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运动的概念:词源分析与历史透视

2015-01-29 10:40蔡传喜汤立许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概念运动体育

蔡传喜,汤立许

从“概念”的定义上看,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1]而关于什么是“体育”,什么是“运动”,“体育”与“运动”在概念上究竟有什么差别,历来是体育理论界争论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虽已进行过无数次的探讨与争论,但至今依然没有定论。姜健等认为,体育与运动的概念本质上是人们关于体育与运动实践的认识,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变化;[2]胡晓风认为,“运动”和“体育”大体说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曹湘君认为,“术语的定性,包含主观性和客观性两个因素。”[3]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常常把“体育”和“运动”两个概念相混淆。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体育”与“运动”概念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阐释“体育”与“运动”在概念上的差别,并从词源学角度阐释二者共性和个性特征,以其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体育”和“运动”的差别。

1 “体育”与“运动”的词源分析

1.1 “体育”之由来

据史料记载,“体育”一词最初于1760年出现在卢梭的《爱弥尔》一书中[4]。用“体育”这个词论述了对爱弥尔的身体教育的过程。据张天白先生考证,中文的“体育”一词最早是在1981年由日本引入我国并见于文字[5]。但是,“体育”(Physicaleducation)这个术语化的词语却是近代才出现的[6]。据此不难看出,古代所说“体育”的概念并不像现代“体育”概念这样完整、一目了然,无论是中西方哪个地域的体育都概莫能外。例如,有关体育的基本术语:体操(Gymnastics)、训练(Training)以及竞技(Athletics)等。[7]倘若不是间接查阅古希腊文明史学的翻译作品,我们很难找到同今天“体育”概念相对应的词藻。先哲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将“体操”称之为“身体训练的理论和方法体系”[7]。他指出,古希腊初级学校的基础课目常常包含四门学科,即写、读、音乐和体操。进而指出“体操通常用以培养勇毅的品德”[7]。从以上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希腊时期说的“体操”与后来的体育(Physical Education)在概念上基本同源,二者本质内容以及内涵基本上是不谋而合。总而言之,以上二者基本都涵盖身、心两个方面教育的含义。中国古代有着绚丽多姿、丰富多采的体育活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国态民情与欧洲各国大有不同,古代的中国并无一个与古希腊“体操”或是今天的“体育”完全吻合的概念。[8]

1.2 “运动”之缘起

运动一词源于英国。倘若没有特殊的指代,即称之为竞技运动。据有关考证,竞技运动[9](Sport)是由拉丁语Clisport演变而来。运动史[10]是20世纪60年代末从体育教学、锻炼和竞技领域中分化出的一门学科。人们对运动的历史一直颇有兴趣。有关运动史的早期著作实质上隶属于常见的描述性研究。早期学者斯特鲁娜(Struna)曾把运动史描述为“一个颇具多个因素,并且时常互相交错在一起的学术调查领域范围。它包括人体、玩、休闲、运动、健康、身体娱乐、锻炼和竞技”[10]。当运动史发展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后,运动史学家们也扩大其研究的领域,如体育、竞技运动、锻炼等。运动学是将人体运动进行科学研究的一门学科。运动学这一词最早来古自希腊语Kinesi(意思是“运动”),基本涵盖了1970年以来体育类所有的学科体系[10]。科克利[10]把运动定义为:运动是规则化的、竞争性的活动,伴随着严酷的体能要求或与之相关的复杂身体技巧的运用,参与者的动机是个人兴趣或外部奖励。显然这种阐述方式如大众所知晓的,把运动看作身体活动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样的活动能称之为是运动?跑步、游泳、篮球、赛车、电子竞技和棋艺等项目?因为这些术语的划分还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并且活动发生的背景和条件也有所不同,所以人们在对“运动”的定义上举步维艰。

2 体育与运动的内涵演绎

2.1 体育内涵的演绎

通过对我国体育概念外延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笔者编制了我国体育概念逐步演变的统计表(见表1)。1762年卢梭的《爱弥尔》,首次使用“体育”一词,体育概念的胚胎期自此开始。1838年阿摩罗什的《体育论、体操与道德》真正将“体操”与 “体育”分开,明确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1897年陈懋治等的 《孟学读本》谈到体育和卫生,把体育的内涵附加在卫生事业上。这时候体育概念内涵的演变在于将体育定义为一种教育手段,并将体育上升到了精神和生活的高度。1917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指出了体育发展的新领域,将养生与运动相结合,这时候体育内涵的演变在于将体育的概念推向精神生活的层面。日文中的“体育”一词,并不是日本固有,它是来自于对西欧语名词的翻译[11]。我国旅日学者崔颖波对日本体育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指出,日本“体育”是“以身体健康为目的的教育和以运动和卫生为手段的方式”[12]。“体操”一词在“五四”运动以前,它实际上是体育的代名词[13]。胡晓峰于1980年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上发表“关于体育科学体系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将体育[14]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认为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这时候体育内涵的演变在于肯定了“人”的价值,将体育内涵从学校教育扩展到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一部分。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概论》一书阐述了体育是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是人健康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确立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2001年董杰在发表《对近25年来中外体育概念研究的比较》一文中讲述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人成为体育概念研究的主体。2007年熊文和张尚晏共同发表《关于体育概念界定的哲学反思》,文章从哲学的视角对体育概念的界定进行探讨。2012年韩丹发表《论体育概念之研究》一文,把PE同Sport从学术研究上区分开来。综上所述,体育的含义是逐步建立并完善的,是自然选择和自身进化的结合,合理科学的学科概念的完善机制能为体育创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表1 我国体育概念逐步演变的过程

2.2 运动内涵的演绎

“运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笔者探讨的与“体育”有关的“运动”,在广义上主要指身体运动,即指导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而狭义的“运动”则指“体育运动”,是一种涉及体力和技巧的由一套规则或习惯所约束的活动,通常具有竞争性。

有关运动的概念,世界各国看法不同,并且随着时代变化而逐渐发展。据资料记载,19世纪以前,我国没有体育这一专有名词,只有像吐纳术、导引术、武术等类称谓。19世纪中叶,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始有了体操的称谓。20世纪初,又称体育运动[15]。学者韩国儒于1982撰写的《体育和运动概论》中,强调运动的概念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强有力的手段(即:有意识的肢体活动和一种特殊的动作表现形式)[16]。根据《新华字典》的解释,哲学范畴的“运动”是“指事物由内在矛盾引起的发展、变化过程。段国富、曲丽萍等在编著的《体育与健康》中,强调体育运动是指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活动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社会活动。2005年孟刚编著《和谐运动与健康》中,指出运动即是身体的运动。一般来讲,人的运动包括两部分:一是外在的肢体运动;二是内在的运动[26]。2009年侯斌、魏彪主编《大学体育》中,认为体育运动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制约,也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27]。综上所述,运动的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社会到学校、再由学校到社会,运动无不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身体转化过程。

表2 我国运动概念逐步演变的过程

3 体育与运动之共性与个性

3.1 共性:身体之美的展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普及,其定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体育”是涵盖学校背景下的体育活动,而运动则包含了有组织的竞技比赛。我们平常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中所指的“运动”并不是指“体育运动”中的“运动”,而是指粒子和物质的运动,当然也涵盖了肢体的运动[17]。运动不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本能,而且是人类自身的行为资源,给体育提供了永不止息的活力。“体育”不可替代“运动”;“运动”也不能替代“体育”。“体育”和“运动”都是肢体语言,都是身体之美的外在展示,都隶属于祖先创造和传承至今的文化遗产。

3.2 个性:身体状态的超越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体育”和“运动”两个概念相混淆,往往把“运动”理解为“体育运动”中的“运动”(即:英文译本“Sports”),然而“奥林匹克运动”中的“运动”的英文译本则是“Movement”[17]。通常来讲,“体育”和“运动”这两个词在早期的的历史发展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从社会的视域下来看,社会追求美好、活跃的事物,体育追求的是健康、长寿、强壮、生活(实用性)、社会和谐和交融等;体育的价值倾向于服务性,它的功效体现在人体、人格和社会的健全以及社会的进步发展方面。[18]而运动追求的则是观赏性、刺激性、玩命性、奇特性和极端性等,运动的价值倾向于自在性和随意性,它的功效体现在通过运动成就自身。运动是体育的超越,为体育的发展不断作出卓越的贡献。运动是体育必不可缺少的资源,倘若没有运动体育也将不复存在。通过对体育和运动两个词进行历史性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当处于教育领域我们称之为体育;当处于社会领域(即完全脱离了教育领域)则称之为是运动。这二者既不是矛盾冲突,也不能相互包容,可以说是并列共存的两种社会活动形态[9]。从历史的视域下来看,不否认肢体的活动是构成“体育”与“运动”的共同因素。二者同属于不同社会时代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不同形态的两种肢体活动。不论它是外在的肢体活动还是内在组织、器官和神经等活动。综上所述,同在肢体语言视域下“运动”是“体育”的超越,但“体育”和“运动”存在本质上的差异。

4 小结

通过对前人观点的梳理可以得出:第一,“体育”和“运动”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二者同属于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表现出来的不同形态的两种肢体活动;第二,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体育”和“运动”的概念。二者虽不能完美的合二为一,但可以在岁月的长河里相互隐现成长;第三,“体育”和“运动”的概念有其共性和个性的特点。在顺应其共性的同时,充分发挥两者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个性自由发展。

[1] 赵颖.逻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姜健,孟凡强.体育概念的辩证逻辑属性[J].体育文化导刊,2007(1):55~58.

[3] 茅鹏.试议体育与运动[J].体育与科学,1998(5):38~42.

[4] 刘喜山.我国体育概念演变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8):58~60.

[5] 张天白.“体育”一词引入考[J].体育文史,1988(6):14~17.

[6] 李刚,柴春胜,冯锦华.解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

[7] 熊晓正著.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

[8] 周西宽等著.体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9] 蔡宏秋,董传升.体育与运动的泛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6):14~17.

[10] (美)德博拉5A韦斯特,查尔斯5A.布赫.体育基础:教学、锻炼和竞技(第十五版)[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1] 水野忠文.体育史概說[M].日本:杏林書院,1961.

[12] 蒋新国.体育教学原则新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13] 叶加宝,苏连勇.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4] 胡晓风.关于体育科学体系的若干问题——在成都体院一次学术报告会上的发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0(1):1~6.

[15] 李洪滋著.运动与健康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16] 韩国儒著.体育和运动概论[M].辽宁:大连工学院教学研究室编印,1982.

[17] 熊斗寅著.圣火在燃烧[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18] 刘少英.民族传统体育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19] 林萍仙.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3):50~51.

猜你喜欢
概念运动体育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