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胜,罗正英,段 姝
(1.苏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2.苏州科技学院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无论是从现实情况还是从理论角度,银行信贷都是中小企业一种适宜的融资形式[1]。围绕着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问题,相关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企业组织特征的微观层面和外部制度环境的宏观层面出发的两条路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微观层面研究主要在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框架下,用均衡分析的方法集中探讨企业组织特征的微观因素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宏观层面研究集中关注国家或地区的外部制度环境因素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影响。其中,金融深化理论发现西方主流信贷理论所赖以成立的市场条件在发展中国家不存在,发展中国家不当的利率管制、市场分割和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等制度缺陷导致了金融抑制,进而造成了严重的信贷配给现象[2]。大量的文献根据金融深化理论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进行了探讨,揭示了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行为的体制性根源。
上述两种对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的研究视角一直局限在单一的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即将中小企业作为单一的个体进行讨论,而没有对单个的中小企业与处于网络化组织群落中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机制上的差异给予足够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关于企业资源、行为及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把视角由企业内部延展到企业外部网络。企业嵌入在网络中的特性影响着企业的行为。对于网络组织内企业的融资行为分析,也由纯粹的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理性分析逐渐向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结构分析方法转变。如当前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就是将集群内特殊的信用环境作为融资优势的来源之一。但是,目前此类研究还是以定性为主,缺乏比较深入的探讨。因此,从网络嵌入的视角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机制进行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可以充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中观层面的研究,而且也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网络成员身份是一种社会背景证明,能起到信号传递的作用。就促进信息传递而言,网络成员可以主动或被动地通过网络路径获得信息。网络机制是银行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以及中小企业缓解其融资约束的可行选择。因此,本文从中观的视角,对中小企业的网络嵌入行为缓解信贷融资约束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对江浙沪地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状况进行的大规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具体揭示了网络嵌入通过信息共享路径来影响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路径与机制,同时将银企关系作为调节变量对这一机制进行了动态考察。
企业成长理论表明,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在获取资源方式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仅仅是如何去识别内部的特质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外部获取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如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能力强的技术人员、高素质的员工、发展资金、经营管理信息、产品销售渠道等等。这种获取外部资源以实现企业成长的模式就是网络化成长模式,也是中小企业的重要成长模式。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企业网络是提升中小企业存活率和成长性的重要组织发展模式。Saxenian(1991)认为,网络中包含着丰富的资源,包括物质、市场、人力、资本、政策、技术、信息等等,可以为网络内企业的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3]。Burt(1992)则强调,构建有效的网络关系有助于企业获得支持其快速成长的资源和资本[4]。不论是区域内的横向产业集群网络,还是跨区域的纵向供应链网络,中小企业通过嵌入这些网络,可以获取市场信息,积累经验知识,提升自身声誉,实现自身成长,进而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5],并降低企业信贷融资风险,增强信贷资金的可获性。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市场机会较少。如果能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盟网络,可以共享网络内多个企业的客户资源,从而扩大市场范围,增加发展机会。中小企业通过嵌入网络,能够接触到更多、更广、更新的市场需求信息、技术信息和政府政策信息等信息资源,获得现实的成长机会。信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意味着成长的机会,信息的获取能力也是机会的识别能力。
信息共享是网络内的一个重要活动。网络的构建是信息共享的技术基础。Shane(2002)指出,企业的社会网络关系对企业的机会识别和信息获取会产生一定的影响[6]。通过构建市场信息网络,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进入新市场、发现新客户,从而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基于网络的信息优势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资源。网络中的中小企业可以与其他企业共享大量的网络资源,特别是信息资源,这是一种在特殊的网络市场中产生的战略资源,通过网络成员的相互合作,在参与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这些信息识别和获得商业机会,构建和执行它们的战略,形成战略优势。网络联系双方通过广泛频繁的社会联系还能有效地解决信息交换问题,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7]。网络是中小企业重要的产品、市场或客户信息源。网络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改进产品或服务以适应市场需求,能够帮助企业进入新市场、更好地理解现有市场,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现金流,使企业的偿债能力增强。因此,信息共享是网络嵌入缓解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的重要路径。
网络嵌入性是研究企业网络的重要工具,是经济活动中持续不断的社会关系情景[8]。网络嵌入性表征了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地位及其与网络中其他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属性决定了企业在网络中所能聚集、整合和配置的资源数量,并进而影响了企业在网络中的行为与绩效。网络中心度高的企业拥有多重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源[4]。网络范围对新企业资源获取具有正向影响,网络范围越大,网络主体越多,嵌入在网络中的信息越丰富,这些信息越能够帮助新企业识别潜在资源所有者,并以优惠条件或合作协议获得所需资源。网络成员数量的增加能够促进企业的资源获取,新企业可以利用与其他主体如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研究机构、各类服务机构之间所形成的广泛社会关系,获取关键技术、人力资本和管理经验[9]。同样地,与企业相关联的网络节点越多,企业与网络中其他主体的联系越多,企业越有可能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10]。企业网络中不同组织往往拥有着不同类型、不同数量和不同内容的资源,整个网络中的资源十分丰富。差异大的网络比差异小的网络蕴含了更高质量的社会资本[11]。网络的异质性反映了自我能够通过跨越等级位置的关系所触及资源的纵向幅度;幅度越大,可接触的资源的类型、层级和数量差异就越大[12],意味着企业越有可能满足成长过程中的多样化的资源需求。网络嵌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探讨网络的方向和路径,即网络嵌入的维度问题。从国内外学者关于网络嵌入维度的研究可以发现,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是社会网络研究中最基本的维度。结构维度主要指网络联系关系的外显状况,包括网络中的位置、规模、密度、集聚性以及网络成员的角色等等;关系维度主要指网络彼此结合的特征,包括关系类型、强度、稳定性、互惠状况等等。本文将遵循网络嵌入理论的主流经典的分析框架,分别从关系嵌入维度和结构嵌入维度对中小企业的网络嵌入进行考察。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得出本文的研究假说:
H1:信息共享在网络嵌入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过程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H1a:信息共享在结构嵌入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过程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H1b:信息共享在关系嵌入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过程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
银企关系是中小企业融资研究文献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文献中关于银企关系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银企关系不是通过银行与企业签订长期合同而实现的,银企关系是隐性的、不可观测的一种非正式制度。Berger和Udell(1998)提出关系型贷款解决银企关系中的“软信息”问题的思路,认为银行可以通过与小企业发展非标准化的密切关系而达成融资交易的准市场行为,来降低小企业贷款成本,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13]。国内学者中,林毅夫、李永军(2001)、李志赟(2002)和张捷(2002)从不同的分析角度,一致提出用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来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思路[14-16],张杰(2000)、史晋川等(1997)则提出通过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体制内”金融来支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17-18]。
由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具有强烈的人格化倾向,通常无法从公开市场渠道获得,是难以量化、检验及传递的“软信息”,这就需要同银行保持密切的联系。通过与中小企业的长期多渠道人际接触,银行可以通过企业与所在网络的利益相关者(客户和雇员等)多维度接触的信息累积了解企业。这些“软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财务数据等硬信息,部分弥补中小企业因无力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所产生的信贷缺口。所以中小企业所嵌入的网络是银行获取企业信息的重要来源。
在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二元制”的特点,以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规模较大,资金实力雄厚,其组织结构擅长于生产“硬信息”和发放市场交易性贷款,银企关系影响有限;而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具有区域性和社区性特征,其组织结构有利于生产“软信息”和发放关系型贷款,在贷款时更注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网络(客户和雇员等)多维度传递的关于中小企业的“软信息”,银企关系的影响较大。基于以上的理论推演,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H2:银企关系因素在网络嵌入缓解信贷融资约束过程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H2a:与大银行的关系在结构嵌入缓解信贷融资约束过程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H2b:与大银行的关系在关系嵌入缓解信贷融资约束过程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H2c:与中小银行的关系在结构嵌入缓解信贷融资约束过程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H2d:与中小银行的关系在关系嵌入缓解信贷融资约束过程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
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所需数据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调查问卷的设计是保证调查有效和准确的重要环节。本文调查问卷的设计经过了文献研究与初稿形成、专家评议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调整调查问卷、量表预调查及调整等几个步骤,最后确定调查问卷。问卷调查范围主要是江浙沪地区的中小企业。江浙沪地区是我国产业集群最密集的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在这里集聚了大量的中小企业。“集群网络化成长”模式已成为该地区的一大特色,将这一地区的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使本文的研究结果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由于中小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运营了解比较全面,认识比较深刻,所以将这一群体作为此次问卷调查的发放对象。本文从2012年6 至9月,通过当地有关政府部门、熟人关系、银行实务部门以及部分高校MBA 学员等渠道共发放问卷418 份,同时部分问卷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获取。历时四个多月,共收回问卷228 份,剔除未填答题过多的问卷28 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00 份,有效问卷率为47.8%。本文所调研的样本企业具有如下特征:(1)从产权性质来看,被调查企业中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居多,共有107 家(约占样本总量的53.5%),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以及集体企业分别占17.0%、25.0%、4.5%,这也符合江浙沪地区企业的实际情况,即江浙沪地区是中国民营企业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2)在企业规模①划分标准是根据2011年6月18日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 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方面,被调查企业员工人数以100-1000 人之间的中小企业居多,共180 家(占90%)。(3)在行业分布方面,本调查企业所属行业主要分布在制造类行业,共143 家(占71.5%),这也符合江浙沪地区及我国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特征。整体而言,本文调查的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本文的变量主要包括网络嵌入(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信息共享、中小企业信贷约束缓解以及制度环境等四类变量,其中结构嵌入将从网络中心度、网络范围、网络开放度三个子维度进行考察,关系嵌入维度从关系质量、关系强度、关系持久度三个子维度进行考察。各变量的测度主要是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详见表1)。
本文的调查问卷采用Likert 七点量表评价研究对象对各个题目的反应,调查问卷中界定了数字1-7,以此表示非常不同意向非常同意过渡;其中的数字3 表示中性标准,既非不同意亦非同意。在控制变量方面,我们将企业规模、企业年龄及企业性质为控制变量。其中,企业年龄通过了解企业成立时间测定;企业规模通过了解企业的员工数量测定,企业性质具体划分为“国有及国有控股”、“私营及私营控股”、“外商及港澳台”、“股份合作制”四类。
表1 验证性因子分析:信度与测量项目的因子载荷(N=200)
为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首先对量表进行了信效度检验,结果报告于表1 和表2。在信度检验方面,如表1 所示,本文所使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 均超过0.7,达到农纳利(Nunnally,1978)建议的标准,说明量表的可靠性及良好的信度。而在效度检验方面,本文分别对结构嵌入、关系嵌入、信息共享以及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组成的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测量项目的载荷见表1,拟合度指数见表2。
如表1 所示,模型中所有因子载荷值均高于0.4 的一般建模标准。除了第15 项、第16 项和第19 项,其他题项的因子载荷数值甚至都高于0.55的良好水平,这表明同一因子下的测量项目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同一构念。进一步地,理论上RMSEA 小于0.08 而TLI 和CFI 大于0.9 且越接近于1 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越好。表2 显示,各因子模型的各项拟合度指标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具有良好的拟合效度。总之,本文的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这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拟合指标(N=200)
从表3 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两大类变量的得分均值在13.920-18.390 之间,这类变量的测量量表都包含4 个题项,每项最高7分,即满分为28分,这样其得分率在49.7%-65.7%之间。同理,信息共享变量和信贷融资变量得分率分别为65.2%和54.8%,这表明,多数被调查者认为结构嵌入、关系嵌入、信息共享和信贷融资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描述性统计结果与本文的预期基本相符。在相关分析方面,表3 显示,结构嵌入子维度变量和关系嵌入子维度变量均与信息共享显著正相关。除了网络中心度、网络开放度和关系质量以外,其他结构嵌入变量和关系嵌入变量均与信贷融资显著正相关。可以说,上述相关分析结果初步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表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系数分析(N=200)
本文依据Baron 和Kenny(1986)建议的程序来检查信息共享的中介作用,即首先检验网络嵌入对信贷融资是否有显著影响,其次检验网络嵌入对信息共享是否有显著影响。如果前两项均通过显著检验,最后检验网络嵌入、信息共享同时进入回归时对信贷约束缓解是否具有显著影响;如果网络嵌入对信贷约束缓解的作用减弱甚至不再显著,可以说信息共享的中介作用成立。具体检验过程报告于表4、表5、表6、表7、表8、表9。
1.网络嵌入与信贷约束缓解的关系
表4 展示了网络嵌入对信贷约束缓解的影响,结构嵌入(γ=0.163,p <0.05)对信贷约束缓解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关系嵌入(γ = 0.329,p <0.001)对信贷约束缓解的正向影响也是显著的。
表5 展示了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了网络嵌入和信贷约束缓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效度[Chi-square(51)=96.820,p <0.001;Chi-square/df = 1.886;RMSEA = 0.069;NFI =0.855 ;IFI=0.926;CFI=0.922]。
2.网络嵌入、信息共享和信贷约束缓解的结构模型
表6 展示了网络嵌入对信息共享的影响,结构嵌入(γ=0.152,p <0.05)对信息共享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关系嵌入(γ=0.313,p <0.001)对信息共享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
表7 展示了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了网络嵌入和信息共享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效度[Chi-square(12)= 34.944,p <0.001;Chisquare/df =2.912;RMSEA =0.076;NFI =0.904;TLI=0.828;IFI=0.929;CFI=0.926]。
表4 网络嵌入与信贷约束缓解关系分析路径系数
表5 网络嵌入与信贷约束缓解关系模型拟合指标
表6 网络嵌入与信息共享关系分析路径系数
表7 网络嵌入与信息共享关系模型拟合指标
表8 展示了网络嵌入、信息共享和信贷约束缓解三者结构模型分析,结构嵌入(γ =0.152,p <0.05)对信息共享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关系嵌入(γ=0.313,p <0.001)对信息共享的正向影响是显著的;信息共享(γ=0.620,p <0.001)对信贷约束缓解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控制了信息共享这一中介变量以后,结构嵌入(γ = 0.072,p >0.05)对信贷约束缓解的影响不再显著,关系嵌入(γ=0.132,p >0.05)对信贷约束缓解的影响不再显著,这一结果支持了H1a 和H1b,H1 得到支持。
表9 展示了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了网络嵌入、信息共享和信贷约束缓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具有很好的拟合效度[Chi-square (60)=115.234,p <0.001;Chi-square/df =1.923;RMSEA=0.070;NFI = 0.855;TLI = 0.881;IFI = 0.925;CFI=0.921]。
表8 网络嵌入、信息共享与信贷约束缓解关系分析路径系数
表9 网络嵌入、信息共享与信贷约束缓解关系模型拟合指标
为证实本文的研究假说2,首先本文对信贷约束缓解与结构嵌入,关系嵌入以及与大银行关系和与中小银行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变量之间均显著正相关(p <0.05)(结果略)。然后,运用分层多元回归来检验银企关系因素对网络嵌入缓解中小企业信贷约束机制的调节效应。具体分析结果报告于表10。
如表10 所示,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年龄和性质等变量之后,与中小银行关系对信贷约束缓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90,p <0.001),与大银行关系对信贷约束缓解的影响不显著;结构嵌入对信贷约束缓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 =0.295,p <0.001),关系嵌入对信贷约束缓解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62,p <0.001);与中小银行关系对结构嵌入与信贷约束缓解的关系起到显著地调节作用(β=0.316,p <0.001),其他调节作用却不显著。因此H2c 得到了验证,H2a 和H2b,H2d 没有得到支持,H2 得到部分支持。
利用江浙沪地区中小企业调查问卷所采集的数据,本文对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研究发现:(1)网络嵌入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约束并非直接进行,而是通过信息共享路径进行的。也就是说,信息共享机制是网络嵌入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的机制。(2)信息共享在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缓解信贷融资约束过程中均起到中介作用。(3)中小企业与大银行的关系并未对网络嵌入缓解信贷融资约束机制产生影响,而中小企业与中小银行的关系对网络嵌入缓解信贷融资约束机制产生了影响。(4)在中小企业与中小银行的关系对网络嵌入缓解信贷融资约束机制产生影响的基础上,中小银行更关注中小企业的结构嵌入状态。
表10 银企关系对网络嵌入与信贷约束缓解关系的调节作用
本文的政策含义包括:(1)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应该意识到企业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经营目标建立不同的网络链接。行业协会、商会等正是构建社会网络的一个有效途径。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分享、交换和披露机制,使协会成员可以获得单个成员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获取或者即使获取,成本也较高的必要信息。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加入相关的行业协会,与协会内其他成员进行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和互动,在参与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识别和获得商业机会,构建和执行它们的战略,形成战略优势。(2)中小企业面对环境的动态变化,应该更关注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联系,降低自身经营风险,这也正体现了网络是一种降低不确定的机制。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其经营水平和获利能力会增强,中小企业的网络范围扩大,网络内聚性减弱,其网络结构从密集的内聚型转变为稀疏的开放型,逐渐靠近网络的重心,对网络资源的控制力增强。中小企业应越来越关注自身在网络中的位置和结构。(3)基于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以网络为主要成长模式的中小企业,其信用水平更多取决于网络群体的信用水平,网络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用水平反映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对中小企业利益相关者进行信用评价,可以更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4)与大银行的关系建立不会对网络嵌入缓解信贷约束产生影响,而与中小银行的关系在结构嵌入缓解信贷约束的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仍然是有效缓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境的有效路径之一。
[1]林毅夫,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5(7):35-44.
[2]Shaw E 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Saxenian A.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28 [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1994.
[4]Burt R 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Walter W Powell.Neither Market nor Hierarchy: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 [J].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0,12:295-336.
[6]Shane S D.Cable,Network Ties,Reputation,and the Financing of New Ventures[J].Management Science,2002,48(3):364-81.
[7]Uzzi B.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1):35-67.
[8]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9]Coleman J S.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Cambridge: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1990.
[10]Huang D S,Premaratne P.Advanced Neurocomputing Theory and Methodology[J].Neurocomputing,2001,70(4-6):623-624.
[11]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87-99.
[12]林南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3]Berger A N,Udell G 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6-8):613-673.
[14]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15]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5.
[16]张 捷,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J].世界经济,2002(9):63-70.
[17]张 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J].经济研究,2000(4):3-10.
[18]史晋川,孙富国,严谷军.浙江民营金融业的发展[J].浙江社会科学,1998(5):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