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璠
“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央给了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政策后,还不到三年,又要开展新的自贸区试点,这样会不会形成各地申立自贸区一窝蜂的局面?”“可以仔细了解一下政策,上海自贸区有自己的定位和功能。”
“这个时候上海应该先把自贸区做好再去考虑其他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压力也很大,我们发现这半年来市场对制度创新的需求非常大,我们也在加紧,希望尽早把制度推出来,因为推出来后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评估。”
这是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的一场分论坛结束后,一位企业家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朱民的对话。此时,距离这场分论坛结束的时间已过去了10分钟,尽管时间已经到了中午十二点四十五分左右,但饿着肚子的企业家仍然迫切地与朱民交流着,这样的“学习”机会让他感到充实而满足,他还表达了要去上海和朱民及朱民的同事做进一步交流的愿望。
这样的“镜头”,我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不止一次看到。4天时间、60场讨论活动、每天从早7点到晚10点,密集的“头脑风暴”让经常参加各种论坛、会议的记者们都感到“凌乱”,常常在“一哄而上”式的采访中摸不清头脑。
此时此刻,貌似淡定地站在外围的,往往就是企业家了,他们常常会等到找采访对象的、求合影的、换名片的、寻签名的人都纷纷散去之后,才看准时机,向官员、专家、学者们去讨教。
除了在会场上寻找一切机会学习、讨教、交流外,会前的准备工作也必不可少,远大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跃把一款“生命手机”带到了会场,在参加了“不应忽略的气候变化”的分论坛讨论后,他“应景地”当场检测起了空气质量。爱国者董事长兼CEO冯军则在书包里装了一厚摞“爱国者诚信商圈”宣传资料,每一位听过他的“诚信理念”的人都能得到一份资料,以便“加深印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