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俊民 田倩飞 徐 婧 唐 川 张 娟
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我国的启示
房俊民 田倩飞 徐 婧 唐 川 张 娟
近年来,大数据研发及其产业应用引起了产业界、科技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本文分析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前景,以及有关国家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措施,并提出对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启示。
近年来,大数据研发及其产业应用引起了产业界、科技界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12年,以美国政府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为标志,全球开始了一轮大范围的大数据研发热潮。知名研究公司Wikibon认为,大数据核心产业涵盖如下技术、工具和服务:开发和运行处理大规模数据的软件平台及相关硬件;下一代数据仓库以及相关硬件;大数据分析平台及应用,适用于大数据的商业智能、数据挖掘和数据虚拟化平台及应用;适用于大数据的数据集成平台及工具;大数据支持、培训及专业服务。
大数据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能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广泛带动各行业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速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国家安防能力,变革科研和教育模式。本文分析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现状、前景,以及有关国家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措施,并提出对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启示。
对传统产业形成颠覆性冲击
大数据时代,数据正在成为资产。企业的价值与其数据资产的规模、活性及其解释、运用数据的能力成正比。大数据的出现对若干传统产业产生了颠覆性冲击,加剧了产业的垂直整合趋势,掀起了企业内部的组织变革。例如,传统平面媒体产业和金融业正在经历巨大变革。美国《华盛顿邮报》被出售给电商巨头亚马逊,《新闻周刊》放弃印刷版市场,而谷歌网络广告营业收入不断创出新高;传统银行业务举步维艰,而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
创新势头凶猛
大数据时代的开放、共享理念,带来了汹涌的创新大潮,大数据技术正在科研、政务、教育、公共安全领域不断展现其创新潜力。例如,在能源领域中国开始使用基于风速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云彩跟踪相机的先进天气预测技术来最大程度地提高清洁风能的产量。零售业寡头沃尔玛为其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搜索引擎利用语义数据进行文本分析、机器学习和同义词挖掘等,使在线购物完成率提升10%至15%,这意味着数十亿美元的销售额。
美国占据先发优势
此轮大数据产业发展浪潮中,美国凭借传统IT优势和软硬件核心技术基础占据了产业链前端。以IBM、Oracle、EMC、英特尔、微软、谷歌等为代表的一批美国企业,通过并购、整合、吸收,先期推出了各种面向大数据的服务产品,抢占搜索服务、数据仓库、服务器、存储设备、数据挖掘等产业链的核心价值环节。
欧洲以法国电信、施耐德、SAP为代表的企业积极投资大数据产业,产业发展重点在大数据通讯及其他公共服务、大数据的数据中心绿色节能应用、实时数据计算等方向。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则更多停留在政府引导和基础研究环节,企业对大数据的投入落后于美国。
产业前景巨大
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较大。据全球领先的咨询分析机构Wikibon于2014年2月发布的《大数据企业营收和市场预测(2013-2017)》报告,2013年全球大数据企业(软件、硬件及服务)营业收入为186亿美元,同比增长58%。自2011年起,大数据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8%,到2017年预计营业收入将超过500亿美元。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数字宇宙》研究报告显示,到2020年全球新建和复制的信息量将超过40ZB(十万亿亿字节),是2012年的12倍;而中国的数据量则超过8ZB,比2012年增长22倍。数据量的飞速增长带来了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市场的繁荣发展。
大数据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政府公共事业、医疗、制造、互联网(电子商务)、电信服务、金融、流通等领域都有很大应用潜力,在能源(电力/石油)、零售和教育领域也有广泛发展空间。例如,在医疗领域,通过大数据解决方案,医疗人员可以实现对病人的远程监控、支撑临床决策、对比分析大量病案、进行疫情监测等;在能源勘探行业,技术人员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解决由于勘探数据类型众多、存储格式复杂、数据采集点分散且数据量大而导致的数据传输、存储和综合分析处理困难等难题;在制造领域,英特尔公司已开始使用其芯片制造厂的数据进行预测建模,以预测可能的错误、进行优先检查、降低监控成本等。
在发展大数据产业过程中,美国政府率先推动,欧盟、日本等紧随其后。2012年3月,美国政府率先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正式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大数据发展,多个联邦政府机构启动了相关研究项目。欧盟有关组织和政府部门也先后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开展了一批与大数据有关的研究项目。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紧随其后。自2012年起,日本总务省、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等部门先后推出多项战略计划,投入近100亿日元推进大数据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澳大利亚和韩国政府也分别通过发布“公共服务大数据战略”、新建大数据研发中心等举措积极支持大数据研发。国外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举措具有如下特点。
国家战略规划牵引产业协调发展
各国通过国家层面的大数据发展战略或规划,牵引大数据产业的协调发展。如美国提出“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澳大利亚发布“公共服务大数据战略”,日本总务省发布“面向2020的ICT综合战略”和“ICT增长战略”等。
美国发展大数据的思路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联邦政府各部门提出尖端项目,产业界、学术界、非营利性组织、资本市场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协调美国多个联邦机构早期的大数据研究项目,美国政府2011年成立了“大数据高级督导小组”,负责确定大数据国家计划目标。在其努力下,美国于2012年3月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首批参与计划的6个部门都分别制定了详细计划,每个机构侧重点有所不同,技术上相互补充,督导小组的工作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益。
欧洲各国在开放数据、数据共享标准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2012年,英国建立了世界首个“开放数据研究所”,随后英国商务、创新和技能部发布了《英国数据能力发展战略规划》,2014年英国政府又资助了55个政府数据分析项目。法国2013年发布了《数字化路线图》,大数据是其大力支持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之一。
政府立法提供制度保障
发展大数据产业过程中,面临着数据共享标准、数据开放、数据保护、数据安全等若干问题。各国通过立法使这些问题在法律层面得到解决,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比如韩国加强了数据保护立法,欧盟确立了开放数据战略,德国修订完善了《联邦数据保护法》等。
政府设立行动计划,加速关键技术研发布局
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启动“总统创新伙伴计划”,对促进涉及能源、教育、国际发展、公共安全以及其他关键领域的多项开放数据计划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能源数据计划、安全数据计划、教育数据计划等。此外,美国在“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牵引下,多家联邦机构已经或正在开展多项大数据相关的项目。如,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展的“多尺度异常监测”(ADAMS)项目、国土安全部开展的“可视化和数据分析卓越中心”(CVADA)项目等。
积极建设基础设施和培养大数据人才
为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英国通过了《英国数据能力发展战略规划》并成立信息经济委员会保障其实施,该规划支持人才培养和数据存储、云计算、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并资助在地方大学建设4个大数据研究中心。韩国通过建设开放的大数据中心支持产业发展。美国提出了“面向21世纪科学与工程的网络基础设施框架”项目,该项目将为大数据提供研发平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自2013年起逐步资助建立6至8个“从大数据到知识发现卓越中心”。
大数据是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一样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数字主权的体现。在大数据领域的落后,意味着数字主权和产业战略制高点的失守,会给国家安全带来隐患。大数据意味着大机遇,也意味着工程技术、管理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大挑战。只有解决了这些挑战,才能充分利用这个大机遇,从而充分挖掘和获取大数据的大价值。各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有如下启示。
从国家层面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还缺乏国家级的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和数据开放计划。根据2013年10月万维网基金会和开放数据研究所完成的《2013年全球开放数据晴雨表》,在开放数据准备度、执行和影响方面,中国仅排名第61位。中国提出了“开放政府”计划,但没有明确的国家级开放数据计划,在关键开放数据集的可用性方面,中国的表现也难以令人满意。我国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战略,以进一步保障国家数据资源安全、规范数据开放标准、统筹规划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促进大数据资源整合。
构建良好产业创新环境
大数据本身涉及多种IT创新技术领域,同时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创新生态系统复杂。因此,政府有必要着力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通过示范工程提升大数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利用积极的政策导向推动大数据行业应用,鼓励商业模式的创新。
促进并加速关键技术的研发布局
目前,中国大数据产业的整体实力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软件实力较弱,基础设施更弱,芯片和操作系统都还在成长中。应用企业由于服务中国市场,具有民族和语言等方面的优势,所以市场占有率较高,但还需要走向国外,提高国际竞争力。因此,国家要针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尽快出台政策措施,从布局关键技术研发入手,加强制定IT工具或数据资源池的标准和指南,鼓励存在缺口的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推动制定覆盖IT工具和各类数据的标准,给予经费支持、减免税收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数据人才培养
发展大数据产业,亟需在国家层面从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数据、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建议设立国家层面的数据科学和大数据专家组,组织规划并实施大数据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和大数据人才培养方案,支持建设一批开放数据中心、大数据研究中心和人才卓越中心,制定措施推动大数据融入教育和科研环节。
10.3969/j.issn.1001-8972.2015.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