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治理的研究综述

2015-01-30 00:02王缓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国家制度

王缓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闵行 200241)

关于国家治理的研究综述

王缓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闵行 200241)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在学术界掀起了国家治理的研究热潮,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总结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关于国家治理内涵的研究,国家治理模式历史变迁的研究以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的探索研究。本文将从这些研究视角出发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国家治理;研究综述;涵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把国家治理写入中央文件,国家治理问题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新的理论研究热点,与此相关的学术论文及著作相继发表。当然,国家治理并非是全新的提法,此前已经有许多学者一直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知网上对篇名国家治理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国家治理研究起步于1989年,但在以后的十几年间,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仅在30篇左右。2011年以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果翻倍增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相关研究论文达到1000多篇。梳理总结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一、关于国家治理的涵义

由于学者的研究角度和重点不同,对于国家治理概念的定义也莫衷一是。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国家治理概念进行界定。

(一)侧重于国家运用政权进行国家治理的国家政权系统论

有些学者认为,国家治理是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社会各项事务进行管理、控制,以达到保证国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

1.刘家义认为:治理主要用于与国家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职能以及国家治理目标的变化,他把国家治理定义为“通过配置和运行国家权力对国家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确保国家安全、捍卫国家权益、维护人民利益、保持社会稳定、推动国家发展。”[1]

2.丁志刚认为:治理过程包含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目标、治理机制和治理方式五种要素。根据治理的内涵,他把国家治理定义为“国家政权系统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运用国家权力,通过制度、法律、政策等方式对全社会进行自觉的有计划的控制、支配、规范和引导、组织、协调的活动与过程。”[2]

3.陈春常的博士论文。通过综合分析国家治理的主体、客体、国家职能的运用和指导理念等,把国家治理定义为“国家通过配置和运作公共权力,执行一定的政治理念,始终围绕着特定秩序,对公共事务进行调控、引导和支配,保持良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善治状态和过程”。[3]

(二)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界定的学科论

有些学者认为,国家治理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广泛应用于政治学范围。但随着国家治理的研究热潮的不断高涨,已超出了学科范围,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均有涉及。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学科,从微观方面结合各学科的侧重点对国家治理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1.徐湘林从政治学的角度认为:“在现代政治分析中,国家治理通常首先指国家的最高权威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以及国家和地方之间的分权,从而对社会实施控制和管理的过程。国家治理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目的是维护政治秩序,以及保障政府能够持续地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的分配。”[4]

2.张慧君、景维民认为:“可以概括地将其看作为在一个既定范围内维系秩序运转的所有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组织形态和治理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过程。他们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国家治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相互协调,以管理和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并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全面、均衡发展,从而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5]

(三)根据国家治理方式演变的路径进行界定的比较论

1.国家治理是一种治理国家的方式,其形成发展是历史不断演化的结果。梅少粉、陈平认为:“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是一种历史趋势。从治理概念本身的发展来看,大概经历了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转变”。[6]

2.从国家治理与国家统治、管理的区别与联系中加深对国家治理内涵的理解。在这点上,学者大都认为国家治理与统治、管理之间的区别在于两者的权威主体、权威来源、权威性质、权力运行向度以及作用的范围不同。俞可平指出:“从政治学理论看,统治与治理两者存在很多差异,主要体现在主体不同、权威来源与性质各异、权力运行向度不同以及两者作用范围不一致。”[7]并详细地分析了两者在这五个方面的不同表现。李抒望则指出:“治理与管理虽非截然对立,但有原则性的不同,至少,有以下显著区别:一是不同主体;二是不同来源;三是不同运作。”[8]

二、关于国家治理模式演变的研究

国家治理模式反映的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在对国家治理问题进行研究时,学者们也注重研究国家治理模式改革演变的历史过程以及适用于当前时代要求的国家治理模式。

(一)国家治理模式的历史演变过程

1.梅少粉、陈平认为:“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是一种历史趋势”。从统治走向治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共识。两种方式相比较,国家治理具有明显的优势,治理是对管理的提升和优化,更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9]

2.唐亚林、郭林以社会经济制度变迁而引发的阶级关系新变化为主线,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不同阶段各阶级与阶层政治地位的定位为依据,认为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经历了由阶级统治模式→阶层共治方式过渡时期→阶层共治模式三个演变过程。[10]

3方涛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化的历史演进,经历了由“国家统治”到“国家治理”的演化。从理论上分析论证了国家治理模式遵循着由国家统治向国家治理的历史演化路径。[11]

(二)转型发展时期国家治理模式的演化过程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前苏联、东欧和东亚的许多国家都经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制度转型发展过程,中国也不例外。这种转型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转型,涉及到政治、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制度转型。而且,由于多重复杂的社会制度转型共同运作,导致整个国家治理模式的重构与调整。此时,国家治理模式的演变主要是致力于摆脱传统的政府高度渗透,掌握、控制市场与社会的全能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协调互动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

1.张慧君认为:经济转型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制度变迁过程,它促使转型国家退出传统的全能主义国家治理模式,迈向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12]

2.张慧君、景维民指出: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各自占有的地位,发挥作用的范围以及相互结合的方式,都在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使国家治理模式呈现出动态演化与形态多样性的特征。[13]

3.刘婷婷、张慧君认为:从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的基本关系看,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无疑都形成了一种政治经济权力高度集中,政府以计划排挤市场并渗透和控制社会的“全能主义”国家治理模式。伴随着转型的全面启动,转型国家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发生了剧烈重构。[14]

三、关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针对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各界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落脚点出发,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推进现代化国家治理的举措。

(一) 促进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者相互关联并影响着国家共同体中各个领域的治理与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处于全面深化市场经济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探索有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式。从这一角度出发,一些学者提出,要采取措施,促进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协调良性互动,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善治”,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1.张慧君认为:“总体而言,法治化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利益整合型公民社会,应当成为中国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构建的目标,而这一国家治理模式的建立将与经济转型的深化和完善相互结合、协同演进”,并提出了改善三者关系的一系列措施。[15]

2.许耀桐、刘祺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致力于“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相互支撑的开放性治理结构”。[16]

3.王义指出:要“将政府的‘他治’、市场主体的‘自治’、社会组织的‘互治’结合起来,形成政府与市场与社会共治的“善治”模式。[17]

4.胡宁生认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协同和互动构成的中层子系统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既传递和体现着顶层核心子系统的功能,又支撑和促进着底层保障层子系统的生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围绕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地位来重塑政府与市场关系;要围绕多元治理的结构重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要围绕企业的社会责任重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二)坚持法治的原则,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也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国家治理方式。因此,我国在进行国家治理时要始终坚持法治的原则,采用依法治国的方式,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

1.张锐智指出:“实行依据世俗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治理国家的‘法治’模式,这是近代国家所创立的依法治国新模式”,并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原则贯彻到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化。[18]

2.付金锋、苏洵介绍了1949年至今的法治发展历程,改革开放至今国家治理方式向依法治国方向的转变过程,说明了全面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作用。[19]

3.彭中礼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根本上摒弃‘人治’方式,实现‘法治’中国”,还要从“从根本上改变管制思维,实现‘法治’中国”。[20]

4.夏克勤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建设存在密切关联,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灵魂、基本方式与评判标准”,提出要通过贯彻法治理念实现国家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模式、治理系统及治理能力五个方面的现代化。[21]

5.唐皇凤认为:法治秩序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法治“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手段和可靠保障”。[22]

(三)有效推进国家治理制度化建设,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制度决定着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国家治理。基于此,学者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治理的现代化需要国家制度的现代化,国家制度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1.李放认为:现代国家制度建设是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和首要前提,是国家治理的有效基石。因此,要着力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领域的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为重点,构建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多元治理模式。[23]

2.李拓、童泽林认为:要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必须完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体系的完善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提高制度执行力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干部素质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证。[24]

3.燕继荣认为:国家制度供给与国家治理兴衰密切相关,国家治理能力实际上是国家制度供给能力。制度是社会博弈的规则,政治制度是规范政治行为的机制,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力量。国家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基础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时效性,更好的进行国家治理。[25]

(四)着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注重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现代化,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陈纯英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和党的建设六个方面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举措。要推进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和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推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确保社会治理更加有序化;推进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更加科学化。[26]

2.李抒望指出:围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路线图有一条清晰主线:一方面,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又与实践需要相衔接,充分显示国家治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六个领域的能力。”[27]

四、国家治理研究的未来展望

通过以上对国家治理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出,学术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有一些问题值得继续研究。

(一)国家治理历史演化路径的研究

与人类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国家治理也经历了一个阶段性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治理方式。国家治理方式大都经历了由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过程,很多学者也都认同这种演化过程。但是,缺少对各阶段表现特征的研究,缺少对这条演化路径详细的梳理。

(二)国家治理理论来源以及内涵的全面分析

很多经济学学者从社会转型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也有不少学者对国家治理进行了政治学意义上的解读。在最近的研究热潮中,学者多集中于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探索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但缺少对国家治理理论内涵、理论来源以及发展过程的研究。

(三)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

当前,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治理问题的热潮,不仅是对国家治理问题的研究,还包括对社会治理问题的研究。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问题并不是两个不相关的治理问题,社会治理是对国家进行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的社会治理能够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发展。今后的研究应把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紧密相连,探索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优化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方式,推进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1]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05(06).

[2]丁志刚.如何理解国家治理与国家治理体系[J].学术界,2014.(02).

[3]陈长春.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0.

[4][13]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学术界,2010(05).

[5]张慧君,景维民.制度转型与国家治理模式重构:进程、问题与前景[J].天津社会科学,2009(01).

[6][9]梅少粉,陈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学解读[J].政治学研究,2014(03).

[7]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N].北京日报,2013.

[8][27]李抒望.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J].四川统一战线,2014(01).

[10]唐亚林,郭林.从阶级统治到阶层共治——新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历史考察[J].学术界,2006(04).

[11]方涛.从“国家统治”到“国家治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国化的历史演进[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4(04).

[12][15]张慧君.经济转型与国家治理模式演进——基于中国经验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9(02).

[14]刘婷婷,张慧君.转型深化进程中的国家治理模式重构[J].俄罗斯研究,2008(03).

[16]许耀桐,刘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分析[J].理论探索,2014(01).

[17]王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青岛日报,2014.

[18]张锐智.法治视野下的国家治理模式内涵解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8(11).

[19]付金锋,苏洵.改革开放30年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6).

[20]彭中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理阐释[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01).

[21]夏克勤.以法治方式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当代江西,2015(05).

[22]唐皇凤.构建法治秩序: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08).

[23]李放.现代国家制度建设: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08).

[24]李拓,童泽林.制度执行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领导视点,2014.5(下).

[25]燕继荣.现代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14(05).

[26]陈纯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http://www.cnki.net.

责任编辑:刘建文

D 63-3

A

1671-2994(2015)03-0117-04

2015-04-06

王 缓(1990-),女,安徽濉溪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

猜你喜欢
现代化国家制度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