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015-01-29 16:51任莉舒慰
2014年36期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策略分析制造业

任莉 舒慰

作者简介:任莉(1978—),女,汉族,甘肃平凉市人,经济学硕士,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制造业面临更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改革迫在眉睫,转型和升级是当前中国制造业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对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竞争对手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后危机时代;策略分析

自中国加入 WTO 以来,得益于全球化产业链转移以及人口红利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中国很快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但随之而来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低,以过度消耗“人口红利”等生产要素换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社会分配方式不合理,政府腐败泛滥,社会矛盾突出,群体事件此起彼伏,影响甚至破坏制造业发展需要的环境,中国制造业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及竞争对手分析

(一)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

1.外部一般环境分析

据著名经济学家 John Ross 分析,在过去的 50 年里,美国的年均增长率仅为 0.6%,欧盟和日本的年均增长率则为 -0.2%,过去 5 年里日本和欧盟GDP分别下降 1.5%和 2.5%。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一直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其发展严重依赖出口,如今全球经济低迷,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中国制造业出口受阻,中国经济发展下行趋势必然。

2.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自 2007 年以来,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世界经济普遍走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愈演愈烈,从而导致依赖出口的高外向度的中国制造业外部需求不振。另一方面,中国过去几十年来取得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眼红,一些发达经济体纷纷在不同层面对中国经济乃至中国制造业进行打压。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制造业的出口贸易环境面临诸多挑战,并呈日益恶化趋势。

(二)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竞争对手分析

1.欧美制造业回归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美国在 2010 年 8 月 11 日推出了《美国制造业振兴法案》,该法案旨在提振实体制造业,在此大背景下,美国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纷纷回归。同期,欧洲一些国家也已经提出了这些制造业的回归计划,这对中国的制造业来说都形成了正面的竞争。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资源能源成本等这些要素成本的上升,再加上人民币汇率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双重效应,中国制造业对外出口的传统竞争优势大为下降.

2.制造业转移东南亚市场的趋势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前面讲的是发达经济体同中国在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同时,中国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些传统产业方面也已经跟中国制造业形成了正面竞争。伴随着中国的劳动力、资本和汇率成本上涨,这“三大红利”正在逐年消失,导致一些跨国公司纷纷或者正在计划将制造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去,中国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和中端制造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三、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描述

截至到2014年8月,房地产投资与基建投资的下滑拉动了经济整体向下,高存货在实体经济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拖累工业增加值增长,高库存、高基数、弱地产的局势未变,9月份经济大幅改善的空间有限,但基于刺激政策将发力、基数效应将减少的几大判断,经济不会陷入衰退式宽松,3季度经济大概率见底。

(二)中国制造业存在问题分析

1.制造业传统禀赋逐渐递减,亟待解决结构性问题

从中国制造业的特点看,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长期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伴随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成本不断上升,优势逐渐递减。很多企业试图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但延伸的步伐赶不上成本快速增长的速度,很多功能不全的制造企业不得不面临着诸多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包括: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吸纳再就业能力下降、低效运作等等。

2.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出现了新问题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对整个经济增长乃至整个制造业发展的拉动力遇到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出口下行。很多学者都在批判目前的增长过渡依赖投资拉动,而其根本原因在于投资的效率及投资模式的错误。消费低迷,内需乏力。

3.制造业增长缺乏内生性的长期动力

中国经济乃至中国制造业过去几十年来的增速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的以资源错配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致使 GDP 增长率呈不断下滑趋势。我们说中国经济需要一场危机,2013 年 6 月份,银行“钱荒”是表象,折射出实体经济不断失血的恐慌,亟待中国政府应推出相应的一揽子改革措施.

四、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若干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多年持续放缓,发达经济体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仍然实行市场管制,对中国扩大进口形成制约;在内部环境上,伴随着能源、资源环境约束的日趋尖锐,综合成本上升,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中国制造企业经营压力日趋严峻。内外交困,中国制造业必须走上转型和升级这条道路上来。时不待我,轉型和升级迫在眉睫。

(一)构建中国制造业“高低搭配,有效分工”新格局

近年来影响中国制造业区域布局的要素成本效应已经超过了集聚效应,相应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开始了地区间转移进程,2012 年以后中西部地区的比重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中国制造业应在挖掘中西部经济增长潜力并提升增长质量的同时,充分利用东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技术与金融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提高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整体竞争力。

(二)打造人力资源核心竞争力,积极面对产业转移挑战

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制造业大国,利用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抑制或伤害中国制造业,并不能把相同的岗位回流到这些国家,中国制造业长期不会转移回到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因此,所谓保持制造业竞争力的命题,实际上等同于能否在更高的价值链上获得竞争力,这种新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劳动力数量或工资成本,更取决于劳动力质量或人力资本。

(三)抓牢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和升级的引领作用

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将始终发挥主导作用,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数字制造技术和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新技术革命将会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我们一定要把握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方向,通过建立多项技术协同创新的新机制,提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质量,并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规划出新的技术路径与运营模式。

(四)合理配置投资、出口和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力作用

中国投资的方向不能仅局限于国有企业,也应该公平的体现在民营企业;再者,投资的方向更应该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养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方向转移,这些投资将产生很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出口方面,目前全球经济形势疲软使得中国的出口整体表现低迷,同时内需不足以支持中国经济乃至制造业的发展,因而必须制定有效的对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

中国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只有消费潜力真正释放出来,当前过剩的产能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化解。释消费,需要稳收入,扩就业,加快推进国有垄断行业的改革,在打破垄断中扩大社会资本的准入范围,这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猜你喜欢
后危机时代策略分析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浅析
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出路
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
全球“后危机时代”的中投式应变
后危机时代下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的战略应对
后危机时代我国贸易摩擦问题浅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