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审个是非 择其是而行之
刘晓东:刚才我们在第一阶段共同探讨了勤学和修德,接下来我们共同来探讨后两个锦囊,就是我们的明辨和笃实。
现如今社会上激荡着很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对我们青年学生的影响是逐年增大的,可以说很多的思潮也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我想请问一下柴宝勇老师,您觉得现在这些社会思潮中哪些对青年的影响是最大的?
柴宝勇:在青年的影响当中我想应该是有这么几个,一个是新自由主义,一个是历史虚无主义,还有就是网络上的民粹主义。
刘晓东:您觉得怎么样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
柴宝勇:我们认同一种思潮也好,认同一种价值观也好,这种认同到底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说这种认同是非理性,就是一种情感的,一种心理的依附,这种认同跟学术无关,跟逻辑无关。所谓就像我们对宗教的虔诚,我们对爱情的追求一样,爱就爱了,没有理由。第二种就是说爱需要理由,我们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或者一个理性的结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种理由是什么?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认识,就决定了我们建构认同的模式的不同。
我觉得现在的两种模式应该是混用,带有理性的认同这样的一种模式。那如何建构?
我想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讲,从党的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到我们平常的工作来讲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说要实现利益代表,扩大巩固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济基础。第二个方面是扩大政治参与,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前提。第三个就切入我们的主题,就是引领文化潮流,营造树立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理智的氛围。这里我要强调三点:
第一是自信和包容。就是我们一方面要强调掌握核心价值观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巩固我们的主流阵地,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允许一定范围内的争论和讨论。虽然说真理未必是越辨越明,但是真理有它自身表达的价值,它是我们政治参与的途径,也是我们理性认同的必经之路。尤其是我们广大的青年学生,他们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更应该让他们有这样的一种途径,来真正认识到我们的这种思潮或是价值观念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第二是实践。中国受封建传统的影响很深。我们在精神层面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呢?我曾经参加一个团去国外学习,我们讨论领导力,什么是好的领导,我们的官员讨论说,像张飞一样勇猛,诸葛亮一样的有智慧,曹操一样的奸诈,赵云一样的英俊,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好多领导说一套做一套。后来,教授就讲,领导力的第一法则是以身作则,就是你提倡的价值观,你首先要去践行。有天晚上,大使馆请我们吃饭,我们团长说晚上谁都不许喝酒,最后团长喝多了,我跟一个团员说,你看他不符合领导的标准,我们这个团员说,柴教授你一个受党培养多年的干部,你连领导哪句话说的是真的哪句话是假的都分不出来。这个问题我觉得真是无言以对。从理论的角度讲,我们把这个东西称之为政治语言的腐败,他会损害我们的社会道德,加剧我们交往的成本。
所以从这个地方讲,我们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去树立制度自信,我们的干部、我们的老师都不以身作则,我们怎么取信于学生。
第三是低调与平实。就是我们要把这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主题用非常平实的心态表现出来。我们少做这种理论的强硬的灌输,多做一些案例的描述。让他们在情景当中认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认识各种思潮之间的碰撞,最后得出自己的一个非常理性的和正确的结论。基于理性的逻辑,我再给出一个结论,就是我们以宽容的姿态,以学理的态度来引导我们的观众也好,学生也好,他们能够求同而存异,兼容而并包,在这种利益认同和制度认同的基础之上最终达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这个符合我们刚才谈到的三个自信——从道路自信到制度自信,再到理论自信。
刘晓东:说到根上,我们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这是确保我们能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社会思潮的传播是有很多途径的,而网络可能是我们社会思潮散播更快的一个渠道。所以我想问一下史波书记,中央所提出的在网络意识形态方面要求我们要把握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在高校的具体实践当中我们如何把这三个权利能够行使起来?
史波:我觉得在我们目前的工作当中,应该是引领青年学生早发声、勇发声、善发声。
早发声,大家都知道,在网络舆论传播的过程当中有一个首映效应,就是在我们接收信息的时候,你接收到的第一种信息,你的印象最深,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哪怕是相反信息,你往往也就持怀疑的态度,可能反复地出现才可能改变你原来的态度,所以说我们在学校当中,如果发生了一些突发事件的时候,那么应该早点发声。当然在事情不是特别清楚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呈现事实,更少地去上报原因。
在勇发声这一块,包括我自己,在看到很多虚假信息的时候可能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可能就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家也能看到,微信也好,微博也好,经常是出现“不转不是中国人”,或者说有的时候出现一些信息,比如捐款的信息,那么很多人包括老师,包括学生,从善意的角度,马上可能就转发了。其实像这样的信息90%以上都是虚假的,现在的话我们无论是给学生上课,或者看到这种信息的时候,都会善意地提醒一下,先把上面的手机号百度一下,说不定你百度的时候就会发现,上一次可能是农业大学,现在是医科大学,又变成工程大学……所以你只要百度了一下,你可能就不会转发这样的信息。
此外,我觉得还是要善于发声,因为网络跟我们的现实生活是不一样的,包括我们思考的碎片化,尾随的碎片化。所以说在现实当中的思想引领也好,思想政治工作也好,在网上就不适合,可能更多地需要网络的属性。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比如说我们这种沙龙的方式,面对面的交流,你表达的意思跟你在网上通过文字敲出来的的意思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这样就会产生歧义。可能你在用的时候,还要注意,怎样才能更加地准确真实,有的时候可能附加一些表情,所表达的含义就不一样了。
刘晓东:关于明辨我们谈到了社会思潮,也谈到了社会思潮的传播渠道。明辨里面有个辨,辨是思辨的辨,也是辨别的辨。在学校,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跟学生在沟通问题的时候,经常是一个正方,一个反方。所以我想明辨,尤其是这种辩论给我们带来了启发,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老师的力量,通过我们的说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变成“正方”。
我想问中国地质大学龙眉书记,你们平时有什么样的措施去引导学生明辨。
龙眉:我所理解的这种思辨,只要有思想交流的存在,就存在这种思辨的可能。所以从小处说,其实一次入党的谈话,甚至是一次与学生骨干的深度谈话,都存在着明辨。如果是往大处说,一次社会观察,一次思想沙龙,一次辩论赛这中间也会呈现明辨,所以说对明辨这个概念不是说只有辩论才会存在,它会存在于我们发生思想互动的一些场景中间。
刘晓东:我们刚才共同讨论了关于明辨的一些问题,我们讨论了社会的思潮、渠道,我们也讨论了在学校当中我们如何从明辨到辩明的这样一个过程。
实际上我觉得明辨对于我们来讲很重要,我觉得刚才各位嘉宾都分享了很好的观点。我们确实能够通过我们的工作引导广大青年认清社会和国家发展的本质,能够让广大的青年学生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以及社会现象的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坚守底线,能够坚定理想信念。我相信我们的同学们,在这种引导工作的带动下,如果能够学会思考,善于分析,也一定能够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