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在故乡(外一篇)

2015-01-29 20:49春桃
湖海·文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新衣缝纫机裁缝

春桃

不曾记得何时喜欢上秋天,也不曾想起何时对秋天有一种无法诉说的情愫。只是知道,故乡碧蓝的天空,以及在秋风中飘动的树叶,还有那被五彩的颜色染着的树林、田野、村庄,足以让我的头脑,我的胸怀,我的灵魂都跟着敞亮起来。当秋风微步而来时,我总会想起故乡的园林田野,以及那令人陶醉的秋天韵致。

吃过早饭,儿时的我总喜欢站在院落的槐树下,细心地数着一丝一缕从天空中漏下来的阳光。每每此时,我总会惊喜的发现,用高粱秆支起来的篱笆墙上,那一簇簇怒放的牵牛花,一个个喇叭口正直直地朝着阳光歌唱。白的、粉的、紫的……那长长的白色花托,少女彩裙似的花边,绒绒细长的淡黄色花蕊,把整个农家小院装扮得生机盎然,多姿多彩。整个农家村落,在绿水田野、袅袅炊烟、小桥流水、古树斜阳的映印下,美如图画、宛若仙境。

在鸟儿欢快的叫声中,睡醒的人们早早起来,踏着露水奔向田间地头。在微凉的晨风中,农人们匆匆赶去田间。当太阳一步步爬上中天,微凉被驱散了,忙碌的人们躲到树荫下见证着“秋老虎”的威力。中午时份,他们没空回家吃饭休息,就在地里燃起柴火,烧烤一些正在收割的庄稼,这就是一顿饭。这时候。谁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比方挖几个土豆、山芋,拽几个玉米棒头,一切都很随意。柴火也是就地取材,楼几把枯叶,拾几根干树枝,旺旺的野火就烧起来了,随着缕缕青烟,火中各种香味在田野飘散。这时,人们围坐过来,有滋有味地边吃边聊,一年的光景被回望着、憧憬着。每当看到地里的炊烟升起,邻居小伙伴也会快速地围拢过来,将新收获的黄豆、玉米、南瓜、山芋,甚至从河捞来的蚂蚱,都埋在滚烫的灰烬中,因为这地地道道地烘烤,加上伙伴们不停翻动,所以不会烧糊或者烧焦,实在好吃极了。

一座座轻烟袅袅的火堆,不仅给小伙伴们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而且仿佛整个田野简直被玉米、豆粒、花生等食物烧出的清香熏透了。这来自土地的浓香,是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回报,它浸润着一望无际田野上湿漉漉的丰收气息。现在回忆起来,那一份田园式的陶醉和惬意,实在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秋烟在田野上弥漫大约半个多月,便渐渐地转到了村子里,收获的庄稼被运到了场院里。这时。在乡村的屋檐下,树枝上,总会有一些耀眼的东西牵住人的目光,让你看了还想再看,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一种温暖的享受。那金黄金黄的玉米,被农人们编在一起,一行行,一溜溜,排列得颇为整齐壮观;那火红火红的辣椒,或尖长或圆实,一串串,一嘟嘟,悬挂得极有层次。这红辣椒,黄玉米,经过秋阳朗照,便红的更红,黄的更黄。这喜人的颜色,点缀着这农家小院,仿佛要花了你的眼,醉了你的心。这绝美的立体的风景如诗如歌,把乡村的秋天装扮得娇美绝伦,像一个风姿绰约的少女,令人过目难忘。留连忘返。

故乡的秋韵永远飘曳在我的思绪中,它是一篇连绵不绝的、耐得住人咀嚼吟谈的乡间诗赋。

裁 缝 何 处 寻

裁缝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实,我们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当人类开始把树叶披在身上御寒或遮羞时,裁缝这一职业实际上就已经诞生了,那些将树叶连缀成片的人应该就是人类最早的裁缝。

旧时裁缝,量体、裁剪、缝纫、熨烫、试样等工序基本上都是一个人独自完成的。大凡有些家底的人家,逢年过节或者做婚嫁喜事时,都要给家人添置新衣,主家买来绫罗绸缎,将手艺高的裁缝请进府内、譬如《红楼梦》里就有长雇的裁缝,属于家奴的分支——“针线上的”。裁缝在府上少则待上十来天,多则两三月,里外夹衫外加裘皮袍子四季衣裳等,至少给全家男女老少每人一套新衣,有得宠若贾宝玉之类的人,还可以做更多的新衣。而像达官显贵们,也常常会有专职的裁缝,宋美龄就有贴身裁缝,一年365天都在给她做独家旗袍。当然。更多的裁缝还是为普通人家服务的。这些裁缝的生活是比较清苦的,因为职业的关系,他们工作时,夏天不能摇扇纳晾,冬天不能生火取暖。所以,一般从事这个职业的都是家境比较贫苦的人。

我是家里的老大,后面还有好几个弟妹,那时做衣裳买布是凭票供应的,发的布票只有那么一点,买回的布当然也很少,父母总是尽量给我做。几个弟妹就只能眼巴巴地望着,等我衣服穿小了穿旧穿破了才能给他们接着穿。为此,兄妹们曾多次向父母抗议过,不愿穿我的旧衣服,直到他们上初中时,母亲才不得不给他们各人另做一身新衣,毕竟一个十几岁的大小伙、大姑娘,再穿那些穿过的旧衣服会被人家笑话了。

苏北地区还有一种“上门裁缝”,许多人家都请过,包吃三餐,按天算钱。裁缝进门的那几天家里像过节似的,一方面是将有新衣服穿了,一方面会添饭添菜,孩子们也能跟着沾点实惠。我小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男裁缝,身材矮小,皮肤黢黑,眼窝深陷,谈不上半点英俊;干农活不大在行。在生产队里只能挣和妇女一样的工分。但因为他会做衣服.还是很受村人的敬重,逢年过节更是家家户户争抢的目标。他做衣裳时,先将布平铺在一块大的门板上,再用皮尺量好做衣服人身体的尺寸,就用一根‘直尺和粉笔在布上画出许多道线条;拿起剪刀按照线“喀嚓”、“喀嚓”地剪开,叠好堆在一边;待家里人的衣服都裁好后,就将缝纫机放在大门边,利用外面的光线开始缝纫,脚不停地踩着缝纫机踏板.轮子便转动起来,针头也将线缝在衣服上,听着达达的缝纫机转动声,看着衣服渐渐成形,笑容便在我们的脸上逐渐浮起。他也正因为这门手艺,才娶了个漂亮的老婆,这让村里的许多男人既羡慕又嫉妒,背后都说“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了。

到上世纪90年代,上门裁缝已不再流行,街头服装店生意也不温不火,而服装厂却异军突起,裁剪师傅们多以人体为依据,通过测量制定服装型号规格,合理使用原辅料进行服装裁剪,缝制的流水作业,批量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成衣店,那衣服既好看又便宜,上门裁缝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村里那位男裁缝年纪大了,他的裁缝铺子也终于关门歇业了。如今,男裁缝每天都专心在家照顾孙子生活、上学,以前经常使用的缝纫机和大剪刀早已锈迹斑斑了。人们也早已把他淡忘,只是偶尔有人想做老式服装时才会想到他。

猜你喜欢
新衣缝纫机裁缝
老屋·缝纫机
墨小宝穿新衣
老裁缝
勇敢的小裁缝
重庆筹建缝纫机博物馆
知了娃娃
缝纫机也玩高科技
巨人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