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太原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2015-01-30 00:04王云珠何静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太原市民营企业人才

王云珠 何静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促进太原市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王云珠 何静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近年来,太原市民营经济呈现总量增加、速度加快、结构优化、贡献提升的可喜变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发达省份及中部省会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抢抓太原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的机遇,打造创业创新载体,以扩大总量为基础,提升素质、优化结构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改善服务创优环境,抓好政策落地,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为实现富民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太原;民营经济;创新发展;政策建议

近年来,太原市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项支持政策,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呈现总量增加、速度加快、结构优化、贡献提升的可喜变化,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太原市民营经济依然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发展环境不宽松等问题,与发达省份及中部省会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今后太原市要以扩大总量为基础,提升素质、优化结构为主线,金融支持添动力,改善服务创环境,着力破除发展障碍,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难题,促进民营经济实现新的突破发展,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实现富民强市提供有力支撑。

一、太原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太原市委、市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要素支持,公平竞争,环境创造,使太原市民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在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推进科技创新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贡献日益提升,在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太原市民营经济已占据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2014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427.9亿元,同比增长8.69%,高出全市增速5.6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6年的45.2%提升到2014年的56.41%,增加了11.2个百分点;同期,上缴税金完成303.75亿元,同比增长10.15%,高出全市平均增速5.68个百分点,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由2006年的41%增长到2014年的64.74%;吸纳从业人员由2006年99.2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54.02万人,占比由2006年的57%增长到2014年的75%,年均增长6.86万人。

(二)民间投资活跃,成为社会投资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全市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对全社会投资增长拉动较大。2014年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6.66亿元,高出全市增速

12.81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325.19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8.05%。与此同时,民间资本投向也发生了积极变化,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新能源新材料、IT产业投资比重明显提升,房地产、能源、原材料工业投资占比有所下降。

(三)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总户数创历史新高

太原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总户数从2006年的12.5万户,发展到2014年的26.38万户,年均增长1.74万户。随着工商登记制度的改革,全市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总户数实现了较快增长。2015年上半年,各县(市区)和开发区新增私营企业8160户,民营中小企业法人单位达到9.34万户。其中,小微企业7.38万户,民营经济作为新的重要增长极,已成为太原市各类市场主体的主力军。

(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发展初显成效

从民营经济内部结构看,三种产业营业收入由2006年的0.83∶75.28∶23.8演变为2014年的1.38:44.15:54.57,其中,第三产业提高了30.77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全市民营企业一、二、三产业营业收入比重为1.43:42.86:55.71,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已经成为太原市民营经济的主导产业。

(五)从区域上看,在全省11个地市中位于前列

从2015年上半年全省11个地市比较来看,太原市民营经济从总量上看,位列全省首位,增长速度也较快(见表1)。

二、存在问题

整体看,太原市民营经济正处于加速发展期,在全市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作用不断增强。但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太原市民营经济仍存在发展环境欠佳、发展不足、融资困难等突出问题。

(一)发展环境欠佳

在民营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问题上,认识不到位,实践有差距。一是政务环境不优。一些部门对民间投资项目的审批和执法仍以部门规定为依据,政出多门,相互掣肘,造成行政审批事项过多、手续繁琐、周期过长。二是行业垄断问题突出。在某些行业仍然存在排斥和限制竞争等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业等资源没有完全向民营企业开放。三是政策落实困难。

(二)发展不足

尽管太原市民营经济总量在全省11个地市中名列前茅,但是与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山东省等民营经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位居末位,仅占武汉市、长沙市、郑州市的三成左右。在我省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影响下,全市民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2015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累计完成823.39亿元,同比增长10.64%,比2014年同期下滑3.44个百分点。

(三)结构不优

近年来,太原市民营经济产业结构逐渐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拓展,转型发展初显成效。但是太原市民营经济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优问题。从产业分布看,截至2014年底,全市小微企业总户数67699户,其中批发零售小微企业27521户,占企业总数的40.8%;传统制造业6973户,占10.3%;科技型企业3859户,占5.7%。太原市第二产业中80%以上民营企业仍以煤焦、冶炼领域企业为主,高科技企业少,产品附加值高的企业少,产业层次较低;第三产业中主要以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文化旅游、卫生医疗、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四)融资困难

贷款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发展中突出问题。民营企业由于财务手续不规范、信誉度不高,很难向银行提供符合规定的财务手续;同时,企业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大部分企业土地手续不全,没有合适的抵

押质押物,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小、担保费用大、担保条件过高,使得相当一部分企业无法达到担保要求,进一步加剧了融资困难。太原市贷款总额中真正用于民营企业贷款的占比不足16%,小微企业不足11%,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普遍在20%以上。

(五)人才紧缺

民营企业在高端人才、中层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方面的匮乏制约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力,影响着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目前,由于缺乏市级层面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扶持计划,导致人才培育力度赶不上人才流失速度。太原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很难引进人才,只能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方建立研发中心或分厂,使用“飞地人才”,这也是影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

(六)创新意识不强

太原市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市场开拓意识不足,靠胆量和资源优势挖到第一桶金的部分企业家,出现了小富即满,安于现状的倾向。同时,企业管理方式落后,太原市95%以上的民营企业为家族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和制度,营销队伍和管理人才明显缺乏。到2013年底,全市以股份有限公司注册的只有218家民营企业,占民营企业总户数的0.25%,导致民营企业发展中缺乏清晰的定位和长远的规划,做大做强的动力不足。

三、促进太原民营经济突破发展的建议

推动民营经济突破发展,是实现富民强市目标的关键举措。必须从太原市民营经济数量不够多、总量不够大、实力不够强、结构不够优、质量效益不够高等发展不足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充分释放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的创造力和活力,坚持问题导向,上下联动,着力破解制约太原市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难题。

(一)创优发展环境

太原市民营经济发展难,突出体现在民营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软、硬环境存在诸多问题,“硬环境太软,软环境太硬”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面临发展困境的真实写照。可以说,发展环境问题是太原市民营企业能否实现突破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必须下大力气从根本上解决。

1.推动政策落实

深入开展政策落实“回头看”,抓好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中央和我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中小微企业落地生根、见到实效,特别是推动山西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山西省政府减轻企业负担“60条”措施及《山西省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措施》等政策的落实;积极开展政策研究,抓好政策起步的“最先一公里”,提高政策实效性、普惠性,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信心。

2.打破行业垄断

推动太原市民营经济突破发展,民营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首先要上去,这就必须把破解民营经济准入难放在第一位,坚决打破行业垄断、市场壁垒和审批藩篱,让民营资本活起来,让民营企业多起来,让民营经济总量规模大起来。进一步放开竞争性行业和投资领域,制定“负面清单制度”,禁止设置歧视性或隐形歧视性规定,实行“非禁即入”,打通民营资本投资渠道。建立民营企业投资引导项目库,形成向社会公开推介项目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建设模式,确保民间资本平等进入基础设施、道路养护、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领域。

3.优化政务环境

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三证合一”和“一照一号”登记制度改革,提高审批效能;杜绝变相提高工商登记门槛,禁止在规范流程之外增加民营商事主体设立程序,依法取消对市场主体设置的准入条件,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按照国务院、山西省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简政放权的要求,除法律另有规定和国务院决定保留的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外,其他事项一律不得作为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条件。

4.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在推进简政放权上进行自我革命,取消、调整、下放了一大批审批权力事项,但企业还是感觉办事不方便,该放的权还没有放到位,基层政府部门执行政策规定标准不一,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项目审批跨度大、程序多、时间长,耗费企业大量财力和精力,延误市场最佳机遇。今后,要围绕“减少审批事项、审批环节、前置条件、审批层级”等核心内容,依据法律法规对现有行政权力、审批事项进行梳理清理规范,按照“六权治本”的要求,编制市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禁止明放暗不放、变相实施审批,推进规划选址、环境评价、用地预审、节能审批、项目核准等同步并联审批。加快建设综合性政务服务平台,推进行政审批(许可)执法主体及

服务部门“一厅”办公和“一条龙”服务。

(二)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实现突破

太原市民营经济发展落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群众的创业创新意识还不强,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氛围还不够浓。要以太原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为契机,通过建设中小微企业创新载体、完善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等工程,持续优化创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全面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不断扩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总量,提升素质,成为实现富民强市中坚力量。

1.大力培育壮大创业主体

要最大限度地向社会释放靠创业实现价值、靠创业成就梦想的信号。支持有创业意识人员、大学生、复员转业军人、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创业,兴办经济实体。要调动科研人员和机关干部创业积极性,制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和机关干部离职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重点用于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培训(实训)补贴等。可借鉴广州市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的做法,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设立“青创板”,专门为大学生创业进行融资和挂牌培育服务。坚持发展大中小微企业并举,支持、鼓励个体户变成法人企业,小企业变成中型企业,规模以下企业变成规模以上企业,多渠道促进民营经济从少到多、不断壮大。

2.加大对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最大限度地放宽创业创新条件,降低创业创新成本,通过实施税费减免、财政贴息等创业创新政策,完善场地、资金、人才等扶持政策,为创业创新提供低价优质的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鼓励各类机构和民间投资主体,以闲置旧厂房、旧军营、旧学校、现有工业园区、开发区、商务写字楼等为依托,以建设标准厂房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一批众创空间、一批电商平台基地,解决创业难、用地难问题。对有市场、有品牌、有技术的优质民营企业,要创造条件促其迅速上档次、上规模,着力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型企业。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以政府公共服务为引导、公益性服务为基础、商业性服务为支撑的企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优质服务资源,继续完善太原市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各项服务功能,培育一批支持带动能力强、具有共性服务功能的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类服务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努力做到“服务资源应有尽有、服务需求一网打尽”。二是继续健全社会中介服务。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信息、管理咨询、创业辅导、会计审计、检验检测、法律援助、人才培训、融资担保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规范市场经营活动和中介行为。

(三)优化产业结构

着力解决好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不优问题,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也将有利于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积极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

尽快制定《太原市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产业导向目录》,设立太原市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民营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等转移,加快民营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再创产业竞争新优势,促进全市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由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方式向技术创新型转变,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增强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尽快制定太原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发展太原市不锈钢产业集群、醋产业集群、都市农业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发展专业化市场、创新市场组织形式、实行公共资源共享等措施,引导同类型产业或关联产业集聚发展,促进民营企业向园区和城镇集聚。培育发展“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打造一批在行业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在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如产品研发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物流、政策、信息等服务平台等,促进产业集群产品和技术升级。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注重第三产业发展,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金融物流、电子商务、卫生医疗、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强第三产业的研究,特别要做好太原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以文化旅游、健康产业、养老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改革创新发展为突破,通过制定产业政策,鼓励、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服务

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一步规范太原市服务市场,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四)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金融,现代经济的血液和核心。要按照省委书记王儒林在全省金融振兴大会讲话精神和出台的《关于促进山西金融振兴的意见》要求,全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各项改革到位,各项政策落地,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状况。

1.完善“助保贷”融资模式

积极推广“助保贷”等有效融资模式。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助保资金池”规模,进一步拓展“助保贷”项目的合作银行,为本地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支持。切实做好融资模式创新的风险防范,严把准入关和调查评价关,严格信贷调查流程,有效规避诚信较低、资质较差的企业客户入池。要合理控制好贷款额度,做后贷后跟踪、服务工作,及时掌握企业经营状况。细化风险补偿机制,提高化解风险能力,避免贷款不良情况出现。尝试建立过桥资金,减轻企业续贷负担。借鉴晋城市做法,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的“过桥”资金,政府出一部分资金,按照自愿的原则吸收一部分民间资本,组成融资模式创新平台的过桥基金,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防范企业出现代偿的风险,与融资模式创新政策相配套。

2.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多元化担保机构。针对太原市市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数量少、担保能力不足问题,鼓励民营资本加快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支持政策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通过业务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扶持一批经营业绩突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资本金在1亿元以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快组建资本金在10亿元以上的融资再担保机构,提高和改善融资性担保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扩大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规模。设立市县财政出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专项资金,制定太原市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担保代偿损失风险补偿办法,鼓励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支持和服务中小企业融资。

3.鼓励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积极推荐支持太原市内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中小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制定中小企业上市奖励补贴政策,对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山西省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或融资成功的企业给予财政一定奖励。设立“新三板”投资基金,用于企业在挂牌后定增、股份转让、挂牌前股改过程中的融资需求。积极引进“互联网+金融”理念,引导民营资本与政府引导资金合作,为中小微企业融资。

(五)强化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人才是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最根本的动力和资源。太原市民营经济能不能实现突破发展,根本在于人才队伍建设。

1.实施民营企业人才培养工程

将民营企业家培训工作纳入太原市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继续完善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太原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千人百县”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活动,重点支持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8个继续教育基地和现有20个高层次人才基层服务站平台作用,积极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协同相关部门,采取集中培训、选派学习、联合办班、选派专家服务等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分年度、有针对性地对民营企业家、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小微企业主等进行培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素质。

加强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太原市出台的非公有制经济(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安排,加大对民营经济专业技术人才的评审力度,在技术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对符合条件人员实行一站式认定专业技术职务,加大对非公有制从业者的全日制高校毕业生职称评审条件倾斜的支持力度。

2.加强民营企业人才引进选拔工作

制定太原市人才培育和引进政策,加大财政投入,从政策层面为人才培育和引进提供长效保障。依据《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意见》(2012)、《山西省高端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实施意见》(2012)、《太原市高端创新型人才计划实施意见》,大力培养民营经济发展人才,积极引进拥有省部级科技成果和奖项人才,推荐民营企业人才参加国家级人选、省级人选、市级高端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工作,将民营企业人才纳入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优秀人才选拔培养范围。针对人才严重不足问题,重点在提供廉租公寓、职称评定、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奖励、人事关系代理、组织关系转接、社会保障、子女就学、住房条件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便捷优质服务,吸引国内外创新型人才来太原发展。

3.创优人才发展环境

设立太原市级人才建设专项资金,对民营企业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百人计划”等高端人才给予科研、安家配套经费支持;对当年安排就业多和对地方财政有一定贡献的企业家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对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鼓励企业进一步改善人才工作条件,更新试验设备,增加科研技改经费,使留得住、用得上的人在本职岗位上干成事业。支持企业抓好职工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组织职工参加技术职务评定、职业技能鉴定与科技创新活动。鼓励企业通过薪酬改革,形成待遇留人的良好氛围。鼓励民营企业采用股权激励、期权激励、技术入股、成果奖励等多种形式,吸引和用好高层次管理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六)支持企业加强管理和技术创新

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太原市民营企业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产能相对过剩、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等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必然经历结构性调整的阵痛,部分靠拼成本、拼资源发展的民营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只有那些改进管理、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重视信誉和品牌建设的民营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1.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利用省会城市高校、研究机构较多的有利条件,鼓励并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企业技术中心,参与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加大企业投入、税收等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企业主体的创新项目实行“前股权后补助”,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支持科技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融资。加大对民营企业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和省级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力度,引导民营企业争创一批省著名商标、全国驰名商标。

2.推动企业体制机制创新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太原市要充分利用国企改革机遇,积极支持民营企业以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和资产重组。引导、帮扶家族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定期举行管理先进企业评选活动为导向,推进企业加强生产、质量、销售、财务等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提升整体素质。

3.把握“互联网+”发展机遇

在移动性、社交化、大数据、云计算已经深度融入经济与生活的今天,企业要充分认识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时代到来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企业要积极学习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平台,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制造业的提升转型。要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重视市场开拓和网络营销的构建,掌握客户需求,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生产个性化的产品、提供更多差异化的服务,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拓展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企业要充分把握“互联网+”发展机遇,加速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和商业模式创新.

[1]王儒林同志在全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大会上的讲话[N].山西日报,2015-09-06.

[2]辜胜阳,杨威.“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J].江海学刊,2011(5).

[3]吴家曦,李华燊.浙江省中小企业升级调查报告[R].管理世界,2009(8).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15[R].北京:中国发展出版,2015.

[5]吴敬琏.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顶层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5).

[6]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新环境新问题新对策[J].中国发展观察,2011(1).

[7]刘迎秋等主编.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责编:李园)

F276.5

A

1008-8431(2015)06-0025-06

2015-10-16

王云珠(1963-),女,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静(1982-),女,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太原市民营企业人才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人才云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及分析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