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中国特色民主的“豆选”

2015-01-29 23:54张宝砚
中国民政 2015年16期
关键词:民主选举豆豆豆子

张宝砚

“豆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政权实行民主选举的方式。作家赵树理创作的《李有才板话》中有一段描写晋冀鲁豫根据地农村选举的情形:“抗战时期,阎家山村改选村长,大家先提出三个候选人,然后用投票的法子从三个人中选一个。投票的办法,因为不识字的人很多,可以用三个碗,上边画上记号,放到人看不见的地方,每人发一颗豆,愿意选谁就把豆放到谁的碗里去。”这种表达选民政治意愿的特殊选举方式——“豆选”,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根据地逐渐发扬光大。

中国的特色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建立的红色政权,从一开始就把群众选举作为民主的主要内容。起初,举手是最主要的方式;到陕北后,“豆选”才多起来。有一种说法,1936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西北办事处,担任办事处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在延安三台区麻子沟乡试验乡选。当时,仅规定采用无记名票选,但由于许多村民目不识丁,双手划不了“八”字,无法填写选票。谢觉哉便与群众想出了一个简便易行的好办法,给每一个候选人姓名旁边放一个粗瓷碗,由监票人念名字,村民同意谁选就在谁的碗里投颗豆子,以顶替投票。“豆选”的应运而生,既适应了当时农村文化水平低的现实,又具备了一人一票、不记名投票等选举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民主。

民主的真谛

在农村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在众目睽睽之下,投谁不投谁都难免受影响。虽然候选人一般是背对着自己的碗,很难知道投票人是谁,但旁边的人看在眼里可能就会告诉候选人。为了让农民在投票时能够自由无虑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各种解决影响投票因素的秘密投票方式诞生了:有的投票人作势把每个人的碗都掀一掀或向里伸伸手,扰乱视线;有的地方在碗里加上水,投票时很难被人听出或看出是否投豆;还有的地方发给选民的豆子与候选人数相同,只以颜色区分赞成或反对,别人只能看见给每位候选人投了豆,却难以辨清颜色。此时,投票人的心理因素又成了问题:由于碗口朝上,哪个碗里豆多哪个碗里豆少的情况一目了然,投票人出于随大流心理可能就“锦上添花”了。为解决“看豆下豆”的问题,有的地方把碗上盖一层纸,从碗边投豆或在纸上开豆大的洞。在群众智慧的光芒下,“豆选” 越发闪亮着民主的真谛。

公正的较量

民主选举既要保证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更要保证结果的公正。这就需要不断完善制度和方法,防止作弊。作弊有几种情形,比如由于事先考虑不周,碗放得太近,没有指派人监选,投票人悄悄从甲的碗里拿豆子到乙的碗里;或者有人私带豆子,给属意的人多投等。针对这些突出的作假现象,选委会懂得如何对付:有些地方在开选前换豆子;有些地方把用于选举的豆子涂上颜色;有的地方选举前把碗口朝向大家,证明碗是空的,再当众用红纸糊严,中间挖个豆大的洞,豆子从洞口投进去,多投耗时过长,把豆子取出亦不可能。此外,选出监票员、计票员负责监督领票、发票、投票、计票,全程监控,再想作弊就难了。

不朽的光辉

新中国成立后,“豆选”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普遍。在成立农会、进行土地改革、建立人民政府等过程中,很多地方都用豆选处理这些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以达成少数服从多数的公决,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时至今日,“豆选”的原则与精神:普选、表达个人意愿、防止舞弊等,仍然是民主追求的目标。

“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当普通的黄豆和白豆被赋予政治内涵时,不仅闪现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而且凝聚着生存与兴盛的力量。“豆选”让当时占人口大多数的不识字的人也能参与民主选举,表达自己的意愿。中国共产党用最接地气的民主给庄稼汉蜕去了心灵上的老茧,为他们寻回了几乎忘却的自尊,也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民主选举豆豆豆子
夹豆子
自由自在的豆豆
唐豆豆的意外惊喜
做个“懒”老师,让班级管理“活”起来
兰州市绣河沿回汉聚居区民主选举的现状与管理研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候选人之规定
开心豆子 等
我是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