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明,张 娅,韩培光,姚 燕,李伟东,倪宇飞,徐旭东,赵 婷
(1.湖北省富硒产业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34;2.黄石市国土资源局,湖北黄石 435000)
加强地质资料深度开发,提升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水平,是当前和今后地质资料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2009年湖北省启动了《黄石市城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试点工作》项目,为地质资料的收集和信息化服务提供了契机,为探索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提供了平台。
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市、区)地质资料馆建立了较完善的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法规制度。目前,中国已经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地质资料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如《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地质资料管理已纳入到平台监管之中。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市、区)地质资料馆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
随着矿产勘查开发的兴起,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以及矿政管理覆盖面的扩大,20年来,全国各地级市、县(市)新增了海量的地质资料,绝大部分地质资料没有汇交到省(市、区)地质资料馆和全国地质资料馆。由于地级市、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地质资料汇交率较低。
为了充分挖掘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避免地质工作重复投资,降低和减少投资风险,提高地质资料服务水平和涵盖面,逐步形成信息服务产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极有必要加强市县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条例和实施办法研究,进行市县地质资料延伸试点工作。
用和反复利用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中形成的重要基础信息,是国家的宝贵信息财富,是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地质资料信息蕴藏着巨大的利用价值:一是地质资料的科学价值,对于教学、生产、科研、科普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是地质资料信息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综合研究和开发,可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多个领域,促进区域性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市县地质资料分散、综合研究程度不够、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地质资料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只有将地质资料汇聚起来,在统一的平台下进行管理和开发,才可以形成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链。通过建立市县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可更好地、充分地挖掘地质资料及其信息的潜在经济价值,实现地质资源信息共享和服务。
地质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单位、矿山企业等。地质资料分散在这些部门和单位,由于信息闭塞和交流不畅,不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工作区的全部地质资料信息,一些地质工作往往是低程度的重复工作,既浪费资金和精力,又不能取得好的成绩。
市县推进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施办法的实施,可将市县内所有地质资料进行集群,并实现平台管理,地质工作才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地质工作的突破与创新。既节约了资金和精力,又做到了事半功倍。
充分了解地质资源和地下地质结构构造,对于降低和减少投资风险很重要。
由于没有搞清城市地下的基岩地质结构,某市花几十亿元征集了一片土地准备开发房地产,在进行工程钻探时发现地下岩溶溶洞非常发育,不适宜房地产开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矿产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等工作,地质工作应先行,地质资料服务应先行。不经过地质论证,盲目投资,后果不堪设想。
通过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逐步建立和完善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培养一批地质专业人员、资料管理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更好地提供地质资料借阅服务、矿政管理服务、城市建设服务和地质科普服务等。
通过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实现地质资料信息高度集群化,建立数据库,对地质资料、数据、图形、模型实行有效管理和系统开发,逐步形成信息服务产品体系,延伸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根据需求,为行政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大众提供信息服务产品。
矿政管理服务 主要有:①矿产勘查服务,围绕找矿战略突破,实施整装勘查,加大深部找矿和危机矿山找矿力度,后备矿产地储备服务;②矿产开发服务,分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开采工艺优化服务、选冶技术优化服务;③矿产管理服务,分为储量管理与动态监测、建设矿产压覆服务、探矿权审批与申请、采矿权审批与申请、矿山监管、矿产规划;④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服务,包括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服务。
城市建设服务 主要有:①政府宏观决策和规划、城市管理服务,涉及城市规划和矿业工业布局;②城市工程地质条件查询服务;③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实时监测服务;④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服务;⑤重大工程选址、选区、选线服务;⑥地下水监测服务。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主要有:①地质资料管理与借阅服务,目录检索与电子浏览服务;②科普基地教育;③地质科普活动(含地质科普讲座)。
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对于摸清市县地质资料家底,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平台管理,充分挖掘地质资料信息潜力,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产品与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市县分布有海量的地质资料信息,如果能像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市、区)地质资料馆一样,将它们汇集起来并进行有效管理,可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地质资料集群主要分为地质资料汇交、地质资料收集和地质资料信息共享等,其中以地质资料汇交为主体。海量地质资料集群,主要靠收集和共享机制是行不通的,因为经费和人的精力所不及。建立市县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条例和实施办法是根本,是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的基础。以地质资料汇交为主,适当辅以地质资料收集和地质资料信息共享。
资料收集汇交的目的之一是集中管理和分布式管理。能否实现地质资料的信息共享与服务,提供社会化服务产品,地质资料收集和汇交是基础。只有将地质资料全部汇集齐了之后,才能实现系统全面的优质服务。因此加强地质资料的收集与汇交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试点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
市县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的技术路线是:地质资料收集→地质资料分类→地质资料整理、编码→数据标准化和录入→地质三维建模和可视化→地质资料、数据、图形、模型的管理、统计、分析、评价[1]。
通过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和地质资料高度集群化,有利于掌控地质资料家底,为系统开发利用地质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市县地质资料管理基本上是台账式管理。地质资料分散、数字化程度低,地质资料管理分散在国土资源局各科室,管理标准和方法各异,不利于地质资料的深度开发。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归口城建委档案馆,没有进入地质资料馆或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地质资料管理向市县延伸,就是要从机制上解决市县地质资料汇交、分类、整理、建库和服务等问题,实现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的平台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实现地质资料电子浏览、快捷借阅、优质服务,提升电子政务管理水平。
地质资料管理向市县延伸,有利于实现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和数据化,为信息提取与加工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汇交来的纸质地质资料进行扫描,形成PDF文件格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根据需要,对地质资料和地质数据进行信息加工和信息提取,实现地质资料的价值。
目前全国正在进行地质钻孔清理和建库工作。通过几年的钻孔录入与建库,有利于摸清全国地质钻孔家底,有利于建立区域地质三维模型,将大大提升对基础地质的理论研究水平。
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建立地质资料电子汇交机制,将大大减少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信息化工作量,将信息化工作化解到地质资料形成单位和地质资料汇交单位。地质资料汇交主要有:①纸质资料;②电子文档;③数据库(含PDF文件)。这样,会加快地质资料集群化力度和深度,更好更快地挖掘加工地质资料信息,为不同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和不断完善,国土资料管理部门在统一的平台下对地质资料实行管理,实现地质资料信息的内部共享与服务。在国土资源部门主管领导的指导下,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施办法,通过平台管理员、资料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共同努力,维护好系统和数据,为系统顺利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建立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启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建设项目,实施市县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条例和实施办法等,是实现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的好办法。
一是建立较完善的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法规制度。目前,中国已经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地质资料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矿产资源法》、《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若干规定》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提供了依据。
实现市县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功能,首先应建章立制,在地质资料集群、地质资料管理和地质资料服务方面建立一套行政管理规范和技术管理标准。
市县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地质资料集群、管理、服务的监督。
市县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地质资料实行统一汇交制度。地质资料汇交办法由市县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市县人民政府正式下文,地质资料保管部门监督地质资料汇交。
根据需要,加强对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工作。有条件的,对实物地质资料也要进行汇交。没有条件的,也要建立实物地质资料账目清单,委托有关单位保管,进行定期检查。
地质资料汇交前应进行地质资料归档和登记。地质资料汇交应提供纸质和电子资料。在地级市地质数据中心建成后,根据管理服务系统要求,还需提供数据库(或电子表格),所有的地质资料进入平台管理。
地质资料管理部门负责地质资料信息的集群、建库、维护、上报和服务等工作。
在市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建立市县地质资料数据中心,进行平台选型,建立市县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和数据库。
在保护国家安全和地质资料汇交人利益的前提下,开发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提高地质资料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
在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由市县政府出面组织,成立市县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小组,下设中心建设筹备小组、中心基建小组和技术应用小组,各司其职,开展相关工作(图1)。
在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内部划分相关工作室,分工协作。内部成立办公室、项目研究室、产品研发室、财务室、产品服务室。负责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工作,负责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事业单位和软件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为抓手,完善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图1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构架
目前全国和省级的汇交有相关机制,但是地市级却没有,地质资料的收集汇交的费用很大,海量资料全靠经费是行不通的。如何将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市、区)地质资料馆的地质资料汇交与收集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延伸到市县级地质资料馆,需要进行探索和实践,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汇交机制,进而建立地市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2]。
(1)成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立并完善机构设置,起草并实施《黄石市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2)建立以汇交为主的地质资料集群机制。三年多来,项目组在地质资料收集方面花费了一定的资金。因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海量资料集群不可能靠收集办法来解决。通过实践,最终建立以汇交为主,信息共享与收集为辅的地质资料集群机制。所有地质单位和用户在地质项目结束后,需将地质资料(电子版和纸质)及时汇交到省、市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技术较成熟后,所有地质单位和用户应提供标准数据库,由省、市地质资料馆登记,技术支撑单位进行验收。由国家投资形成的地质资料,依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按时保质汇交。由市场投资形成的地质资料,由国家制定优惠管理政策,由投资主体自觉进行地质资料汇交。
(3)建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汇交网络系统。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地质资料汇交联系人制度,充分利用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严格按规定要求进行地质资料汇交;对于地质资料汇交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年度表彰;对于地质资料不汇交的单位和个人,提出警告;对于屡教不改者,进行行政处罚。
(4)加强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力度。对每份汇交资料做到专人负责,跟踪到底。对汇交内容、汇交及返工时间、验收意见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制作人员,以便进行及时修改。对于未通过汇交验收的汇交人,不予出具资料汇交凭证。汇交验收人员需加强业务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如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要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顺利开展。
地质资料收集在当前全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试点工作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是一份十分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对于服务项目和今后的地质信息社会化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加强地质资料收集人员的业务培训显得十分重要,收集回来的地质资料要尽量满足建立标准数据库的要求。一份地质资料收集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一定要让收集回来的每份地质资料物有所值。
建立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标准、工作流程,在传统地质资料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化平台管理。建立资料管理员制度、网络管理员制度。
依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结合市县地质资料特点和地质工作需求,制定市县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与实施办法。
地质资料的登记与保管:市县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应建立地质资料的整理、登记、入库、保管制度,配置保存、防护、安全等必要设施,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地质资料的完整和安全。地质资料保管员应按有关规定验收和接收地质资料汇交人提交的地质资料,不合格者一律返回重新整理直到合格为止。
地质资料与地质数据的分类管理:根据全国地质资料分类管理办法,结合市县地质资料特点,划分地质资料和地质数据类型。地质资料和地质数据分类是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的重要环节。黄石市城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的工作流程是地质资料收集→地质资料和地质数据分类,建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地质资料整理、编码→建立标准数据库→地质三维建模和可视化→地质数据的管理、统计、分析评价、应用。地质资料收集和汇交之后,在地质资料整理、整饰、扫描和电子归档的基础上,根据地质资料类型进行资料归类、数据组织和提取,为建立标准数据库做好充分准备。收集来的纸质地质资料扫描成电子文档资料,便于地质资料和地质数据分类,电子资料让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更加方便快捷。
地质资料数字化与标准化:将汇交和收集回来的纸质地质资料进行整理、整饰、扫描、转换成PDF格式,然后进行分类、登记。在分类的基础上,按照地质规范和区域地层划分标准,结合市县区域地质特征,划分地质标准单元,作为地质编码和钻孔分层的依据,初步建立和确定市县地层、岩性等标准。按照统一的地层单元和岩性划分标准,对不同时代、不同提交单位的地质资料进行分层对比划分。对几十年的城市工程地质资料,按照工程地质规范要求,对不同提交单位的工程地质资料进行岩性对比划分。数据的标准化主要有坐标的统一、数据单位的标准化和比例尺的统一等。
地质资料的平台建设与管理:建立市县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对地质资料、数据、图形、模型的有效管理。对汇交的地质资料进行数据标准化,录入到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及时更新其数据。建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实现地质资料目录检索与电子浏览功能。从汇交的地质资料中提取数据,建立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做好系统维护和数据维护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行。
建立和完善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和机制。统筹安排,上下联动。在全国—六大中心—省级地质资料服务结点体系下,延伸市县级地质资料服务节点,开发研究信息服务产品,提供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
制定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分级管理办法,实现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服务许可制度,签订保密协议或合同,用户超范围使用,或不经中心同意而向第三方提供服务,后果自负。也可以实行地质资料担保使用,担保方提供担保资金,承诺担保协议。
建立用户信誉分级制管理。一年一评,严重损害中心利益者,中心将按制度、合同、协议进行处理,违法者将被移交司法部门进行处理。
建立资料利用监督机制。请公众、媒体、执法机关对资料使用人员进行实时监督,对违法违纪者进行惩处。
3.5.1 地质资料的共享
市县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可与国内其他单位实现地质资料共享,完善地质资料集群机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不能与私人建立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关系。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不能与国外单位和个人建立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关系。
双方或多方确定的共享内容和范围应符合保守国家秘密法,不得损害国家利益,不得对外传播共享地质资料。对于双方或多方确定的共享地质资料,没有双方或多方的一致同意,不得对外提供服务。
市县应建立与辖区内地质资料共享服务机制,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和地质数据的资源共享和分布管理。应建立与省、市、自治区地质资料共享服务机制,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和地质数据的资源共享和分布管理,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指导。
地质资料共享方应加强各单位中地质资料管理员的约束,确保地质资料管理有序,共享适度。
3.5.2 地质资料的平台系统服务
地质资料的平台服务可分为地质资料服务、矿政服务、城市建设服务等。地质资料的平台服务主要是地质资料电子浏览、电子资料复印、需求表打印、地质科普等。
矿政平台服务主要是在矿政管理电子台账的基础上建立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为矿政管理部门提供快捷直观的审批和管理服务,为公益性地质和商业性地质提供矿政信息和地质资料服务。
城市建设平台服务主要是通过建立数据库和地质三维模型为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信息服务。
3.5.3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有: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地质资料数据库、专业数据库、专题数据库、资料信息服务报告、地质三维模型等。
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应满足地质档案管理要求,同时满足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要求。
地质资料数据库有成果地质资料数据库、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和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地质资料数据库应反映地质资料本身特征,以PDF格式、图片格式等反映,并可与实物进行对照。
地质专业数据库以地质规范和信息化建设标准进行建库,是地质资料和数据标准化后的产物。
地质专题数据库是根据需要建立的成果数据库,是一个或几个专业数据库的集成。
地质三维模型是城市地质的可视化表现形式之一,挂接图形库和属性数据库,反映出城市地表地质和地下地质的实体及空间结构。
实现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必须有机制、组织、技术、经费、质量等保障。
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成立领导小组,集中地质、档案管理、软件、信息等专家智慧,建立市县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可选择合适市县进行延伸试点工作,如大冶市就具备这样的条件。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工作方案,建立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主导,科研部门项目参与,软件公司平台支撑,部门单位企业信息共享的一种机制,稳步推进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
确保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技术支撑也很重要。
成立地质资料管理服务规范标准起草小组。根据全国和省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制定市县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起草市县地质资料管理、技术标准规范等系列文件,并反复征求意见,在市县人大通过后,予以实施。根据地质资料现状,通过不同方式调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形成需求调研认证报告,确定服务方向和具体内容。
成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小组,从技术层面上推动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项目组可下设地质资料收集与整理小组、数据标准化和录入小组、数据库管理及软件平台应用小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研发小组。在小组中对每个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分工,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并开展相关小专题研究,细化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内容,为大规模开展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提供经验。
逐步建立市县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专家库,为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决策咨询、信息咨询、技术咨询、技术认证等服务,并定期提供有关研究成果和信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内部信息交流材料,供领导和技术人员参考、学习和提高。尽早组织地质资料平台管理服务教材,加强专业化人才培训。
通过市县地质资料汇交机制和收集共享机制,集成各政务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的海量、异构的地质信息,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专业进行整合。主要集群建国以来的有关地质资料。集群顺序按先易后难;先小比例尺,后大比例尺;先公益性地质资料,后商业性地质资料。
将地质资料汇交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积极宣传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条例和实施办法,逐步使地质资料汇交人根据要求自觉地汇交地质资料。
确保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最低人员编制。技术力量不足时,可以适当聘请技术专家进行补充。
确保每年的最低经费投入,保证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可持续性。
地质资料质量保障 建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和地质资料原始数据库,实现地质资料电子浏览。地质资料录入的信息应准确无误。在人工检查的基础上,进行平台系统检查,确保地质资料的真实性。
地质数据质量保障 对数据库建立整个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质量管理,即从数据收集整理分类、原始数据组织与提取、数据编码标准化、录入、处理、储存等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做到数据来源可靠,标准可靠,录入准确,检查到位,处理正确,储存安全。数据质量检查,包括遥感地理信息数据、二维地质数据和三维模型质量的检查。
地质成果质量保障 提交的地质成果,集中专家智慧,在内审的基础上,进行评审,形成内审稿、送审稿、审批稿和最终报批稿。在报告评审之前,对项目成果应进行成果查新。在形成报批稿之后,应进行资料归档,成果登记。
市县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经费来源可以是多源的,但主要立足于市县地方财政。
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对于摸清市县地质资料家底,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平台管理,充分挖掘地质资料信息潜力,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产品与服务,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起草、贯彻和落实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条例,建立市县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加强市县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及服务机制研究等对于推动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具有现实意义。
实现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向市县延伸,必须有机制、组织、技术、经费、质量等保障。
[1] 刘忠明,韩培光,李红,等.黄石市城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试点工作的初步探索[J].华南地质与矿产,2012,28(1):84-90.
[2] 曾俊,刘忠明,韩培光.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中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和共享机制的初步探索——以黄石市为例[C]//全国地质资料馆.全国第八届地质资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