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金融的结构性改革

2015-01-30 00:42中国人民大学吴晓求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总资产金融体系证券化

□中国人民大学 吴晓求

资本市场发展与中国金融的结构性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 吴晓求

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证券研究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成员,中国证监会第九届发审委委员。

一、中国金融体系面临一定系统性风险

最近有几组金融数据引起了我的疑虑,甚至是一丝的恐慌。有些人可能会对这些数字一带而过,但在我看来,这些数字却反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缺陷,同时又包含未来经济的风险甚至是危机,由此引发了我对未来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金融体系的思考。

一是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规模在迅速膨胀,占金融资本总资产的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占金融资本总资产的比重是62%,2013年这一比重上升到80%左右。

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占GDP的比重在逐步上升。2004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占GDP的比重为150%,2013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超过150万亿,占GDP的比重达到260%。从2004年的1.5倍上升到2013年底的近3倍,仅用了不到9年的时间。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到2020年这个比例可能达到5倍左右。

三是M2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2004年中国M2为25.4万亿元,是GDP的1.59倍;2013年底中国M2达到103.61万亿元,是GDP总量的1.82倍。

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是非证券化的,没有流动性,而且银行的风险也是不能流动的,以前风险没有暴露出来,是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量巨大,可以对冲相对小的存量风险。但是当增速下行的时候,风险就显现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就会逐步攀升,这就是未来银行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二、中国金融体系亟须改革

中国必须加快推进金融资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核心是调整金融资产结构,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占金融总资产的比重不断下降,同时提高金融资产的证券化比例。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基本考虑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着眼于未来的竞争态势和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构建一个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金融体系。在我看来,新加坡的金融体系模式对我们是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一些小国的金融模式也没有太多的参考价值。这是因为,2013年中国经济的规模是56万亿人民币,大约9万亿美元的规模。如果按照平均7.2%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GDP的总规模将达到100万亿人民币,接近或者是相当于16万亿美元的规模。

为了维持庞大经济体的持续增长,这个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必须具备两个功能:第一,必须要有良好的全球配置资源的功能。美国如果缺乏其金融机构在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就难以有今天的竞争力。第二,必须要在全球有分散风险的能力。这两个功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

三、中国金融体系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首先,要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要推动存量化的、非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的证券化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要推动存量金融资产的证券化,使现在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有提前释放的机制。

其次,中国的金融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必须在全球配置资源,必须在全球分散风险。美国的金融体系有这样的作用,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美国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化解这场危机,主要得益于他们的金融体系。我们要开放金融体系,开放的前提是人民币国际化。

再次,如果从元素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未来的中国金融体系可以拥有60%的美国金融体制的特质,即强大的资本市场,15%的德国特质,即相对稳健的银行体系,25%的中国元素则应是由中国文化决定的。未来的中国金融体系不是美国金融体系的照搬,也不是我们现在的金融体系,一定是改良后的具有强大市场功能的金融体系。

猜你喜欢
总资产金融体系证券化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实践 挑战 建议——交通运输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探索与思考
The Great Unbanked
交通运输行业的证券化融资之道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一年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农村金融机构化解金融风险、提高资产质量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