展属性,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始终不渝的,同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等核心利益也是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国家核心利益丧失了,“中国梦”也就破碎了。固此,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决不放弃正当权益,决不拿国家核心利益作交易。这就是统筹国际国内两大局,实现开放、合作、包容、共赢,助推“中国梦”的国际逻辑。

猜你喜欢
中国梦和平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博弈·和平
特别文摘(2016年18期)2016-09-26 16:42:36
期盼和平
环球时报(2015-04-13)2015-04-13 18:18:19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环球时报(2012-04-16)2012-04-16 08:14:00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
海外星云 (2001年10期)2001-07-09 15: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