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官旅痕

2015-01-29 20:58朱兆龙
湖海·文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晏殊西溪范仲淹

朱兆龙

今日东台西溪,董永七仙女文化园俨然汉代风情,海春轩塔巍然唐代风物,晏溪书院恬然宋代风韵,泰山古寺井然明代风尚,犁木长街浑然清代风景,农业生态园悠然现代风光,两千年建筑风格、文化元素汇于一地,果然是领天工造化、发思古幽情的旅游胜境。

步入西溪城门,宋代风格的建筑群映入眼帘:三相阁端庄高耸,古书院诗画低吟,老戏台籁音萦绕,古驿站酒旗飘香……斯情斯景,汲引游人穿越时光隧道,走进大中祥符年间,与古贤会面。

俯仰观瞻,注目凝眸,北宋三位盐官的足迹印在西溪古镇,深隽有痕,沧桑有光。

吕夷简在西溪 大储便民

北宋真宗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泰州通往黄海的运盐河中,一只客船咿呀前行。两支木桨同步划进,驱动着帮船向东台地区的盐场驶去。

船中坐着一位青年官员,青袍,襆头,软靴,看着舷边的流水若有所思。他叫吕夷简(公元978—1044年),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县)人,咸平三年进士,不久前还是楚州盐城监的判官,现在已是赴任西溪盐仓的监当官了。

宋代西溪镇,东临大海,西邻兴化。西溪河穿镇而过,连接运盐河通往泰、扬二州。河南岸,唐代的海春轩塔巍然而立,塔下东广福寺梵音和响,与运盐河彼岸的西广福寺遥相呼应。河北岸,盐仓衙门面河而踞,东西两边分别是盐仓、码头、商阜、敞棚。河岸芦桑依依,街市叫卖声声,河下船只连绵,岸上役夫来往。码头上,胥吏签收筹码在囤旁发货,扛夫肩扛盐包往船上堆放。粗略看来,很有一些生气。

吕夷简下船上岸,走向盐仓衙门。但见木枋大门脱漆裂缝,大堂屋上瓦草参差,土垒院墙多处颓圮,空旷院内杂草丛生,五七眼仓廒正在往外卸盐,与泰州海陵监介绍的淮南第一盐仓的优越情况,并不相符。

吕夷简到任西溪盐仓时,北宋建国已42年,经过五代十国百年战乱的两淮盐场,生产已经恢复,但储运设施与管理尚未完善,朝廷寄予厚望的盐税产量,尚未达到唐朝时的水平。上峰要盐,商家要盐,西溪盐仓少盐;灶团有盐,盐户有盐,却交不上盐卖不出盐。原来盐仓库容不大,只得限量收储,致使盐课难以完成,灶民收入受限。

找到盐榷滞缓的症结,吕夷简与各盐场、灶团商定,组织灶民修建盐仓,以工代税,以工抵盐。不过数月,广三百丈的土坯围墙延绵而立,院内夯土平整,明沟排水,堆码盐囤,草苫封盖;修建的三十六眼仓廒,墙壁坚固,顶棚封漏;全库收储量翻了几倍。灶民们先前交盐量少趟多,增费工本,现在量大趟少,增加了收入。仓储盐多,各方商贾持引付货,盐仓扩建后盐税额直线上升。于是,吕盐官治盐有方、完税有力的岁考好评,逐级上报,遐迩闻名。

西溪盐仓的盐税征收与日俱增,吕夷简就有心思读书赋诗了。他在衙门外种了一株牡丹,虽是海边盐碱地,倒也长得茂盛,每年开红花,煞是好看。吕夷简赋诗一首:“异香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王侯家?”玩其诗意,似有“压群葩”之才,却被栽培在海涯,虽是负责盐税产征储运的关键岗位,却是个不入流的小吏,多少也就有点恨了,不知谁能把他移入王侯之家。牢骚归牢骚,中十场的人们读抄传诵,认为好诗;有人专门剪了花枝去移植,得地名“花家尖”;有人念他扩建盐仓的好处,将所在的灶团命名为“吕家灶”,十多里外的农居则名为“吕家庄”,至今尚存。

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真宗通知各地选派官员参加“材识兼茂,明于礼用”的科考,吕夷简政绩出色,入选。因朝廷封禅成功,六科不阙,罢考,乃调吕夷简为通州通判,升一级,从八品。

吕夷简告别西溪,踏上升迁的新途。

晏殊在西溪 兴教赈民

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一艘挂着官府旗号的帆船驶靠码头。西溪盐仓的吏役们迎来了几位贵宾,海陵郡守胡令仪陪同的一位年长官员、一位年轻士人。年长者身着绯袍,头戴进贤冠,是时任直史馆的陈彭年。年青人身着青袍,头戴襆头,是20岁的同进士晏殊。

晏殊(公元991—1055年),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本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

经过前两任皇帝18年统一战争的宋王朝,方始承平。真宗即位以来,认真图治,经济发展,交子发行,澶渊定盟,边境稳定,全国纳税垦地达5247584顷,为宋代的最高数;茶盐酒铁专卖税收1123万余贯,比唐代大中七年全国总税收925万余贯还高两成;全国人口722万余户,比唐开成四年近500万户上升四成多;呈现出国富民安的繁盛景象。

彼时西溪河里盐船相接,镇上人声喧腾,行业齐全,街容亦可,因曾在东晋义熙七年设为宁海县治,并成为当时的海陵郡治,世称“淮左名郡”;尤其海阔天空,滩涂上芦苇丛生,鸥鹤翔集,丽日下四野盐灶青烟,馆舍里夜晚可闻涛声,不啻一幅方外图画,正是读书修身之处。

晏殊在东台兼管盐策虽时间短暂,然功勋卓著。

谨行盐法,奏减盐户欠税。晏殊将宋朝以来的盐法制度,逐项清理出来,对照实施。仓库管理的“编排堆垛记号”制、“逐库进出货记账法”、“黄昏入仓周视、封锁仓门制”、“盐仓外围巡控制”、财务管理的“受纳盐货、起置文簿”等制度,一一贯彻执行,不过月余,库内整齐整洁,库容一新。

兴办书院,播下读书种子。西溪镇业盐人户甚众,读书之人甚少,市上多见锱铢必较之事,少见温良谨让之为。晏殊就将颓圮的淫祠土庙修葺一番,清出泥胎陋像,安放书桌凳椅,办起西溪书院,招收所属各场灶愿意进学的青少年前来读书,自己亲自任课执教,在西溪播下读书种子。欧阳修后来写道,“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是说晏殊后来在应天府主办书院之事,然究其“始”,应为西溪。

晏殊在书院西边的运盐河与西溪河连接之处,修了一座草亭,命名“南风亭”。理盐教书之暇,到南风亭观塔听涛,赏景读书。看那两河,波光粼粼,帆樯来往,承载粮茶百货而来,运载座座盐山而去,灵性激越之下,于三年十二月写出新作《河清颂》,报呈御览。真宗阅后,甚为满意,加晏殊为集贤校理。

晏殊西溪兼职之历,因岗位不入流,正史未录;加之此行系秘差,更需隐密。欧阳修为晏殊撰写神道碑词,也只记录了真宗“命淮南发运使具舟送之京师”,对其西溪代职之事,同样隐而未提。

范仲淹在西溪 捍海利民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33岁的范仲淹到任西溪。

眼前葭炎海隅,穷乡僻壤,城外遍野疮痍、盐灶稀疏,镇内萧条冷落、缺乏生机。西溪河壅塞不畅,浮满垃圾;盐仓监厫廪空敞,门稀车船,全无淮南第一大仓应有的表里。

原来近几年天时地利失和。天禧初两年淮南连续旱灾饥荒,天禧三年四年,黄河两次在天台山决口,黄水涌至徐州夺淮入海,直接影响两淮百姓的生产生活。大海潮卷上淮南各盐场,淹没灰亭,荡平团灶。潮水袭至西溪城,虽被挡住,但壅塞了西溪河。盐仓业务辖区内的制盐生产被破坏,灶民纷纷逃荒而去。入仕九年,未见重用,被放此瀉卤穷荒之境,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范仲淹艰难地组织并恢复着煎盐生产,中秋节前,特大潮汐又一次泛滥,沿海地区全部淹没,百姓缺粮欠税达3000多户。仲淹将灾情上报。冬季,朝廷下诏减免淮南灾民的田租盐课。

欠租虽然减免,但更多的盐丁和农户还是出走,盐业生产恢复艰难,百姓的日子依然艰辛。追根寻源,察今研古,西溪一带屡被潮灾,源于旧有的堤防即那道唐代的常丰堰年久失修,废而不治,阻挡不住更经受不住海潮的侵袭。思虑再三,范仲淹忧出了一条利国利民的根治措施。他向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报去了一份修复捍海堰的建议书,“条具工费程度,言甚详密”。

天圣元年,朝廷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知县,主修捍海堰,便宜行事,堰成报闻。

范仲淹调集通泰楚海四州四万多民工,沿着李承当年修建的常丰堰旧址,在内侧取土修堰。计划堰高八尺,顶宽一丈,底宽一丈五尺,经过各场盐课司和居民区的堰段,外砌方石,内长树木,从两边加以保护。一介县令,主理如此浩大之工程,物力财力难以运筹,朝廷又让他监楚州粮料院,有权调用国库的粮草,以供修堰。

捍海堰工程全面铺开,西溪盐仓监的盐务日见起色,时为海陵监官的富言,让十九岁的儿子富弼到西溪书院读书,面聆范仲淹近朱取赤。

天有不测风云。大堤开工不久,冬季雨雪大至。海潮漫天卷地而来,冲垮新筑之堤,淹及劳役民工,兵夫四散奔走,陷在泥中跑不脱者淹死百余人。幸有时任泰州司理参军的滕子京在一线工地同襄其事,见状神色不变,大声晓以利害,指挥士兵保护民工,稳住了人心。

海难事故报上去,朝中原本不同意修堰的官员再次反对,“横议嚣然,竟使中废”。时任枢密副使的晏殊建议派员作实际考察后再作决断,朝廷乃任命提点河北诸州刑狱事的胡令仪为淮南转运使,赐服三品,前往西溪专门按视。

胡令仪曾经当过海陵郡守,知道这里特别膏腴,春耕秋收,民多富实。如今葭苇苍茫,流民不返,太可悲了。建议朝廷仍行前议,坚持修复捍海堰。朝廷采纳其建议,决定续修捍海堰,蠲免淮南水灾农田的租税。

是年冬季,一度冷落的捍海堰工程重新启动。

范仲淹研究海潮走势,听取智者意见,将长堰基线由原址移至潮线以西,使之不再受潮汐侵袭;他协调各场胥吏,供粮督工,挖土作业。但见:挑土上堰泥担子穿梭,牵绳打夯号子声起伏,牛车独轮车运送物料,鞋摊补衣箩现场服务,铁匠工地设炉,木匠随地开作,盐灶改为饭灶,蒲编翻作草鞋……北起盐渎、南至海陵,百里工地上人声沸沸,热气腾腾。

正当工程顺利推进时,人有旦夕祸福。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母亲去世,按官场例规,他去官丁忧。离职时,他写信给知州张纶,恳言修堰之利,希望坚持到底。张纶是一位爱民的循吏,乃以上级长官的身份亲任工程总指挥,推进工程。

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春末,捍海堰全线竣工。北起阜宁庙湾场,南至栟茶场,全长180余华里,底宽二丈八尺,高一丈五尺,顶宽一丈,在沿海一带筑起长长屏障。由于取土垒堰,在堰内一二丈处,形成一条长河,深五至八尺,宽四五丈至十五丈,与捍海堰平行,成为里下河地区的运盐排灌河;因其串连淮南中十场,呼为串场河。由是濒海瀉卤之地,复为盐场良田。期月之内,流民复盐回田者1600多户,归其租种者3000多户。范仲淹后来欣慰地写道,捍海堰内外“比比牅户,鳞鳞场圃,谷兮登盈,民兮乐业”,“优优其政,洽于民心”。

张纶接手负责修堤,峻工后,但呼捍海堰,不署堤之名,彰显其民利为先、天下为度、功成不计个人名利的士人风节。捍海大堤沿线的百姓感其大德,修建了张纶的生祠,范仲淹慨然应邀撰写《张侯祠堂颂》并《序》。

当初范仲淹勘选堤址时,沿着李承常丰堰旧址择潮而建,显其善政不必自我开始之豁达;丁忧离任时写信给张纶交接堤务,有只望功成、不必在我之心胸;建成后为张公生祠题颂,更见其推功避名、虚怀若谷之懿行。

范仲淹逝世后,民间一致称呼大堤为“范公堤”。

元初,西溪乡民立“文正公祠”于书院。大德四年,乡民姜国英捐资倡议重建,海陵县丞白将仕等购料重建祠堂,装塑贤像,榜文保护,以示景仰。

明代,淮南中十场有九个盐场建起“三贤祠”,祀彰胡令仪、张纶、范仲淹三位先贤全力合力接力修堤的爱民情怀。

利民生者,民恒德之;得民心者,民心记之;无怪富弼后来虔称范公为“圣人”。

* * * * *

自天圣六年范公堤横海出世,近千年来,西溪和沿海各场再未闹过特大涛灾。里下河平原成为江淮大粮仓,淮南中十场成为国帑摇钱树。西溪盐仓年进出海盐60万石,相当于唐代全国盐税收入的一半;由元至清,东台地区的十个盐场高产稳产,所纳盐税达全国盐课的三分之一。范公长堤,厥功至伟。

西溪古镇,名相摇篮。运盐河畔的海春轩塔,晏溪河上的八字桥、通圣桥,至今还在叙述他们留下的遗爱,见证他们留下的旅痕。西溪古城三相阁内三位青年盐官的浮雕像,栩栩如生,奕奕有神,铭刻着他们的忧民之心,慎民之德,利民之绩,爱民之情。

猜你喜欢
晏殊西溪范仲淹
范仲淹画粥苦读
这个冬季没去看芦花
晏殊换题
凯旋归来,致敬英雄!
晏殊的忘年知音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Artist Focuses on Beautyof Jiangnan
晏殊换题
范仲淹苦读轶事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