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关于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新思考

2015-01-30 00:3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士队伍代表

薛 晏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新阶段关于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新思考

薛 晏

(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统一战线被赋予了更多的新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统一战线必须认真思考和审视身处的时代和肩负的使命,从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结合新形势新变化找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积极运用新思维研究新对策,指导和推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多党外人才。

高校;统战工作;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党外人才

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领域,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一向是高校统战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统战工作对象多、层次高、联系广、影响大,历来是各领域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源头和蓄水池,也是统一战线各方面成员发挥作用的重要平台。贾庆林同志曾指出,长期以来,高校统战工作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广泛团结高校中的统一战线成员,引导他们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深入推进,时代赋予统一战线更多的新任务新使命。正如俞正声同志所强调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一轮改革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统一战线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资源密集、联系广泛、协调关系等独特优势,增进共识、献计出力,最大限度地把人才智力都凝聚起来,经济实力都动员起来,创造活力都激发出来,为实现各项目标任务作出贡献[2]。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统一战线必须认真思考和审视身处的时代和肩负的使命,从新视角出发明确定位,结合新形势找准问题,运用新思维指导工作,推动新阶段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为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更多高层次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汇聚智慧、凝聚力量。

一、从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认识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新阶段需要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进程,这就要求我们从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和深刻认识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从拥有人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看,聚集着大量优秀党外代表人士的高校无疑就是一座人才富矿,只要开采好、利用好,就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巨大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

(一)高校是聚集党外人才的资源高地

第一,高校党外人才相对集中,规模大、数量多。新阶段,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质量提高、学科门类增加、学校规模扩大,民主党派成员、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加,使得高校党外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3]。

第二,高校党外人才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高校聚集了大量拥有高级职称的党外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所在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也不乏具备国际影响的专家学者,在相关专业领域和学术界有着突出的贡献和影响。

第三,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水平高,发挥作用大。高校是各民主党派组织比较齐全、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密集的地方,是参政议政人才的汇聚之地,特别是高校拥有大批的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特约监督人员,他们是参政议政的重要力量。

新阶段,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团结带领高校大批优秀的党外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一方面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发挥独特的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二)高校是培养党外人才的教育基地

第一,从职能上看,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育基地,人才培养自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首要职责。因此,培养高素质党外人才同样是高校职能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责任。

第二,从平台上看,高校可以为党外人才成长提供坚实可靠的教育引导平台、前景广阔的业务成长平台、服务社会的实践锻炼平台、提高能力的管理岗位平台以及建言献策的参政议政平台,为党外人才全方位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三,从结果上看,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多年和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高校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源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参与多党合作制度探索和创建的老前辈,到投身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改革开放新阶段大展宏图的新一代,大批的优秀党外代表人士和旗帜性党外代表人士来自高校。以首都高校为例,统一战线历史上的许多著名代表性人物,如许德晰、马叙伦、吴晗、闻一多、周培源、费孝通、钱伟长、丁石孙、季羡林等,都来自北京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北京高校又涌现出了王选、林毅夫、李稻葵、施一公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他们不仅为中国的学术发展、科技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促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奉献了才智和力量。

新阶段,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发挥高校在培养党外人才的独特优势和优良传统,切实担当起统一战线培养、选拔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基地的责任和使命,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为全面深化改革与实现中国梦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三)高校是凝聚党外人才的政治重地

高校工作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决定了高校成为增强政治共识、凝聚党外人才的重要阵地。

第一,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阶段,高校对外交往多、思想活跃,多种思潮、多样文化和多元价值交汇碰撞,国内外各种势力也不断企图对高校施加影响,因此,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前沿阵地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第二,当前高校和社会的交互性不断提高,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各类观点和思潮都会引起高校的关注与反应,同时高校中各种言论和事件往往经社会舆论的放大就会在社会上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高校作为社会稳定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的特点越来越显著。

第三,新一代高校知识分子特别是党外知识分子,不仅理论水平高、思想有深度、表达能力强,在社会上和群众中有一定的声望和威信,而且善于运用网络等新媒体发表言论,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观点和思想,因此,他们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越来越高。

新阶段,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广泛地团结凝聚党外人才,充分挖掘他们在引导社会舆论和思想动态上的正能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学术、舆论和社会环境。

二、在新形势新变化下,把握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形势、任务、对象、环境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面对新形势新变化,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有些来自于外部环境,有些来自于工作对象,有些来自于统战工作自身,推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

(一)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不均衡

具体来说,在高校统战工作实践中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冷热不均”问题。一是“内热外冷”,统战部门自己很重视,其他工作部门不太重视甚至不太了解。二是“有热有冷”,不同高校重视程度不一样,除去因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规模质量不同引起的差别,在党外代表人士规模和质量相似的学校之间比较,重视程度和工作水平也存在着差异,主要决定因素在于领导的认识。三是“上热下冷”,许多学校统战工作没有做到重心下移,工作多停留在校级层面,而院系基层统战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大多高校院系领导都是双肩挑的教授和专家,他们更多关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教学科研等方面,对统战工作关注度不够;还有一些院系基层党组织统战工作由书记或副书记兼做,他们更关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统战成员的政治引导和服务,影响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4]。

(二)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具有新的特点

第一,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群体,与老一辈经受革命洗礼历练、有着与共产党风雨同舟的经历不同,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他们对老一辈代表人士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优良传统的认识是间接“领会”多,直接“体会”少。

第二,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处于开放的时代,他们中的许多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不少人学习研究西方理论,都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国外文明和文化。但由于对中国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中国社情民情缺少深入的了解,因此,往往容易在国外思想观念影响下,用西方理论简单评价和解释中国实践。

第三,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成长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他们整体素质较高,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但在专业上,一般局限于某一学科、某一领域,或者是某一地区某一部门,与老一辈相比,学术跨度不大,而且许多人是长期在“象牙塔”里从事学术研究,缺乏对社会其他领域的了解和实践经历。

(三)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一些高校仍然面临着统战工作主要是统战部门工作的尴尬局面,而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环节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长远考虑和整体推进,仅靠统战部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肯定是做不好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因此,必须依靠健全一套系统的、有约束力、可操作的制度体系来保证统战工作整体格局的构架与巩固。另外,新形势新变化的不断出现,使得高校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工作方法、理论创新、知识储备、力量配备等方面的挑战日益突出,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建设加以解决。此外,大多高校统战工作机构设置不完善、人员配置不足、经费和办公场地紧张的现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阶段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需要,因此,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加以保障。

三、运用新思维研究新对策,全面推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任务。2012年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结合党外代表人士的新特点,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是指导新形势下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利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新阶段新形势下,高校统一战线必须着眼长远,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放在所面临的时代背景中去认识,放在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去把握,放在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去谋划,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运用新思维,探索新方法,研究新对策,以创新精神推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一)树立战略思维,加强党的领导

当前,在高校统战工作中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在有些部门和领导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了解不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政策不明、措施不力的问题,这正是高校统战工作中出现“冷热不均”现象的症结所在。这就需要各级高等教育部门党委牢固树立战略思维,进一步加强对统一战线和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领导。《意见》提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领导”,要求“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把党外代表人士培养选拔使用作为政治责任,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抓好落实。”在高校统战工作领域,可以理解为三个层面的加强领导。

第一,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层面,要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高校党建工作的总体安排,将高校统战工作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党建考核指标体系,定期进行考核监督;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领导统战理论、统战政策的教育培训,提高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要进一步明确高校领导联系交友的任务和职责;要研究制定实施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动各高校统战工作开展。

第二,高校党委层面,要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各级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完善政策措施;纳入学校党政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加强统筹谋划;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落实领导责任制。学校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统战知识,带头贯彻落实统战政策,带头参加统战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

第三,在院系党委层面,要熟悉掌握和严格执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要合理分配工作资源,整合工作力量,配好用好基层统战工作人员;要关心帮助党外代表人士的事业发展,积极支持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要注重发现年轻优秀的党外人才和好的苗子,积极培养并向上级统战部门进行推荐。

(二)贯彻实践思维,改进培养方式

新阶段,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要准确把握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选择科学的方式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为国家培养高层次而又全面发展的党外人才。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不缺专业知识,不缺世界眼光,缺的是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和把握,缺的是与社会接轨、掌握学校和科研领域之外的实践经验,缺的是在实践中亲自体会与中共合作共事的机会和通过实践用活专业、了解更广阔领域的平台。因此,对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一定要贯彻实践思维,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锻炼的方式,切实提高完善他们的能力素质,为其成长搭建上升台阶。《2010—2020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强调“注重强化实践锻炼,使党外代表人士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中更好凝聚共识,增强合作共事意识,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素质能力”。具体到高校统战工作,就是要在对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中改进和创新方式,努力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第一,多运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专业能力突出,知识涉猎广泛,理论水平较高,传统的教学培训模式对他们往往缺乏吸引力,一定要注重实践教学方式的运用,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要根据培训目的和需要,设计好实践教学的内容和任务,既可以组织他们到爱国教育基地和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接受教育,也可以到沿海发达地区或本地改革开放前沿领域去学习,还可以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去考察,在更大的课堂中实现教育引导的目的。

第二,多创造挂职锻炼的机会。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往往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但行政管理能力经验相对不足。要多创造机会,针对不同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特点和履职经历,推荐他们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挂职锻炼。既可以积极推荐他们到政府部门、司法系统、企事业单位挂职,也可以探索安排优秀党外人士到学校机关部门挂职的办法措施,把挂职锻炼作为教育培养的重要手段用好用足。

第三,多开展社会服务的活动。开展丰富的社会服务活动,是促进新一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了解中国国情和社情民意的有效途径,也是利用他们的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要积极组织和推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课题,深入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三)强化制度思维,健全工作机制

健全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是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根本保证。无论是构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的大格局,解决统战部门“单兵种作战”问题,还是提高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科学化水平,解决统战工作适应新形势新变化问题,最终还是要通过制度建设,还是要落到健全工作机制上。

第一,构建工作大格局。《意见》提出,在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上,要“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其核心要义是强调,开展统战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需要一个机制将各方面力量统一起来。在高等院校,就是要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各基层单位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综合协调机制(特别是统战部门与组织人事部门的协调机制、基层统战工作协调机制)、联合培养机制、督查考核机制等,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共同做好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大格局。

第二,提高科学化水平。新阶段,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要通过制度化、规范化,严格工作标准和程序,细化工作内容和环节,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水平。要健全完善数据采集管理制度,实现“有名单”;健全完善综合评价制度,实现“有测评”;健全完善发现推荐制度,实现“有发现”;健全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实现“有培养”;健全完善选拔任用制度,实现“有安排”;健全完善党外代表人士管理制度,实现“有管理”;健全完善建议献策制度,实现“有声音”;健全完善服务发展制度,实现“有贡献”;健全完善民主党派和知联会建设制度,实现“有组织”;健全完善统战宣传制度,实现“有宣传”;健全完善理论研究制度,实现“有指导”;健全完善顶层设计制度,实现“有规划”等。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从长远着想,从细处着手,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构建起一套完整有序的制度体系。

第三,加强工作保障。新阶段,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内容更多。为了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切实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制定和严格实施有关保障制度,确保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经费投入方面给予高校统战工作充分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强对各项保障制度实施情况的督查督办工作,对于违反有关制度、没有达到相关要求的单位,上级部门要能够及时指出,督查整改落实,确保工作保障制度能够落到实处,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1]张景勇.贾庆林会见全国高校统战工作会议代表[N].人民日报,2007-07-06(4).

[2]俞正声主席出席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并作重要讲话[J].中国统一战线,2014(1):9.

[3]叶华青.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统战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对策[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4):66.

[4]北京高校统战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创新与发展——北京高校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集[G].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7.

责任编辑:王 珊

D665

A

1002-0519(2015)01-0042-05

2014-12-05

薛晏(1974-),男,河南洛阳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统战工作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人士队伍代表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WHEELS IN MOTION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