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进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
党校科研要围绕弘扬马克思主义做布局
王宝进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
党校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阵地,党校科研要围绕弘扬马克思主义做布局:.一是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开创精神,无愧伟大时代,努力造就党的优秀理论人才;二是发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突出问题意识,努力探索党的理论创新道路;三是发扬马思主义的科学品质,担当历史职责,努力发挥党的思想智库作用。
党校科研;马克思主义;布局
中央确定党校的定位之一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这一定性从本质上规定了党校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在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成为举足轻重的首善之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上做出出色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党校的科研工作理应庚续卓越传统,前突理论创新,把人才和学科优势转化为党的理论创新的前沿和高地。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一直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她始终焕发着开创、开放、开拓的伟大精神,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她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上,解析研究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和历史趋势,为全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事业呐喊践行。而付诸这一理论探索和实践行动的那些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却从不付出同样的智慧和努力而在这一伟大事业上谋求自己的荣誉和利益,做到了毫无利已之私。这一理论的逻辑动因和实践主体,保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先进性,超越了除无产阶级之外其它一切阶级所有以往的和现有的关于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学说见解,摒弃了旧有阶级所有隐藏在华丽迷人理论背后的种种欺瞒与伪善,成为自这一理论诞生之日起,就为所有诚实正义的人们所信仰和奉行的内心法则,成为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基因。
马克思主义的开创精神是在资本主义的统治中绽放的。资本主义五百年来,虽移形换位百变其身,但其自身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其对外贪婪好战的本性没有改变,其对人性和生态的摧残行径没有改变。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早在资本主义狂飙突进的上升之时,就揭开历史的迷雾,揭
露了资本主义本质并据此为人类开辟了崭新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由此开创;列宁在资本主义征伐世界和相互撕杀时,告戒世人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并据此开创了布尔什维主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理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开创了毛泽东思想,把中国带入了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马克思主义的开创精神在当代依然闪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第二、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习近平总书记,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创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至此,马克思主义运动在中国已由推翻旧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全面进入到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复兴中华民族的全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从创立到繁荣,关键在人。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历史关头和人生选择的时候,都有那么一批毕生坚持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人在执著追求与不懈奋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今天,我们又时值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讲:“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辉煌的历史之光,理应映射在每位与全民族前行目标同向而进的建设者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理论工作者是幸运的,只要真心把从事的理论工作当作自己追求不疑的事业,就能体会到在研究所需的任何客观条件上都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经典作家优越舒适,可以便捷地考察中国每一处每一项正在发生的改革事业和重大事件,可以安坐书斋总结和探讨社会主义实践的得与失、思索和研究改革发展理论的立与破,只要是真正把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结合好,就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理论人才。但是,如果只把理论工作当作安逸的稻粮之业,抑或就是一种不幸。因为人类知识产生的历史揭示了真理从来不会与平庸偶然邂逅,无所追求的人更不会因为条件的改善而告别人生价值的悲哀。
党校要努力把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才培养起来。全国各级党校已拥有了一批学养有成的理论学者,现在是要重点关注那些已展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夯实他们的立场观点、基础理论,培养他们的世界眼光、战略思想,锻造他们的党员意识、坚定意志,在党校的熔炉中先入炉、早出炉、常回炉,变成炉,形成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队伍的主力军;党校要注重把那些有志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人才吸引进来。虽然人不是由于物质的给予而是因为有心灵的追求才成为信仰者的,但理应为那些真理的追寻者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来充分发挥作用,应关心体制内乃至体制外各行各业的有理论专长的优秀人才,破除学历、区域、体制甚至年龄的所有人为限制,为党的事业招贤聚能、储备人才;党校要主动与理论战线上的其它马克思主义研究部门以及社会和媒体加强联系交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拘于系统和层级,开门请“佛”、出门送“经”、线上线下、屏幕内外,拓宽研究的思路和视域,加深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创新的质量和途径,引领社会的舆论和风气。在开放的信息时代,让党校的学者成为“明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热点”,使真理变成信仰,使信仰产生力量,使思想成为持续引领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马克思主义以全人类的利益为价值尺度,使自己成为了全人类(首先是无产阶级)信服和热爱的权益“辩护人”、利益“代言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深刻思想和通透语言,展现了剖析问题的深度、见解表达的精度直至提供方案的力度,那些经典著作中阐释的绝大多数基本论断,至今读来仍令人赞叹信服。可以说,只要是没有偏见的读者甚至于任何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也同样感同身受。这其中原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贯穿着鲜活的学风——理论联系实际。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性,更是她直面问题、启发和引导整个阶级来完成人类解放事业的需要。马克思的哲言做了最好的注解:“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理论联系实际,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党的“三大法宝”之一。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它不再单纯是党的学风问题,已经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立足发展的根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人从作为植根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完成特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法宝,至少在三个方面对历史产生了决定性影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分析中国革命,在中国这块“时空”上都远离马克思主义诞生地的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从此中国革命在黑暗中长期摸索的历史得以终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安整风,明确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告别了革命以来“本
本主义”和红色割据带来的种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宗派影响,党的理论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干部队伍得到了空前的团结;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推广延安整风,形成了我们党的优良学风,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受到一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夜,完成了理论武装和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从历史的逻辑看,“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革命成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党在领导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创新,是党历史上的又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仍然以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而存在和发展,理论联系实际任何时候都是我们有力的思想武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完善、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应当说,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源于问题的存在和解决这两大课题,理论联系实际的普遍意义正源于此。然而,虽然理论世界思潮翻涌、潮起潮落,但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将问题意识贯彻到底,即要随着实践的向前发展,理论自身也要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中不断推进理论对自然、人类和思维的认识,并且要勇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践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需要就是实践的召唤,实践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党校要成为党的理论创新的得力助手,就应发挥好党校科研理论创新的优势,积极探索理论创新的路径:在研究对象上,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研究材料,这是世界马克思主义者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党校无任何理由辜负党的希望、奢费时代的厚馈、避辞自身的职责;在咨政信息上,党校由于其独具的性质,具有接近决策层、直通实践面的独家优势;在人才队伍上,全国党校系统的专职教研人员有万余人之多,历史上名家倍出,现在仅副高以上高级职称人员总量不低于国内任何一家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政策层面上,有国家层面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地方党委政府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工作部署中对理论工作的鼓励支持政策也呈加强之势,机遇正当其时,理应充分把握;在学术话语上,中国成功发展的道路和经验、具有巨大国际影响,要主动构建和推进话语体系,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推向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源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成果之上的关于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她研究规律、揭示本质、指明原则和方向,科学性是其理论品质的本质属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都要坚持科学精神,用毛泽东同志精炼生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语言讲,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性,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速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我们在时间上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49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越来越切实了,在此基础上通过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越来越接近了。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在紧要关头,我们越要珍爱经过几代人牺牲探索争取到的历史机遇,不可轻率丧失,越要担当国际国内提出的新挑战,不可冒然应对,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冷静思考,全面统筹,坚持发展,谋局定胜。面对今天国际局势,我们值得用心学习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构想思路。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就是为了营造环境、创造机遇、赢得发展而谋划的一个战略格局。历史进程与历史人物的心灵是相同的,历史答卷总是给予创新思想以高分。实则,在中国飞速发展进步的30多年中,全球范围内,战争的炮火从未停止过呼啸,我们看到了很多民族的倍受欺凌和国家的惨遭肢解,屈辱和苦痛年年上演;经济的发展也并未普照世界,我们目睹了一些大国的分崩离析和霸强的日渐衰落,悲剧和哀怨历历在目。而我们用自己的发展事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准确地分析和选择营造于己有利的决定性重大历史走向,是马克思主义赋于我们的理论力量和思想智慧。担当历史职责,首要的是科学精神。当前,我们提倡“亲、诚、惠、容”外交政策和推进“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国家银行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就是在用经济发展聚合世界的思路,通过整合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方式,团结国际和平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格局,最终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赢得更长时间和更多空间。当然,发展的内因还是要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当前,深化改革正处于“三期”叠加,经济社会迈入新常态,为此,中
央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在加强党的建设、强力反腐倡廉、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等多方面、多领域、多层次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党的理论工作者正处于一个发挥理论优势、担当历史职责的难得时期。
党校无疑是党的重要思想库。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党校成为中央重大理论出台的首选之地,各级党校科研人员也深入参与了国家和地方决策工作的调研、起草、咨询和评估等工作。党校作为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党和国家一直提倡和鼓励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今年1月国家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同样强调发挥党校的重要作用。党校在哪些方面能积极称职地发挥思想库作用呢?在研究重点上,要重点明确“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两个方面,为党委政府提供理论分析、决策依据和政策评估;在人才资源上,要融合教科咨一体化优势,结合教员与学员两大资源,突出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两个特长;在机构建设上,成立国情、省情、市情等专业研究部门,培养国情研究人才队伍,重视决策理论和跨学科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推进政策分析工具和技术手段创新,建设国情数据库,搭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平台,为决策咨询提供学理支撑和方法论支持;在体系建设上,党校系统应内部先建先行,同时广泛联合和吸收其它智库和广大社科工作者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多学科协作机制。
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党校的看家本领。所谓本领,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本事,一种是假把式。真本事真才实学,为人所敬佩;假把式骗人骗己,终了被人耻笑。党校科研绝不搞“原教旨”式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绝不搞少数人彼此欣赏的“圈子内”研究、绝不搞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空理论、伪学术,而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读、研、传”上下真功夫、练真能耐、出真成果,在攀登理论的高峰上人才相续、追寻创新、拥抱实践,沿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路赴身向前。
(责编:张清雅)
D261.41
A
1008-8431(2015)06-0063-04
2015-09-18
王宝进(1968-),男,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