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龙 (浙江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310023)
悠久的历史、广袤的地域造就了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服饰作为时代文化的反映,在不同时期形成了特有造型形态及装饰特征。当代服装设计师从传统服饰文化中汲取了大量文化营养,成为其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源泉。北京奥运会颁奖服设计中就巧妙采用祥云及青花瓷图案制成系列服饰,成功展示了中国特色文化。服饰作为人类活动和文明传播的一种形式,“符号化”特征明显。服饰品设计也是人类文明一种“物化”反映,在特定文化的影响下也呈现出特有的产品外在形态语言,进而形成了不同时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美学”。产品以其自身造型的形象,使人获得直接的内容体验和潜在的隐含象征意义,这种造型语言就是产品传递信息的语言或符号。1作为现代设计来讲,服饰品的基本价值即“实用功能”已经不排在设计的第一位了,更多的考虑的是人们的生活体验或生活方式,更深层次的来讲是满足消费者的一种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进而,设计师的设计活动也从产品设计方法(怎样设计)向设计意义(为什么设计)进行转变。符号学研究的核心体现为符号形式与意义关系研究,为服饰品设计问题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谈到传统服饰符号,不得不提及符号学的研究。符号学(Seminties)是研究符号的一般理论的学科,它包括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不同符号之间以及符号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现代符号学最早产生于20世纪初,由瑞士哲学家、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首先提出,认为每个符号都可以分为符征和符旨两个层面。根据索绪尔符号论,服饰品设计的符征就是指产品所呈现的造型(表现符号),符旨就是指产品内容(内涵符号),使用者通过感觉媒介来感知符征,通过特定文化背景解读符旨。传统服饰品通过特定的款式、材料、色彩、装饰等内容体验传达了潜在的隐含意义,形成了特有的产品语言符号。
每当谈论起中国传统服饰符号,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才是传统服饰符号的代表?旗袍?马褂?立领还是盘扣?龙袍还是凤冠?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正如上述所说,符号的感知是通过特定的感觉媒介来感知的,这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现代人来说,传统服饰符号的感知还是主要通过视觉来实现的。因此,传统服饰符号更多体现的是视觉符号。根据符号学相关观点,服饰符号首先是人类创作物,并且必须同时具备符旨和符征两个层面。也就是说,纯自然的,没形式的意义或没有意义的形式的符号都不能称其为“符号”。
传统服饰符号的解读是也是建立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完成的。在当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一元化”的服饰文化传承被置于“多元化”的环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会对传统服饰符号的解读及传播产生影响。如中国传统服饰用色有“正色”“间色”之分、红色在中国传统用色中代表喜庆、祥和,但在国外并不能形成感同身受的情感符号认知。传统服饰符号的意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古代“龙凤纹饰”是皇权的象征,对于现代设计来说,龙凤纹饰只不过是用来装饰服装形成“中国味道”的符号手段,在特定时期形成的权利、阶级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桑德尔·皮尔斯根据符号符征(能指)、符旨(所指)的相互关系,从被表征物和符号结合的关系上,把符号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就传统服饰而言,产品符号同样具备以上三种类型。图像符号采取直接相似的形态形成的记号,反映了符号符征和符旨的形式关系,体现了表征物与表征内容具有形象的相似性,在产品上体现为拟物化的设计。中国传统服饰中也出现了大量拟物化符号。传统服饰图案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大多都能从客观现实中找到原型。“十二章纹饰”作为中国帝王服的基本图案构制,基本上可分为鸟兽自然类和文化生活两大类,像“日”“藻”“华虫”(雉鸟)等属于前者,“宗彝”(尊形宗庙彝器)、“黼”(斧)等图案从侧面反映了人类生活,并通过该符征(图案形式)反映了特定的符旨(图案含义)。
指示符号是一种与其对象有着某种直接联系或关系的符号,反映了符号符征和符旨的因果关系。指示符号也可理解为一个符号对一个被表征对象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模拟的,而是指示的。2就像箭头具有指向作用一样,中式服装的对门襟、盘花扣等服装部件也传达了具体的使用目的,体现了造型形式与意义的因果关系和服饰指示符号本身就具有的内在的功能价值。
象征符号是通过观念的联想来表达内容,反映了符号符征和符旨间存在的某种约定关系。符号本身只不过是体现内容的一种象征和载体。服饰象征符号有些是显性的符号,通过隐喻的方式来传达特定的内容。比如说宋代官服方心曲领的设计,就是采用与“天圆地方”的造型来体现“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的传统哲学观念。当然,这种显性的象征符号也可以解读为图像符号。还有一种隐性、更加抽象的象征符号形式来表达其象征意义,这种符号形式不是用来“显示”和“告知”,而是通过某种符号形态来让人产生联想和情感体验。
传统服饰符号的形成与应用与人类的设计活动和设计思维密不可分,也必定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对器物设计与思维活动的关系作了阐述。基于中国传统思想和符号不同类型、应用形式,可以把符号再设计应用层次作以下划分:
表象层次,也可理解为符号的“产品”应用层次。设计师通过可视、可触的产品媒介符号(外形、色彩、质感等)传达给消费者特定的符号含义。在此层次中,注重产品本身的设计与表现,体现为“形而下”的设计思维。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在上世纪70年代推出的“中国风”系列设计,作品中运用了大量表象性中国清朝服饰元素,在当时轰动一时。
中间层次,即通过符号实现特定生活方式传达。从做“产品”到满足特定“生活方式”转变。传统服饰特定产品符号的形成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三寸金莲”绣花鞋的流行反映了当时的审美形态,但也与当时妇女“男耕女织”“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状态不无关系。
核心层次,通过符号传达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中式审美理念,符号从表层现象向深层意义过度。设计师也把设计的“道”排在设计的第一位,体现为“形而上”的设计思维,消费者更加关注的是一种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瑞士服装品牌Christa de Carouge不乏渗透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服饰符号的作品,服装风格大多宽松随意,简洁的廓形、直线式的裁剪、质朴的面料显得“禅”意十足,也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观。
传统服饰符号蕴含了特定的文化意义与内涵,简单照搬照抄“拿来主义”的设计已很难再打动消费者。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统符号转变为现代设计符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与创新。
传统服饰符号的形成是特定社会、历史、人文环境的客观反映,在科技发展、物质丰富的当下,社会环境、消费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设计师来讲,适用上述变化离不开服饰符号的“新”解读。首先,关注消费者不同层次符号认知和消费心理诉求。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对会对符号产生不同的解读,进而影响到消费心理和消费的产品形态。其次,适用社会观念和流行变化,做好设计定位。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逐渐开始追寻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传统文化的回归与流行文化的结合正体现了这一趋势。
传统服饰符号有较强的时代审美性,在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传统符号功能已经“丧失”了,符号的形式与意义也有了较大的变化。起始于后现代主义运动中的“解构主义”就为传统服饰符号的多元化运用发展成为可能。符号的解构与重构方法,就是在通过剖析符号符旨与符征的基础上,试图打破原有的服饰符号语言,重新构建不同的视觉符号形式,形成更强烈的视觉刺激。2012年时装大师乔治·阿玛尼在北京时装大秀上就以“龙袍装”压轴,模特身着装饰以“龙”为主体元素的裙装,气势非凡,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形象又不失现代。通过对传统服饰形象符号“龙”的解构与重构,展现了他的顶级制衣哲学。
苏珊·朗格说:“符号性的形式,符号的功能和符号的意味,全都融为一种经验,即融成一种对美的知觉和对意味的直觉”。3在科技发展、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一些传统服饰符号已经不能适用当今的社会现实,传统符号媒介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在古代服装制作从选材到装饰、工艺可以说不计成本,手工绣一个图案装饰可能要花费数月时间,对于现在来说除了高价位的高级定制服装几乎不太现实。如果将该图案采用现代技术的电脑刺绣或数码印花,成本会大幅下低,虽没有古时候精致,也可以达到异曲同工的装饰效果。另外,服装符号媒介也可以向其它艺术形式拓展,如中国的书画、建筑等艺术形式都包具有很强艺术价值和形式美感,通过与它们之间的融合共通,丰富了服饰符号媒介表现手段,为设计观念及风格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传统服饰符号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也体现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美学理念和审美价值,成为现代服饰品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宝库。在符号再设计利用层面,有的采用表象层次的符号的解构与重构,有的注重核心层次符号理念的婉转表达。设计师设计的关键不仅关注产品符号形态本身,而是要积极适用当今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感官体验和审美情趣,积极适应社会观念的新变化,依托服饰符号实现设计理念的新表达。
注释:
1.叶立诚著.《服饰美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231.
2.(德)马科斯·本泽,伊丽莎白·瓦尔特著,徐恒醇编译.《广义符号学及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7.
3.(美)苏珊·朗格,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