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民生本质论

2015-01-30 00:35左雪松戴海东夏道玉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党群民生群众

左雪松,戴海东,夏道玉

(1,2,3.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1)

群众路线民生本质论

左雪松1,戴海东2,夏道玉3

(1,2,3.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1)

党的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一条民生路线,走民生群众路线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要求。本文基于现有学术研究对群众路线本质论关注的欠缺,以唯物史观为依据提出“群众路线民生本质论”命题,分析其“为民务实清廉”的科学内涵,揭示党内“四风”存在的民生症结,进而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做到“接地气”、“讲正气”、“冒热气”、“吐真气”、“炼韧气”,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民生;本质;

自古以来“国计”与“民生”相提并论,国家大计,民生为本。孙中山在《民生主义》中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最大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民生又是群众的生命,在逻辑上民生就是群众路线的生命,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民生路线。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来,“为民生”的主旨、“谋民生”的主题、“惠民生”的主线一直贯穿党的群众路线始终。

一、群众路线民生本质论的提出

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根本组织路线与方法路线,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致胜法宝。那么,党的群众路线本质是什么?这是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回答好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命题。

(一)命题的提出背景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高度关注。2012年,自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群众路线话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各种研讨活动如火如荼,学术论文井喷增长。以“中国知网”为例,以“群众路线”为题名的论文2013年的数量达到2674篇,2014年数量突破3800篇,教育实践活动为群众路线研究带来了重要契机,研究成果也为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但对当前研究的“热”现象我们更需要多些“冷”思考,这些研究大多是关于群众路线的实践论、认识论、方法论与功能论等,没有进一步触及群众路线的本质论,对“四风”问题的根源缺乏深入的本质分析,存在“用形式主义解释形式主义”现象,某些研究甚至陷入脱离实际抽象地谈论群众路线的怪圈之中。

(二)命题的理论生成

面对抽象地谈论与研究群众路线,我们亟须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住群众路线的本质内涵,提升新阶段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群众路线的本质是党群特殊矛盾关系构成的内在、固有、稳定联系的根本性质,既不能脱离现象凭空地认识群众路线的本质,也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认识群众路线的本质。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1]11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内容彰显群众路线的民生本质论,“为民”是价值目标,“务实”是实现状态,“清廉”是根本保证,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三)命题的内涵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9“为民务实清廉”的有机结合,凸显群众路线民生本质论的科学内涵。首先,“为民”是价值取向。“为民”就是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秉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民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次,“务实”是实现状态。一方面,务实重在实践。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60党中央提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把“教育”与“实践”放在一起。另一方面,务实突出实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务实要求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与基层,脚踏实地,以民生民心工程代替形象面子工程。毛泽东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3]467再次,“清廉”是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纯洁性是增强党为民务实的重要保证,只有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保证民生实现的纯洁,以防脱离群众甚至出现“与民争利”的另类路线。

(四)命题的指导意义

民生群众路线对新阶段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首先,它理顺了“为民”与“惠民”的因果关系。因果关联是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本质联系,从“权为民所赋——为民”(因)分析“利为民所谋——惠民”(果),从“惠民”结果考量“为民”原因,这种因果关系的双向性与转化性,克服以往忽视群众路线的民生本质,造成党内“官僚习气”与“官本位思想”的严重泛滥,其特点就是重权力轻民生,热衷于搞劳民伤财与脱离群众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其次,它处理好“给予”与“索取”的辩证关系。群众路线的特殊矛盾在于党群之间“给”与“要”的矛盾。“给”就是政党帮助人民获取物质利益、政策支持与精神慰藉的实现,是党群矛盾的主要方面;“要”就是党为了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与民力支持,是党群矛盾的次要方面。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3]467党群之间的“给”和“要”要合理、合情与合法,合理要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使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才能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合情要做到“多给少要”,要通过发展来实现强国富民,逐步减少民众的费税负担。例如,取消农业税与农业生产补贴就是最好的例子。合法要做到公开公正,既不是“特殊照顾”的违规审批,也不是“吃拿卡要”的“意思意思”。

再次,它彰显出“党群二分法”与“谋利工具性”的结构关系。群众路线隐含的政治结构是,作为先锋队的党与人民群众的二分关系,即党作为先锋队代表民众的根本利益并将群众意志上升为党的意志,党利用执政权力将党的意志转化并上升为国家意志、政府政策来实现群众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观认为,党只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实现自己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既然党是为人民服务工具,就要为人民谋利益,践行民生群众路线。“人民群众之所以需要共产党,就因为它为人民群众服务,它是人民群众手中进行解放斗争的工具。”[4]

二、群众路线民生本质论的依据

“群众路线民生本质论”这一命题的提出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显民生”的合理性、“为民生”的合情性、“需民生”的合法性、“谋民生”的合时性,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整体性体现。

(一)理论依据——“显民生”的合理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唯物史观是“群众路线民生本质论”命题提出的理论渊源,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没有出现“民生”词汇以及相关直接阐述,但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中,最关心人的生活,最重视人的发展,最期盼人的自由,从当代语境来诠释,其实质就是民生意蕴,彰显马克思主义博大的民生情怀。马克思主义基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及其发展规律探究民生的逻辑起点,围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阐述民生的范畴,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作为民生实现的根本途径。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民生实现的物质前提。“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79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民生改善与生产关系密切相联。“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5]

(二)历史依据——“为民生”的合情性

走民生群众路线既是我们党对自身九十多年历史进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其他国家执政党执政兴衰荣辱的反思借鉴,蕴含深刻的历史启示。

首先,自身进程的总结。习近平同志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毛泽东指出:“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1]138-139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凝结为“中国梦”。习近平同志在带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记者见面时提到: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其次,反面教训的警示。邓小平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6]20世纪末,世界许多大党老党接二连三丢掉政权,分析其丧失执政地位的最根本原因是得不到民众支持,根源在于民生发展缓慢,丧失执政合法性。例如,苏联搞了七十多年的社会主义,民众还在为“牛奶与面包”犯愁,苏共垮台所带来的极为惨痛的民生教训,为中国共产党践行民生群众路线提供宝贵的历史警示。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无论是在体制、制度上,还是所走的道路和今天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境遇,都与前苏联有着相似或者相近乃至相同的地方。弄好了,能走出一片艳阳天;弄不好,苏共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再次,正面经验的启示。重视与改善民生是各国执政党群众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密切党群关系最直接与最有效的途径。以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为例,在近六十多年长期执政过程中,始终秉持“以民为本、心系群众、关怀草根”的执政信念,大力弘扬服务国家、惠及民众福祉的执政理念,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该党前领导人李光耀指出:“你随便做个民意调查,问人民到底要什么?是可以随心所欲写社论吗?当然不,他们要房子、医疗、工作、学校。”[7]虽然党情、国情、民情不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民生执政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要将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转化为民生实现的发展优势,聚民心、惠民生、听民意,夯实党执政的民生根基与民意基础。

(三)价值依据——“需民生”的合法性

列宁指出:劳动群众拥护我们,我们的力量就在这里。[8]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党合法执政的保障线。中国共产党只有通过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大政治优势,谋民生、得民心、顺民意,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合法性执政资源,实现其自身地位的“华丽转身”——由一个夺取政权的革命党、奋斗党变成在全国范围内长期执政的执政党。从执政党角度看待群众路线,必然涉及到执政合法性问题(legitimacy),即群众对执政党执政的正当性认可问题。按照政治学者戴维·伊斯顿观点,政党得以执政需要对社会价值(民生)进行权威性分配以及让多数民众服从这种分配。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何赢得民心拥护与民意支持?《管子·治国》曰: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践行民生群众路线要抓民生工程,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列宁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9]同时,群众民力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基础性资源,执政合法性不仅需要群众的民意支持,更需要民力的支撑,执政党凭借自身执政能力,利用政策工具实现群众利益诉求,也成为自身执政的民力保障。毛泽东指出: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1]139

(四)现实依据——“谋民生”的合时性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从逻辑角度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践行民生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通过践行民生群众路线体现党的执政效能,这是新形势下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民生群众路线丰富了党执政能力的内涵,将党发展民生内容的“硬实力”与群众工作方法的“软实力”相结合,使党群之间程序化的柔性联系变成实质性的刚性联系。当前,少数党员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走“形而上”的“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群众路线,实质在于忽视群众路线的民生武器。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2]9另一方面,民生群众路线提高了党执政能力的水平。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0]随着党群活动的扩大,民生群众路线的内涵、目标与形式也随之变化,并使之更具时代价值。党在新阶段要充分发掘与汲取新的民生执政资源,不断扩大民生涉及的范围与领域,保证党纵览全局与协调各方的能力。党的十八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践行民生群众路线需要在广度上“下足功夫”与“做足文章”。

三、群众路线民生本质论的要求

民生作为群众路线的本质性规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践行民生群众路线,始终做到“接地气”、“讲正气”、“冒热气”、“吐真气”与“炼韧气”。

(一)践行民生群众路线需要“接地气”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1]115当前,党群关系的某种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脱离民生,接不上地气,没有反映出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与安危冷暖。践行民生群众路线要把镜头对准基层群众的基本生活,扎根于群众实践之中。毛泽东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1]137首先,“接地气”要“下基层”。党员干部要变“上访”为“下访”,要“沉下去”,眼睛向下看、身段往下放、脚步往下走,广泛深入接触群众,摸准民情,为民排忧解难。要按照习近平同志当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时所倡导的“四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其次,“接地气”要“贴实际”,着力解决好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生态、食品等民众最关切的生活问题,努力使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城市更宜居、人民生活更舒适。毛泽东说:“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1]138再次,“接地气”要“顺民意”,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善于从社情民意中明辨诉求方向,做群众的贴心人与代言人。毛泽东指出:“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11]

(二)践行民生群众路线要“讲正气”

习近平同志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党既是民生利益的生产者,又是民生利益的分配者与监督者,践行民生群众路线需要弘扬正气转作风。首先,发挥先锋模范的正气。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情绪,而是引导群众前进。”[12]践行民生群众路线需要建立健全模范带头机制,注重典型示范的引领,从上到下,率先垂范。其次,主持公平正义的正气。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利益格局大调整与社会关系大变革时期,各种矛盾冲突与利益纷争无一例外都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践行民生群众路线需要通过改革寻求利益分配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把公平正义作为民生分配的最高价值,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2]243。再次,保持清正廉洁的正气。清正廉洁是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政治本色,公私观念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践行民生群众路线不能混淆公私界限,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习近平同志指出: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党的干部历来姓公、永远姓公、必须姓公。当前,践行民生群众路线要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努力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三)践行民生群众路线需要“冒热气”

少数党员干部在群众路线活动中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心理根源在于对群众缺少情感,对群众诉求冷漠,情感缺失导致虚情假意或是推诿扯皮,党员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当前,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身份认同建立感情。党员干部在身份认同上要树立“权为民所赋”的政治价值理念,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党群关系是“鱼水关系”,不是“萍水关系”、“蛙水关系”、“油水关系”。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二是加强联系培养感情。看一个政党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其党员能植根群众的深度与广度,距离产生党群的隔阂与疏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三是换位思考增强感情。党员领导干部应多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才能产生党群感情共鸣,才能深知群众冷暖。习近平同志强调:做群众工作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策。同时,践行民生群众路线要找准热点,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抓起,以“热点”形成“靶点”,转“散光”为“聚光”,对准民生焦距、找准民生穴位、抓住民生要害。

(四)践行民生群众路线需要“吐真气”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属性,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党员干部践行民生群众路线需要吐纳“真气”。习近平同志指出: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与矛盾凸显期,面对“三期叠加”的处境与纷繁复杂的民生矛盾,践行民生群众路线需要科学调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全面、客观、准确地了解民众诉求。例如,在网络生存背景下,党员干部纷纷通过网络了解社情民意,通过网络问政、网络问计、网络问需拉近党群距离。但网络作为信息的集散地与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其自由表达往往使得沉默多数的真实民意被忽略,少数别有用心的民意可能被放大。面对如此庞杂的网络信息,党员干部要通过调查研判,及时有效地筛选、辨别民生信息的真伪,避免网络虚假民意造成决策的失误。

(五)建立践行民生群众路线长效机制

习近平同志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这就告诉我们,面对人民群众复杂多样的民生利益诉求,践行民生群众路线要树立“民生进行时”、“民生无小事”、“民生在身边”理念,健全民生群众路线的长效性机制。在个体层面,需要党员干部自觉持久的行动,思索群众路线实践活动如何长期坚持并巩固,使之成为一种实践常态,党群之间要形成正常的民生“契约”关系。要依靠制度化建设,通过程序化形式将民生群众路线内容与形式逐步规范化。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张闻天文集(第4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47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

[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4-235.

[7]吕元礼.新加坡为什么能(下卷)[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35.

[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责任编辑:王文京

D26

A

1002-0519(2015)01-0116-05

2014-12-31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14JDYB07);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建设项目(DF201307)

左雪松(1981-),男,安徽枞阳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社科基础部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党建研究;戴海东(1965-),男,浙江温州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夏道玉(1981-),女,安徽天长人,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德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党群民生群众
队旗在党群服务中心飘扬
新形势下油田党群工作思路的探索和研究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党群工作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金雅福党群服务中心揭牌 打造罗湖非公党建标杆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