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学时候我爸有段时间做进口眼镜生意,我帮他卖给商场柜台,签了一个10万块钱的合同。当时我路过一家店,进去玩,跟那些阿姨聊天,说我有一个这样的渠道,价格也不错,可以看看。可能她们觉得我比较可爱就同意了。今天看来做的是B2B的生意。从小长辈对我挺放心,虽然我很调皮。
平凡的人永远用平凡的角度想平凡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几个硕士生想要创造一些在传统体制内不被肯定的东西,今天不是父母说你好,老板说你好,你就是好,你是不是好要放到市场上去验证。如果很多用户使用,那我们做的东西就是有意义的,由市场来决定你到底行不行。可能很多创业者觉得创业就是当当老板,其实不是。创业是去解决一些别人不想解决的问题,我们看到了这个机会,想用我们的方式来解决。
我大学专业是建筑节能,创业前到建筑节能公司调研过,发现在中国做这块时机不是很成熟。那是在2007年,大家的节能意识还不是特别强,房地产业很火,大家都不关心节不节能,关心的是地价。这行还要靠资源靠关系,不是靠技术就能解决问题的。需要找关系在中国可能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互联网行业相对来说好很多。我不是不喜欢找关系,只是如果找关系是你这件事成不成的关键的话,那就不是特别喜欢。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来解决问题,来改变这个社会。而且我们读研究生了,应该有一些更高的追求,所以对用技术创业比较感兴趣。研究生阶段碰到很多有激情有梦想的人,一起冲比较能接受,一个人可能没那么有勇气。
饥饿是人类追求进步的原动力。我们最早有一句广告词叫Stay hungry, stay ele.me。饥饿感就是不满足,我们希望全中国的人都用“饿了么”网上订餐,商户们都能装“饿了么”的系统来管理店面,这是我们最早的创业信仰。
很多1980年代、1990年代的创业者,当时都是在抢夺资源,只要有资源,你的东西做得不咋地都OK,因为资源很匮乏。当商品服务越来越多样化,资源非常充足的情况下,用户体验才是王道,谁能做好最好的用户体验,谁就能赢得用户,所以说未来10年有可能就是用户体验的经济。
现在这个行业很多人都在学“饿了么”,我们不断创造一些新的有意思的东西。这也是我们团队的信仰,要创造有颠覆性的、好玩的东西。对于其他公司来说,外卖这个业务更多的是一种尝试,作为战略布局占一个坑。但内心深处他们不是真正为了订餐用户和商户解决问题的。而对于“饿了么”来说,外卖这个业务是我们梦想的全部,梦想的起源。
“饿了么”现在已经覆盖了全国30个城市。分公司直接对我负责,遇到问题我要你不择手段地把问题解决掉,不要跟我说理由。我把我工作上的体会告诉你,我不关心你会不会遇到对方不能体谅之类的问题,别人不能体谅你也要处理好。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朝好的方向在走。政府部门里80后、90后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理解我们民营企业在想什么,政府功能逐步从审查向服务转变。创业的时候很多工商执照、银行文件都是我自己办的,很多人说遇到很多坎什么的,我都没有遇到。要有效、平等、自信地跟政府部门沟通,出问题有可能是你本身的沟通能力不够好,没有给人家带来亲切感,没有很自信,总感觉他在审你,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就说人家在卡你。要换位思考,尊重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系统性问题,我们创业者解决不了整个社会的系统性问题,只能从单点去解决一些现有的问题。
不过作为平台类公司,我们还可以帮助形成一种生态环境,让生态中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走,这样整个机制也会更可持续更良性。这是整个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共性。
我现在的焦虑是如何在公司中把文化传递下去,我想的东西有可能下面的人不是这么想的。现在“饿了么”在全国大概有600多个员工,年底有可能突破1000人。冷冰冰的制度、冷冰冰的数字有时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有领袖站出来,需要更多的价值观做引导和补充。如果能把我们最初创业的几个人的理想主义情感、热情传递给公司每个人,这样“饿了么”团队的战斗力会更上一个层次。
我不贴代际标签。80后要结合70后的东西,80后也要结合90后的东西,90后也要结合80后的东西,好的品质要保留下来。我现在没资格去评判一代人怎么样。大多数人年纪大了以后做事可能会稳重一点。80后是很颠覆啊,但80后到了三十五六岁颠覆度就不行了,那就得靠90后颠覆,这是年龄段的问题。
创业还是要趁早,最好从大学本科阶段就开始。我是23岁开始做的,还是迟了。年轻时候敢做一些颠覆性的东西,年纪大创业的话,会有很多东西桎梏你,比如家庭,这些因素会让你变得更保守。现在很多同龄人都比我更保守,但我还是想不断克服压力。
我有极客的品质,比较专注极致,但我不是极客,就是一个创业者。创始人要有担当,哪里不行你就要往哪里冲,公司缺什么你就补什么,补不了找人补,没有什么适不适合,就是要解决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