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超越性”解读

2015-01-30 00:42禚明亮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道路文明

□禚明亮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教研部,北京 1000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超越性”解读

□禚明亮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教研部,北京 1000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对传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超越,这种“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与西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生态文明作为衡量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彰显了该道路的创造性和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传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超越,是对人民未来利益发展的根本维护,是人类实现真正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人民性;生产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征之一。“生态文明”一词是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率先出现的概念。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知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经过多年实践,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提出要在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诸多方面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机制。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3年4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海南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良好环境视为一种“生态红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成为衡量未来中国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维度之一。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分校能源和资源学教授理查德B.诺加德认为,“生态文明”一词最早起源于中国,它既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和经济主义的批判,又规划了人类发展的未来。中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诸多方面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限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使全社会树立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理念。这是一种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下形成的概念,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项重要贡献。

(一) 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用于实践的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开拓出来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决定了这条道路的根本性质,即它是一条人民当家做主的道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衡量中国共产党各项工作是否成功的唯一指针。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对自然资源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和分配,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或者共产主义制度才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西方传统资本主义模式的扬弃,它既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又注重人类素质的提高,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相反,资本主义由于片面追求利润、效益的提高,只能造成“单向度的人”,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直言在资本主义框架内无法实现环境的保护,因此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彻底变革整个社会。

(二)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

“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P264。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21世纪头二十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而到2020年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然而,在这二十年里,中国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化学品污染以及部分大城市日益严重的雾霾现象。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那么以后可能就要付出更多的治理成本和代价。事实上的确如此,生态问题业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在2012年3月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指出,环境损失占中国GDP的比重可能达到5%至6%,2011年中国GDP为47万亿多,据此折算,环境污染造成损失将达到2.35万亿至2.82万亿元。第二,治理环境问题的成本高。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曾做过相关研究,环境污染每制造1块钱的利润,却要花60块钱来治理,还要花15块钱去看病。第三,环境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近些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频发,导致一系列群众性事件的爆发,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如2005年浙江东阳画水镇化工污染、2009年陕西凤翔“血铅事件”等均引发了恶性群体性事件。习近平同志将生态问题置于“政治问题”的高度来对待。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宽广的人类视野与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的必然选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项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广阔的人类视野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指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思想武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宏观视野来分析和把握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将人类与自然发展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整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即对立和统一的关系。这种对立性表现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以消耗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人类价值的实现不可避免地将自然界纳入改造的范畴,将自然环境作为改造的对象,并且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改造着自己的能力。这种统一性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彼此共同发展,不可分割。恩格斯曾指出,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劳动这一手段实现互联的,凭借这一手段,人类得以从大自然中取得创造财富的基本材料。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深刻把握了人与自然的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才形成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无法做到的。

中国共产党以人类未来发展的整体性思维出发,站在人类未来发展的全局高度,注重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对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谨慎考量,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中国共产党着重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去,是在重大历史机遇期内所提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对传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超越,是对人民未来利益发展的根本维护。它具有两大特点:创造性和人民性。这种创造性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第一次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中去,这是几百年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所不曾提及的,因此,这是一种历史性的突破。这种人民性表现在,将全世界人民的未来命运纳入思考的范畴之内,从根本上力图维护人类未来利益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整体性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试图将中国发展的成果让全世界人民受益。中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是站在全球的角度,而非仅仅狭隘地站在中国自己的角度,中国试图以自身的生态发展带动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对生态问题的忽视

从历史来看,自然环境的恶化其实始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之初,资本主义理应为生态环境的恶化承担更多的历史和现实责任。但是,资本主义的天性几乎决定了这种忽略生态环境安全的必然性。马克思早就预见性地指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充分。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效益。”[2]P385可以说,急功近利、唯利是图是资本主义导致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为导向,以最大程度地攫取高额利润为生产的目的

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以来,攫取高额利润是资本家们从事生产活动的唯一目的。他们将资本主义逻辑推广至全球,通过资本的全球化将狭隘的、片面的人类历史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促使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的历史”,他们同时依靠暴力方式,资本的逻辑成了他们唯一的不受任何地域力量所限制的“强盗”逻辑。“资本主义积累没有任何限制。在这种致命的冲突中,自然界被看作仅仅是社会统治的手段。因此资本强行实施毁掉地球的策略。全球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这是快速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可控制的破坏性的结果,资本无法无天,只知道无限制地进行指数式扩张。”[3]P55资本家们的贪婪性使其不计任何后果地扩张自己的资本,最大程度地攫取高额利润。他们的自私自利性根本不可能从全局的、长远的角度去对待可能造成的恶劣后果。

(二)消费主义理念膨胀,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最大程度上消耗了自然、环境资源

消费主义这一术语经历了一个内涵转变的过程,起初的内涵是对消费者权利的确认和赞同。如在1955年的一次演讲中,为了更好地描述美国经济,福特公司二把手约翰·布加斯使用“消费主义”一词来代替“资本主义”,他指出“‘消费主义’这一术语是属于消费者先生的,消费者是美国制度的真正老板和受益者。”这一定义与19世纪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Carl Menger)在其1871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主张的“消费者主权论”并无二致,即认为消费者的偏好、价值观和选择决定着经济的运行。这一术语内涵的转变始于万斯·巴卡德(Vance Packard)对它的重新定义,在他看来,这一术语意味着过度的消费和浪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主义模式的形成。20世纪初,福特主义(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和国家福利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使得日常消费品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深刻地改造了大众的消费模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人们消费欲望的上涨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与日俱增,而这些资本主义企业在消耗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只顾私利,没有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导致自然环境走向恶化。对于这种现象,马克思曾举例说,“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纪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2]P386。因此,物质推动的消费主义成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据西班牙《起义报》的统计资料表明,从1950年至2002年,全球水资源的消费增长两倍,石油消费增长4倍,肉类消费增长550%,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400%;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16%,世界贸易增长1568%。汽车数量从1950年的5300万辆增加到2002年的5.65亿辆,纸张消费在1961年至2002年期间增长423%。同时,与资本野蛮逻辑相适应,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广告促销、美化奢侈生活等手段向全社会民众灌输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并通过他们的努力,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推进消费社会的形成,以适应资本无限扩张的需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告和“文化工业”,消费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生活理念和方式。因此,消费社会的出现是“资本的逻辑”的现实化[4]P166,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无限度地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以满足奢侈的生活,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固然人口的增长对于环境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贪婪性和无节制性,加速了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根据美国经济学教授迈克尔·克拉雷的研究数据,“全球人口在1950-2000年增长了2倍多,从25亿增长到60亿,但对于主要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却增长了6倍还要多,对铝的消耗量甚至增长了15倍”。

三、结语

如前所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贪婪性和自私自利造成了当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许多西方左翼学者看来,鉴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推翻全球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为全体民众所享有的、有计划的社会经济制度”[14]。马克思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的一条重要方法论就是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上下功夫,“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对立与矛盾并造成生态危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5]。因此,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可持续的永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当前阶段,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推广是导致目前全球环境危机的主要原因。瑞士全球视野主席弗兰克·里赫特(Frank-Jurgen Richter)不得不承认,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因此,在当前的历史方位下,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当在保护环境中付出更多的责任。与此同时,也需要世界其他国家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做出努力,并将继续为了全球环境的改善而付出自己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大基石分别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大鲜明特征就是高举“生态文明”的旗帜,不断彰显这条道路的创造性和人民性,以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经济发展的唯一目标,试图将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去,是对人民未来利益发展的根本维护,是人类实现真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表明,“中国模式”或者是“中国道路”完全是绿色的、生态型的发展,它不以污染环境、破坏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权为代价,不以污染别国环境、侵害别国发展权利为代价,相反地,中国还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关系,共同面对生态问题,同时坚决反对世界一部分国家将环境问题政治化,妄图凭借生态环境问题插手他国事务,侵害他国政治和经济主权的“干涉主义”行径。

中国现代化进程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去,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态性”。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这不仅显示了中国在实际层面落实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同时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切实履行维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人类永续发展的承诺和义务,是中国国际责任心的体现,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杰出贡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资本主义与生态环境的破坏[J].国外理论动态,2008(6).

[4]卢风.应用伦理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5]廖乐焕.马克思生态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N].光明日报,2014-07-26.

(责任编辑:朱文鸿)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Pathway for 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UO Ming-liang

(DepartmentofTeachingandresearchon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people’sPolice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38,China)

The pathway for 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radical transcendence of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pathway of capitalism.This transcendence is embodied as follows:unlike the development pathway of Western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s,the pathwa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rea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dimensions measuring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exhibiting the creative and people-oriented nature of this pathway.The idea of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prescribed by the pathwa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 radical transcendence of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pathway of capitalism,a basic guarantee for the future benefits of the people,and the only road to the real development of hum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apitalism;people oriented;production mode

2014-12-18

禚明亮(1986—),男,山东临沂人,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外共产党、公安队伍意识形态等。

D648.3

A

1674-0599(2015)01-0072-05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道路文明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请文明演绎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