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明增
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是解放前国民党特务机关专门关押政治犯的地方。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关押在这里的近200名共产党员拥抱曙光、兴奋不已。然而,此时敌人却开始了最后的疯狂。
面对敌人即将举起的屠刀,在狱中关押了近10年的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许晓轩(小说《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之一)认为,狱中共产党人不能这样坐以待毙,要在同志们牺牲前把对党的最后嘱托转告给党组织,即使“死”,也要“死得其所”。在他的提议下,狱中同志们开始了认真思考和严肃讨论。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也参加了讨论。
1949年11月27日,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国民党特务开始了最后的屠杀。在整个大屠杀中,只有34人脱险,罗广斌是脱险者之一。三天后,重庆解放。罗广斌逃出监狱后立即回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28天,终于完成了一份3.6万字的《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提交给了当时的重庆市委。
这份报告是烈士用鲜血和生命、用教训与反思凝结的“临别箴言”。报告的最后一章,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狱中同志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党提出的“八条意见”,人们称之为“狱中八条”。这“八条意见”是烈士们在生命危在旦夕之际献给一个未来执政党的最后嘱托,具体内容是:一、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二、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三、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四、注意路线问题,不要从“右”跳到“左”;五、切勿轻视敌人;六、重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经济、恋爱和生活作风问题;七、严格进行整党整风;八、惩办叛徒、特务。
“狱中八条”从路线道路、整党整风、预防腐败、加强党内教育等关系一个政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一针见血地概括和指出了在异常严酷的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是多么的重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组织纪律、道德情操是多么的重要。
斯人虽去,薪火相传。肩负着包括牺牲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无数革命烈士的重托,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先辈们期望的“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早已变成现实,烈士们嘱托的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在意气风发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伴随着党情、世情和国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正面临着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和外部环境的考验,正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这“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也正是65年前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凝练的“狱中八条”所警示和告诫的危险所在、挑战所在。
“狱中八条”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防止党内腐化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可谓高瞻远瞩地指明了一个未来执政党如何巩固执政地位的“生命线”问题。今天,与65年前革命先辈们“狱中八条”这份厚重的精神遗产一脉相承、使命相连的,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深入贯彻“八项规定”精神、深入开展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已有8万多名党员干部受到处分,党的纯洁性明显净化,党的战斗力显著提高,“狱中八条”的忧患意识正在成为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实际行动。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这句气壮山河的呐喊,正是革命先辈们在党一刻爱党永恒、在党一天忧党无穷的集体宣言。恽代英说:“我们是为将来的人创造美满生活的战士,我们不要为自己的痛苦伤心。”“狱中八条”作为革命先烈的一份“临别”嘱托,他们深切思考的不是个人的“痛苦”,而是我们党执政后的千秋伟业。这种拳拳的爱党情怀和“死而不已”的忧党精神,时时刻刻地鞭策着每一名党员在党言党、在党爱党的责任意识,振聋发聩地鞭策着每一个领导干部在党忧党、在党护党的使命意识,警钟长鸣地鞭策着所有共产党人在党兴党、在党强党的执政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