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国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王仕国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列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进程。在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础上,系列重要讲话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及科学全面地回答了“怎样实现目标”的问题,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新的发展高度。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系列重要讲话,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了崭新阶段,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场和原则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自身丰富和发展的核心问题。邓小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者,在改革开放之初,就鲜明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P3,强调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江泽民突出强调坚持与创新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指出:“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我认为,这两个‘坚定不移’、两个‘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2]P335胡锦涛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勃勃生机。
在这一基础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系列重要讲话实现了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一方面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3];另一方面,系列重要讲话提出:“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对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3]在如何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系列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方法,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4]提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5]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了“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必须“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因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5]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上,认为在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不断推动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
系列重要讲话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首要问题,邓小平理论正是创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科学回答了这一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着这一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结合新的实践经验,作出了丰富和发展。
在这一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的问题上,讲话深化和发展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的问题上,讲话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在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何处的问题上,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来的问题上,讲话从历史渊源和发展进程上作出了深刻阐明:“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的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逻辑问题上,讲话作出了科学诠释:作为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必由之路”;作为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3]
在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系列重要讲话深化了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讲话首先阐明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真谛和要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总依据,“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五位一体”作为总布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作为总任务,“是因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二,讲话辩证地历史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法论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问题,讲话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有发言权。”[8]“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政治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9]关于如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矛盾问题,讲话提出“困难要一个一个克服,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善于“摸着石头过河”;既要科学部署“过河的任务”,又要正确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既“胆子要大”,“又做到步子要稳”,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其三,讲话全面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和主体问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和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0]“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5]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问题,讲话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人民主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11]其四,讲话突出强调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意义,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12]
系列重要讲话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首次提出和回答了这一关键问题,从而把我们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境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
关于理想信念问题,讲话强调“理想信念问题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13]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关于严格遵守党章和党的纪律问题,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凡是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凡是党章规定党员不能做的,领导干部要带头不做”,[14]强调“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坚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15]关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问题,讲话首次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16],要求在治党管党的内容上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在治党管党的主体上全覆盖,党的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关于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学习的问题,讲话指出重视领导干部的学习,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只有加强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17]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指出“学习应该是全面、系统、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学习重点,也要注重拓展学习领域;既要向出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者学习,也要向国外有益经验学习”。[17]关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讲话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12]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讲话认为“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18]“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特别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 ’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15]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作风建设问题,讲话强调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19]认为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影响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加强作风建设任重道远,因为“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15]因此,“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关于干部的成长规律和好干部的标准,讲话认为“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20]首次归纳和提出了好干部的“五条标准”,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强调好干部一定要做到“三严三实”,既要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要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系列重要讲话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回答“建设什么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为党的建设理论增添了新内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作出了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从而成为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继承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问题的认识。
关于发展的本质要求问题,讲话指出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金钥匙”,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关于推动发展的思路和方法问题,强调“稳中求进”,深刻阐述了“稳”与“改”的辩证关系:“‘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21]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讲话首次提出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增长动力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2]因此,必须“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强调“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面对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既要从长计议、总体谋划,又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有序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23]关于解决当前发展的“短板”问题,讲话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4]关于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讲话认为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是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5]关于发展的全面性问题,讲话提出要“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3]要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2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关于发展的根本目的问题,讲话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提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11]关于建立完善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讲话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20]强调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张蓝图要抓到底,发展战略和思路要有稳定性和连续性,要切实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绝不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系列重要讲话正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时期,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在深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科学全面地回答了“怎样实现目标”的问题,即什么是“中国梦”和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一关乎国家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到新的境界,这是系列重要讲话突出的理论贡献。
关于“中国梦”是什么的问题,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问题,系列重要讲话给予历史性与现实性、实践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回答。首先,揭示了“中国梦”的历史渊源。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的夙愿”。其次,阐述了“中国梦”的科学内涵。讲话明确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7]强调“中国梦”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既是国家的,又是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既是个人梦,又是强国梦,也是复兴梦,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掀兴、人民幸福”[28]。再次,阐明了“中国梦”的世界意义及其与“世界梦”的关系。讲话认为“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将为世界各国实现自己的梦想提供更多机会,中国梦是共同发展与和平繁荣之梦,与世界梦是相通的,是和谐统一的,因此,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关于怎样实现“中国梦”,即“怎样实现目标”的问题,系列重要讲话给予了既有战略前瞻性,又有现实指导性的回答。首先,揭示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其次,阐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全体人民的劳动、创造、奉献,要靠海内外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奋斗。再次,描绘了“中国梦”实现的美好前景,即“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7]同时这也揭示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写下了新篇章,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最新进展。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仍在不断向前拓展,系列重要讲话本身也将随之不断丰富,因此,目前对系列重要讲话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理论工作者不断跟踪、不断深化。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
[4]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05.
[6]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侯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
[7]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8]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23.
[9]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10]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2-03-20.
[1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2]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
[1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暑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21.
[14]习近平.认真学习党章 严格遵守党章[N].人民日报,2012-11-20.
[15]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23.
[16]习近平.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4-12-15[17]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1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1.
[19]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
[20]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30.
[21]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14.
[22]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1-10.
[2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04.
[24]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5.
[2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9-30.
[26]习近平.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8.
[27]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摸范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
[28]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4-08.
(责任编辑:胡硕兵)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WANG Shi-guo
(DepartmentofTeaching&ResearchonPhilosophy,PartySchooloftheCPCJiangxiProvincialCommittee,Nanchang,Jiangxi330003,China)
Since the 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CP,Centering on the solution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faced b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ublish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which embody the latest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Based on the answers to a series of important questions relating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have creatively raised the question of “what goals to achieve” and scientifically answered the question of “how to achieve the goals”,indicating that the sinification of Marxism has hit a new high.
Xi Jinping;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014-12-17
王仕国(1965—),男,江西广丰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系2014年江西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D616
A
1674-0599(2015)01-00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