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艳,周恩德,耿杰
新常态下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研究进展
杜小艳,周恩德,耿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湖北十堰442002)
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矛盾的必由之路。围绕再生资源产业界定、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组织管理模式改革等6个方面,对近几年国内主要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整理和分析,并对新常态下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再生资源;再生资源产业;循环经济
再生资源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环境压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指引和“互联网+”的催生下,探索再生资源产业发展问题非常必要。采用“题名检索”方式,以“再生资源产业”和“循环经济”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里检索自2010年以来已发表的主要文献资料。对上述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所得文献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对再生资源产业的准确定位是提高其发展水平的前提。目前,国内文献关于再生资源产业界定的主要观点如下。
张菲菲依据再生资源产业活动均围绕废旧物资进行的特征,将再生资源产业界定为:以废旧物资为对象,对其进行收集、加工、运输、贸易,以及相关科研、服务等活动[1]。杨振坤认为生产、服务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旧产品和残余物经过回收和再加工处理后成为有用物质,再回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重新发挥作用,就是逆向物流,由此而形成的产业叫做再生资源产业,也称为静脉产业[2]。唐燕认为再生资源产业是国民经济活动中为满足经济、社会、环境综合需求,以再生资源为原料,从事再生资源的流通、拆解加工、再制造,以及相关的商贸物流、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企业的集合[3]。
上述3位学者分别侧重于从产业对象、产业活动以及产业本身对再生资源产业进行界定,其核心思想大同小异。综合看来,再生资源产业就是围绕再生资源(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展开的一系列相关活动。
完善相关产业政策对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和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尤为必要。目前关于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宏观管理政策和产业政策两个方面。
2.1 宏观管理政策
许博梁从国家立法层面出发,认为我国应尽快出台一部独立、完整的再生资源方面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再生资源法》专门阐述相关立法内容[4]。张越等从国家管理政策层面将中国现有关于再生资源产业的管理政策归纳为: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综合性管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专门管理、环境保护领域固体废弃物管理、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进口管理5个方面[5]。戴玉才等认为再生资源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每个环节上都有一定数量的利益相关者,每个利益相关者都需要特定的政策手段来激励和管制[6]。
2.2 产业政策
刘光富等从全生命周期理论出发,提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政策体系应该包括:设计政策、制造政策、消费政策、回收利用政策、需求政策、政府管理政策等6个方面[7]。张继承在基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再生资源产业政策要以正规企业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为标准进行征税;并针对产业链不同环节实施差别化对策,既要对经济效益低、存在环境风险的再生资源以及资源化加工环节进行补贴,同时也要对促进技术改进和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进行补贴[8]。姜坤认为税收政策对再生资源产业的各个方面都有影响,要实现再生资源产业税收政策的法律化,以法律形式将我国国务院及其财政、税收主管部门有关决定、通知、暂行规定具体化[9]。
一般而言,再生资源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其良性发展需要有涵盖全产业链的政策保障,但由于再生资源产业的生态效益更为突出,所以在产业政策的制定方面,更加侧重于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等方面。
合理的组织管理模式是促进再生资源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运行中广泛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等隐患。再生资源产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研究一度成为热点。
3.1 组织治理
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既关乎国家战略的实施,也关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关乎普通百姓生活质量的改善。冯慧娟等认为,对我国再生资源产业要实行多级治理模式,在这个多级治理结构中,政府负责宏观领域,行业协会负责中观领域,企业和公众负责微观领域[10]。钟志华指出,引入职业经理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有助于再生资源产业的组织管理模式改革,同时也会推动产业升级[11]。
3.2 发展模式
郭庭政等强调了产业集群在再生资源产业组织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省域集群。例如:广东、浙江的再生资源禀赋和地方需求主导模式,湖南的交易成本、区位交通优势和政府扶持协同作用模式[12]。程会强认为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建设在再生资源产业的组织管理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建议通过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合理布局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立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国家标准;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联盟建设等[13]。
再生资源市场发展是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再生资源市场存在信息流动性低、不确定性大、交易费用高等缺陷。因此,再生资源产业市场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1 制度供给
杨雪锋等认为在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推行循环经济模式,由于涉及到资源、生态、环境等天然的具有公共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性质,市场机制的功能发挥受到较大制约,从而需要政府加大制度供给[14]。
4.2 市场准入
许博梁认为应该建立环境市场准入制度,允许民营或私营进入再生资源产业。要推行经营许可证制度,对于符合资质条件的民营或私营企业,发予经营许可准许其进入再生资源产业,除再生资源企业外,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也都应该达到一定的资质水平[4]。
4.3 价格机制及知识产权运用
梁红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价格机制是解决循环经济发展微观动力不足主要手段,建议构建绿色价格体系,通过征收绿色税的方式把环境成本加入到产品的价格之中[15]。刘光富等建议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知识产权运用机制,着重探索如何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知识产权集群管理、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等,促进再生资源产业知识产权的运用[7]。
再生资源的有效回收是产业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回收体系日趋完善,但还存在回收网络不健全、回收主体多元且分散、分拣加工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
5.1 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变革传统回收模式
邓旭指出“互联网+回收”的经营模式已渐露头角,将促进传统回收行业转型升级。在废弃电器电子领域,一些企业正打造以回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为主的第三方交易平台,通过互联网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回收服务体系两线建设,形成了线上投废、线下物流的“互联网+回收”模式[16]。
5.2 回收体系改进
周汉城认为要对目前“三位一体”(回收网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回收体系模式中的短板集散市场进行改造。把集散市场建设成为拥有深加工利用产业链条和环保集中处理设施,能够实现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的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打造“回收网点→分拣中心→产业园区”的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17]。杜博围绕建筑垃圾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展开研究,他认为由于建筑垃圾不同于一般再生资源分布分散的特点,具有产生量大、排放集中的特征,所以不再单独设立回收站,而以每个建筑垃圾产生源为收集点[18]。
5.3 引入第三方物流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是再生资源回收中的重要内容,物流成本在再生资源企业运营成本中的占比较高。李文君认为用第三方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企业构建物流网络,可降低再生资源回收的运营成本,而生产企业自建回收物流网络的成本较高[19]。
目前,我国正处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期。在再生资源这一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管理创新、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创新等是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6.1 创新能力构成与创新投入重点
李指出再生资源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创新4个方面,建议成立专门的再生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产业发展培养和储备高级技术工人[20]。肖向彬、张松认为科技创新与应用是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大再生资源科技创新投入的总量,明确科技创新投入重点,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入的监管机制,构建再生资源科技创新体系[21]。
6.2 创新模式改进
蒋省三在中国再生资源创新发展论坛上指出:“互联网+”是一种思维创新,也是一种模式创新。利用“互联网+”这种新型模式,形成“互联网+再生资源”,有利于改造这个传统产业,打造新型回收交易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发展新型电商模式,构建新型融资平台,形成新型商业模式[22]。杜欢政等指出要建立创新型智库联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创新型智库联盟应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引导创新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23]。
近年来,国家及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既提升了产业地位,又推动了产业进步。经济新常态下,再生资源产业面临着冲出重围、突破传统观念、开阔传统视野的挑战,为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立足新常态、把握新常态,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其次,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促进再生资源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形成“互联网+再生资源”的新型商业模式,助推行业转型升级;第三,要加强对再生资源产业的宣传力度,一方面要引起人们对再生资源产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视,改变其对产业发展另眼相看的态度,另一方面要增加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提升其社会地位,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到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中来;第四,要加大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以加快技术产业化速度,从而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效率,拓展行业的利润空间。
总之,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其良性发展既是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又是生态经济的典型代表,只要遵循政府指导、市场主导规律,兼顾各相关方的利益,便有望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1]张菲菲.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2]杨振坤.面向再生资源产业的逆向供应链多方合作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2.
[3]唐燕.再生资源产业系统脆性分析与调控[D].天津:天津大学,2012.
[4]许博梁.再生资源产业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5]张越,冯慧娟,鲁明中.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管理政策体系分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11):9-15.
[6]戴玉才,董桂云.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政策目标与手段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2:362-365.
[7]刘光富,张士彬,鲁圣鹏.中国再生资源产业知识产权运用机制顶层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10):3-12.
[8]张继承.基于环境经济效益分析的再生资源产业政策选择[J].生态经济,2011(09):107-112.
[9]姜坤.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税收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4.
[10]冯慧娟,张继承,娄方鸿.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多级治理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3(12):93-96.
[11]钟志华.职业经理人能让民营企业破茧成蝶?——再生资源行业如何在产业升级时期有效引进职业经理人[J].资源再生,2012(08):11-13.
[12]郭庭政,段宁,武春友.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集群辨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2):139-143.
[13]程会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园区的发展战略[J].资源再生,2014(06):13-16.
[14]杨雪锋,覃思.论再生资源产业化机制——基于市场生成与规模经济的视角[J].江汉论坛,2012(01):48-53
[15]梁红.循环经济中的价格形成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1.
[16]邓旭.“互联网+回收”的新模式将促进传统回收行业转型升级——2015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论坛暨展品展示交易大会在长沙开幕[J].资源再生,2015(04):64.
[17]周汉城.改造集散市场建设新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4(04):18-21.
[18]杜博.建筑垃圾回收网络体系及模型构建[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9]李文君.循环经济下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物流网络构建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20]李.基于创新驱动的湖北省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21]肖向彬,张松.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以天津市为例[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4(02):27-29.
[22]蒋省三.蒋省三在“‘互联网+’时代再生资源产业创新发展论坛”致辞[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5(05):2.
[23]杜欢政,王岩,郑伯康,等.浅谈智库联盟助推再生资源产业加快发展[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3(10):22-25.
Research progress about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resources industry in the new normal
DU Xiaoyan,ZHOU Ende,GENG Ji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Shiyan 442002,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resources industry is a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growth model of"mass production,mass consumption,a large number of abandoned".It is also the key way to relieve the shortage of resources of China.In this paper,the domestic research literature of recent years a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collated and analyzed,which are revolved around six aspect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renewable resource industries,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s well as the reform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Furthermore,the development for renewable resources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ormal is prospected,hoping to provide
for relevant scholars for further study.
Renewable Resources;Renewable Resources Industry;Circular Economy
F062.2;X705
A
1674-0912(2015)12-0017-04
2015-10-25)
湖北省社科联“基层社科研究”资助项目“十堰市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研究”(hbsskl15jz03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2015年度“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SJ201549)
杜小艳(1981-),女,湖北松滋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