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2015-01-29 19:44白计明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考试习惯教师

白计明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北京 100088)

论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白计明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北京 100088)

学习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运用该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和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学习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学习兴趣培养,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方法培养,真正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落实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学习习惯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力;新课程标准;兴趣;方法

学习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运用该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力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的发展,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和教学质量好坏的试金石。当前,在我国学校教学方面,不当考试和泛考,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引导方面,老师对学生呵护有加,一切困难都由老师顶着,学生离开老师不知所措;在家长管理方面,家长把管教孩子当成自己的特权,不仅认为该管,而且认为会管;在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等现象。这些问题,造成了学生学习力的严重缺失,学生厌学的多了,逃学、辍学的多了,甚至有“心理问题”的也多了。毫无疑问,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和教师的重要责任就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一、学习兴趣培养

兴趣,是指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对在校的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一个学者就诞生了”。教育是一项使人内心更加强大的事业。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态度比考试的分数更重要,心理品质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教师的作用在于做学生情绪的引导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一)学习兴趣来源于发现的眼睛

兴趣并非学生天生就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学阶段,容易引发学生兴趣的事物有四:即新奇的事物、能带来愉快感的事物、智力水平内的问题、学习成绩好的科目。据此,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遵循下列环节:第一,备课。要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在难度和逻辑的先后顺序上,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认知方式。第二,授课。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语言风趣,切忌死板,让学生喜欢听。第三,作业。要适度适当,使学生有能力做、愿意做、乐意做。第四,管理。多角度评价,如对参与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评价;辩证性评价,如对考试分数不能只是横向与别人比,还要纵向与自身比,从学生自身的进步加以肯定;发展性评价,如对学生的特点、优势和潜力等给予积极的评价。

(二)学习兴趣来源于渐进的过程

自然界的表现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客观规律。一切生命,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同理,学习兴趣培养也要“授之以时”。小学,要呵护童趣好奇;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有了相对独立的意识,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高中,学生走向成熟,要培养他们积极思维的兴趣;大学,学生形成了清晰的价值观,有了一技之长,要培养他们争先创优的兴趣。只有这样,循序渐进,一个人就会在所受到的教育中获得包括具有学习兴趣在内的成长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

(三)学习兴趣来源于良好的环境

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力的产生具有积极的影响。比如,一个班里人人都在学习,不学习的学生自己玩起来就会感到乏味。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学生将会自觉地学习。相反,一个班里大部分学生都不好好学习,课堂上乱哄哄的,这必然会影响其他人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营造认真学习的氛围,使学生保持兴致勃勃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兴趣来源于师生的关系

笔者曾观摩过一次示范课。为了便于观课教师观察学生课堂的表现,学校发给每位观课老师的评价表上都清楚地标注了学生的座位。这原本是好意,但是,仔细一看,学生座位号上竟然标着“学困生”、“好学生”等记号,这样直接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显然会对学生造成伤害,更有悖于教育的本质。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有问题才是正常的,也正因为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教育才有存在的意义,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学生的“增长点”。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现并抓住这些机会,帮助学生度过自我成长的历程。同时,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批评,但是,批评也要经过“包装”,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既能“治病”,又不“苦口”。否则,教育活动就会像过期的药,不但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二、学习方法培养

方法,一般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授予的不仅仅是“鱼”,而且还包括“渔”。一般而言,由于学生在校时段不同,个人条件不同,学习力培养的方法也不同。其根本点就是学校和老师要真正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一)渗透学习法

第一,课前渗透。教师应树立“变教为学、顺学而教”的理念,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根据授课要求,认真编制授课教案,突出重点、难点和课上尝试解决的问题。第二,课中渗透。老师要以高超的技巧调动和吸引学生听老师讲课,使学生会听课、不走神,而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使学生会记,培养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以便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个别攻关;使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知识“必须当堂掌握”的习惯,努力“今日事今日毕”。第三,课后渗透。引导学生课后首先不是做作业,而是把笔记、课本上的知识点先巩固好,该背的内容要背熟。完成作业时,要独立思考,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首先不要问这道题的答案,而是要问“这道题应该怎么做?”

(二)思考学习法

学习的实质是思考。第一,要培养核心思维,即教师要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最有生命力的知识和核心概念,懂得取舍,而不是单纯的学得越多越好,培养学生回到学习的根本。当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时,不是以用来换取分数的知识碎片取胜,而是带着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做人品质走向社会。第二,要培养发散思维,即教师不要孤立地对待知识,而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例如,数学,可以用题讲题、就题论理、就题发挥、多题归一、一题多解等形式讲解。第三,要培养系统思维,即教师要培养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楚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使所学知识把握得更容易。第四,要培养逆向思维,即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做完题并非大功告成,还要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学会反思,这是解题之后的必要环节。

(三)巧学学习法

学习死知识,就像不断吃营养品和保健品一样,虽然使得自己不断“发福”,但是,实际上是代谢放慢的结果,反而制约了自己的健康。同理,没有经过理解的知识最终会变成制约自己思维发展的羁绊。第一,巧记。每门课都有难记的地方,巧记则事半功倍。比如,初三的化学课,要记的知识点很多,靠死记难以记牢,须学会巧记。包括对比法、归纳法、口诀法、理解记忆法和实验记忆法等。第二,巧背。要背会一些优美文章和经典文章。可自己背,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层背诵,一段一段解决;可对人背,把书中的知识、书中的道理、书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每讲一次,都是一次复习巩固。第三,巧用。将所学知识能够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促使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知识的精髓,体会所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主动求知的积极性。

(四)自主学习法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主动学习效率就高,被动学习效率则低。一项试验显示,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是被动学习效率的四倍到十倍以上。因此,学校和教师该放手时就要放手。第一,课内放手。上课时,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能做的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说、让学生读、让学生写。第二,课外放手。《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利用班会、课外活动课,由学生现身说法、积极讨论,引导学生勤动手、多讨论、多思考。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大课堂理念”,让学生明白学习活动不仅只发生在课堂,书店、图书馆、网络、街道、家庭等处处都可以学习,学习无处不能。

(五)记账学习法

进入初中后,学生要记好“一本账”。它既是学习劳动的结晶,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复习巩固的依据。记账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重点难点、知识要点、课本以外老师补充的知识点、一些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以及自己课上未听懂、未理解的内容。记账要学会总结归纳,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每学一个专题,都要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点连成线、线结成网,使所学到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同时,记账过程中还可修补错误。比如,考试失利,可把原题抄到“备忘录”中,为下次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进行专门训练。

三、学习习惯培养

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思想行为所形成的,就像转动的车轮一样,具有很强的惯性。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从根本上讲,任何一种好习惯的培养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一样。提高认识,教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使之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在动力。强化训练,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都要有意识地通过督查、指导,使之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师生平等,教师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在取得学生的信任后,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同伴互助,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提醒和帮助的意识,如发现同学有不正确的行为,往往同伴指出比老师指出效果更好。以身示范,如教师写教案要整洁详细,上课板书要整洁美观,读书要留下圈点。这些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无声的示范是最好的老师”。

提升学习力要注重培养下列几个良好习惯:

(一)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要看书,先找笔。看书时,要一边看书,一边圈点勾画,标注重点和难点或精彩之处,或随手批注。引导学生对自己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痕迹。

(二)养成定时、定量的学习习惯

所谓定时,就是不需要别人提醒。比如,听英语广播,到了时间自己就要准时打开收音机。所谓定量,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量学习任务,不轻易改变。比如,记忆英语单词,每天几个,雷打不动。

(三)养成大胆提问的习惯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敢提问题。不仅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还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培养学生“不问明白誓不罢休”的性格。

(四)养成自己翻查工具书和查阅参考资料的习惯

比如,一遇到生字词就翻查字词典;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就翻查专业词典;遇到生疏的历史典故就翻查历史典籍;遇到不清楚的地名就翻查地图或地图册。勤翻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人,必定会知识渊博,成绩突出。

(五)养成摘抄和整理知识的习惯

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就如同把仓库里的货物分类摆上货架一样,急用时就能探囊取物。比如,抄录名人名言、凡人妙语等。分类就是整理知识的过程,对所记的东西经过几次归类整理后就会印象深刻。

(六)养成观察的习惯

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学生都应当学会观察。比如,化学实验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能力。观察过程,包括阅读实验要求,思考实验步骤,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从而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的。

(七)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

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待考试,包括明确考试目的,端正考试态度;在考试中,既要考出知识水平,更要考出良好人品等。提醒学生遵守考试时间,明确考试要求;审清题意,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规范答题。督促学生做好考后分析,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

(八)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列宁曾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爱因斯坦常常在演算疲劳后,就会拿起他的小提琴拉几曲自己喜欢的曲子,从而使自己从那些符号中解脱出来。“头悬梁,锥刺股”,只是精神可嘉,方法未必科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休息好是学习好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养成劳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责任编辑:张秀红

G40

A

1002-0519(2015)02-0115-04

2015-03-02

白计明,男,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校长。

猜你喜欢
考试习惯教师
最美教师
上课好习惯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