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派南散曲创作风貌

2015-01-29 20:18:53阮志芳
考试周刊 2014年18期

阮志芳

摘 要: 晚明时期南曲隆盛,作家辈出,吴江派以独具特色的散曲创作和具有开创性的散曲理论,在晚明曲学领域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吴江派为切入口,选取几位代表作家作品详论,重点剖析其南散曲创作风格、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以期透过吴江派散曲作品重新勾勒散曲发展轨迹,准确认识并定位南散曲的价值。

关键词: 吴江派 南散曲 创作风貌

吴江派是崛起于晚明的一个标志性流派,在戏曲史上影响深广。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这样一个特点鲜明又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学流派并未给予全面深入的研究,他们往往将研究视点集中在吴江派显见的戏曲理论和文人传奇上,而对于同样重要的散曲却疏于问津,系统探讨多年仍付阙如。即使涉及散曲也往往是浮光掠影,流于表面,不得窥其“全豹”。事实上,吴江派散曲旁辟新境,蔚为大观,走出了一条脱离戏曲的独立之路。

任中敏《散曲概论》云:“起嘉隆间以迄明末,将近百年,主持词余坛坫者,文章必推梁氏为极轨,韵律必推沈氏为极轨,此为昆腔以后之两大派。一时词林,虽济济多士,要不出两派之彀中也。”①换句话说,梁沈两派分霸当时散曲曲坛,二人代表晚明散曲的主流。梁辰鱼因率先以昆腔作曲而开启了曲文学的崭新时代,但梁氏领导的昆曲派所作散曲都烙上了晚明社会奢华放浪的时代印记,香闺脂粉气浓厚,辞藻雕琢满眼,自此香奁一体笼罩曲坛,散曲当行本色之风丧失殆尽。在此情形下,吴江派为拯救散曲于末路,强调音律,倡导本色,一洗梁氏脂粉味。

综观吴江派散曲,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吴江派是针对戏曲而言的,在散曲方面并不能成为一派。李昌集在《中国古代散曲史》中言:“沈璟的声律之学影响颇巨,然其‘豪锋殊拙的‘本色作风,却并没有构成一派,吴越诸曲家,恪守音律上一遵沈门之训,而在‘文学上,则并未死守师门。”②可知吴江派曲家之散曲总体上与沈大相一致,具体却各有特色。下面结合各曲家的地位、散曲数量、优劣等因素选取几位代表作家作品详论,展现吴江派散曲的总貌,其余则不赘述。

沈璟散曲今之所见,十之八九为恋情相思题材,可见自梁氏开启晚明“南词”一脉萎靡香艳之风后,晚明曲坛散曲诸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沈璟难以超越其范围。故沈璟散曲与梁辰鱼等人描写闺怨的散曲一样,没有多少真情实感,只是在语言表面形式上稍有不同。虽然沈璟一心想要革除梁氏“雕缋堆砌”之病,己作也以本色为出发点,但其实沈曲与本色是“貌合神离”。试举一例:

[八声甘州]因缘薄冷,叹鸳鸯被卷,枉怨银筝。秦楼月影,蝴蝶梦中孤令。曾六汗衫余馥在,漫哭香囊雨泪盈。柳眉,蹙双峰为才子留情。

[前腔]春宵多月亭,记曲江池上,丽日初晴。蓝桥仙路,裴航巧遇云英。万华堂畔言盟誓,玉镜台前作证成。他负心,几曾教鱼雁传情。

整支曲终究未能跳出传统情词的模式,内容空泛,辞藻妍丽,运用了“枉怨”、“蝴蝶梦”、“香囊”、“雨泪”、“誓盟”等词语。虽声律和谐,读来却平淡无味,未觉有情,人物形象、情感铺陈均破裂不完整,有生拼硬凑之嫌。这意味着沈璟的本色仅仅局限于运用口语化的词语将语言形式变得较梁氏更清丽流畅,本质上仍缺乏散曲的内韵生动之感。这一方面显示了沈璟才情略显不足,另一方面是其过于重视音律对于散曲创作的束缚导致的。“故他之所作,往往是‘为声而发者多,为文而发者少。这样的结果,文字受韵律的拘牵,而生气索然。”③这一现象的本质是,沈璟大多是以一种游戏自娱的心态看待散曲的,这一体裁在晚明文人眼中有着约定俗成的专用领域,而抒发文人意气胸襟的内容绝不会在散曲中有所体现,故而喜好翻改旧曲或以集曲作词明显是晚明精通音律的南曲家逞才弄巧的一种游戏方式,上例即为他翻改孙季昌《集杂剧名咏情》而成。如此作为虽然在当时丰富了歌唱曲调,增加了音乐上的多重美感,但在脱离音乐元素回归纯粹文本的今天看来,沈璟翻作语言朴质,语意疏朗,却生气全无,可谓形有而神无。诚如任中敏所言:“沈氏与所翻诸曲,虽自命曰‘青冰,实则去‘蓝水犹甚远,直是点金成铁,或文字则死之,新意境则腐之耳。”④

相较于套曲而言,沈璟小令显得稍活,风格浅俗却更有曲味,但也有着同样程式化的弊病。总体而言,沈璟散曲陈言老套,成就不高。

王骥德以散曲盛名于当时,其散曲与许多吴中南曲作家一样,题材不出香奁范围,但贵在笔触细腻,情真意切,故其散曲成就又凌驾于梁沈二人之上。

王骥德深谙散曲之病,其《曲律》对于散曲也有深刻见识。但“顾言之了了者,行之未必佳,乃天下事常有之弊。……南曲散套,骥德深病前人庸腐,以其不足与元人北曲抗衡为憾。但《方诸馆乐府》中所见,亦正复尔尔,无所振拔也。”⑤观其套数,多为狎妓之作,与梁沈所不同的是他往往用华丽的词语淡化庸俗的成分,雅化艳俗情事,且有真情实感,故偶尔:“王伯良所作套曲,动摹艳情,其中确有蕴藉之作,非明人俗烂淫词可拟者。”⑥但毕竟是少数。与此同时,王骥德也好集曲弄巧,比梁沈二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类曲作陷入恶趣境地。较之套数,王骥德的小令佳作颇多,确为曲味浓郁,秀丽可喜。如《玉抱肚》:

萧萧郎马,怎教人不提他念他。俏庞儿怕吹破春风,瘦身躯愁触损桃花。不知今夜宿谁家,灯火章台处处纱。

曲子写得情韵自然,风神洒落,有沈璟曲中找不到的气韵。结尾一联还巧用倒装,更是以前曲家从未尝试的技巧,构思巧妙,新意迭出。又如《锁南枝》:

才郎至,喜倒颠,匆匆出迎羞不前,含笑拜嫣然。秋波谩偷转,你把归期误,办取掴打先。谁道见郎时,都作一团软。

作者借鉴当时流行的时尚小曲,用简短精确的语言把女子从欢喜——害羞——偷瞧——佯打——瘫软等一系列心理动态通过举止一一呈现,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生动俏皮,情趣盎然。

综观王骥德曲,有浓妆艳抹近乎梁氏,亦有洗尽铅华近乎沈氏者,论其巧思情深,婉丽俊俏,是梁沈所不及也。

沈自晋比前举二人晚出,其散曲因作者处于改朝换代的历史风暴中,以明亡为界有着风格上的急剧转变。虽然他在明代生活久于清朝,但其大部分散曲作于入清以后。

明亡前,沈自晋尚未身逢丧乱,散曲一味脂粉裙钗,如《闺思》、《咏钩臂》、《咏美人红裩(和沈伯英)》等,虽然其散曲还残留有晚明香奁之风的痕迹,但已经透露出一股清韵,间接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品位。

《金梧桐》相思人本自双,人未必双思想。两下里难凭,这相字儿混无当。谅他情有尽头,只俺意终难放。这独自个牵思,说单字才非谎。这单相思分明另是个相思样。

遣词清俊,兼容活泼情态,韵律严谨,意脉流畅,写尽爱恨交织的怨艾,晚明散曲恐怕无人臻此境界。

明亡后,身逢明清易代的非常时期,沈自晋不可避免地在散曲中映射了那一时代的特殊气息,因而其曲便脱离了晚明曲坛的主要潮流,具有新的特点:隐含时世之忧。他后期散曲与现实紧密结合,感世而发,以散曲表现时代脉搏,又因亲身经历国破家亡、乱世逃难的巨大悲痛,其散曲具有一种憾山动地的情感力度,满载亡国之恨、深沉悲凉的情结是其散曲的主调。如他最典型记录时事之作[商调·字字啼春色]《甲申三月作》:

[字字锦]《唐风》警太康,宵旰劳宸想。箕畴诵取刚,呵谴谁非当。叩穹苍,为甚地裂天崩,天崩也一似朽枯飒亡?惊惶![莺啼序]唬得人刲胆催肠。痛髯龙留书殉国,悲辇凤断魂辞幌![绛都春]感时街恨,鹃啼絮舞,普天同怆!

作者将叙事与抒情结合,抒发了一种撕心裂肺的悲痛。曲作酣畅淋漓的体式将其刲胆催肠的情感渲染得更加沉郁悲怆。但任何事物都有利必有弊,换个维度思考,作者一如既往的宏深庄严,大量运用典故,使得其散曲作品失去元曲原有的自然活泼的趣味,常常语体模糊,更接近词的风格。

沈自晋的散曲结合时代,在精神内涵和文学风格上体现出与明末甚至是清初完全不同的风貌,可以说,散曲文学在明末清初散曲家的引导下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彻底打破了晚明香奁的藩篱,自成一个时代。

除了以上几位代表人物外,吴江派曲家的散曲佳作如珍珠般颗颗光华四射。冯梦龙模仿时尚小曲所固有的质朴萧爽、活泼诙谐的风格创作散曲,虽然其词不离情事,但他的散曲尖新爽脆,恣意纵横,于质朴无华中显露真情真性,与梁沈诸家大异其趣,独具一格。其他还有史槃,清俊爽利,一针见血;卜大荒行文走笔,不落俗套;袁于令典雅工丽,等等,具有个性特征的吴江派散曲,在戏曲繁盛的晚明树起了一面自我标识的旗帜。

由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南曲成了曲坛主流。王骥德云:“南北二调,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划地而知也。北人工篇章,南人工句字。工篇章者,故以气骨胜;工句字,故以色泽胜。”⑦吴江派曲家所作均为南曲,这不仅是因为天若限之的地域,虽然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会形成此区域人不同的气质和不同的文学艺术风格,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在花间闺阁中取材,语言上又都无一例外的雅化,像元曲中惟妙惟肖的世俗情态的描写不复可见,风格大多柔婉,清俊婉丽是他们共有的特色。前面所列举的作品,内容不出闺情、咏物范围之外,曲家为求工丽华美,一味工于字句,虽体式为曲,文学风味已俨然词焉,王骥德认为“曲以婉丽为上”⑧,与花间词的审美要求如出一辙。除此之外,吴江派重视音律众所周知,他们强调南曲律工韵协得到了曲家们理论上的普遍认同。

南散曲自明初引起文人的兴趣以来,其间经历专写南曲的吴中风情派,加上梁辰鱼以昆曲发扬南曲清雅婉转的风格,时至晚明南曲已完全侵占曲坛。吴江派散曲不仅体现了晚明南曲独霸曲坛的局面,还代表了晚明南曲当时曲唱的最高水准。

注释:

①任讷.散曲丛刊.中华书局,1930:42.

②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研究(第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86.

③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商务印书馆,1934:415.

④任讷.散曲概论·派别.中华书局,1930:45.

⑤任讷.方诸馆小令.曲谐.中华书局,1930:7.

⑥任讷.方诸馆套曲.曲谐.中华书局,1930:16.

⑦王骥德.曲律(杂论第三十九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146页.

⑧同上,第160页.

参考文献:

[1]任讷.散曲丛刊十五种.上海:中华书局,1930.

[2][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明]沈璟著.徐朔方辑校.沈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

[4]梁乙真.元明散曲小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明]沈自晋著.张树英点校.沈自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

[6]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