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人民币与国外的一些货币互换协议逐渐多了起来,于是一些舆论也开始为之欢呼。无可否认,舆论所欢呼的“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大大增强交易的便利性”这句“老生常谈”是很有道理的,但具体应该如何理解却是另外一个问题。
对此,我们不妨拓展一下思路: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中国,用美元计价进行国际贸易,肯定离不开英语。众所周知,俞敏洪是凭借“新东方英语培训”成为富豪的,人们随便在街上晃一晃就有可能收到“华尔街英语”、“新东方”等英语培训机构的小广告,一般而言,学费还至少是万元起,甚至比一些高等教育机构的学费还要贵很多。
也就是说,对中国人而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贸易从业人员,不但要经过基础教育、专业技能甚至是高等教育培训,还有可能要额外花上数万元接受英语培训,过了语言关才行——这是要额外付出时间、金钱的代价才能得到的——而这些时间和金钱,可以说就是最直观、可见的交易成本。
但是,如果说随着与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国家越多,数额越大,中国人就可以逐渐摆脱这一过去只能被动接受的交易成本了,恐怕还为时尚早。
这是因为目前我们所进行的货币互换,还主要用于贸易结算和计价,而对于投资、储备、旅游、留学等方面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同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债券和期货贸易市场,我们现阶段还对其有很大依赖。这些方面,我们不但都还需要使用美元,而且还要讲英语才行。
因此在现阶段,我们不但不能因为签署了越来越多的货币互换协议,就此高估人民币在世界货币中的地位,而且,我们也不能在短期内就抛弃昂贵的英语培训——尽管这也许并不能令人感到欣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