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李贤墓陶俑特征初探

2015-01-29 01:01李彦霞宁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75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0期
关键词:固原陶俑墓葬

李彦霞 (宁夏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 756000)

李贤(504——569),字贤和,原州高平人(今宁夏固原人),在北周时期任柱国大将军、河西恒公和原州刺史。于天和四年(约569年)三月十五日殡于长安,享年六十六岁。同年五月葬于原州的西南陇山脚下。1983年9月在宁夏固原城南郊发掘出土的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震动了全国。在这座古墓里,发现了金、铜、银、铁、玉、陶等各种质地不同的随葬品,共达700多件。仅彩绘的陶俑就237件,其中有镇墓武士俑,甲骑俑、乐俑、文史俑、武官俑、女官俑、女侍俑、胡俑、风帽俑九类。充分反映了李贤宫室生活的状况和生前出行时庞大的仪卫阵容。从陶俑的制作风格来看既继承了汉魏随葬的传统,也表现了关中地区北魏俑群的特点。

一、北周陶俑发展的时代特征

陶俑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古代墓葬雕塑艺术品的一种。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墓葬陶俑的使用是生者祈祷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的一种愿望,所以墓葬陶俑真实负载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状况,对研究古代的军阵布局、生活方式和雕塑艺术发展状况皆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中国墓葬陶俑在其盛行的从东周至宋代的约1500年中,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审美变迁的轨迹。

1.北周之前陶俑发展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代的陶俑基本上全部出土于中国北方。一般体形较小,仅高4-10厘米。只具有大概的轮廓,缺乏细部刻画。陶俑头部用墨勾画眼眉,衣服上施以彩绘,尚能分辨出男性披甲武士和女性婢仆伎乐等形象。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陪葬。这些陶俑虽然制作粗糙,烧制火候低,易破碎,但它是中国早期陶俑的珍贵实物,对于雕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秦兵马俑大小如同真人,阵容强大,气势磅礴,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在细节的处理上,注意对人物五官细节的描绘。在雕刻技巧上,圆雕、浮雕配合线刻,手法具有多样化。在造型上,陶俑的上半部分刻画较细,下半部分比较简略,有疏密、繁简的对比。

西汉时礼仪“大抵皆袭秦故”。丧葬时用俑也是如此。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存在,使陶俑的形体尺寸已不再如实模拟真人的体高。由于西汉初年宫廷文化中楚风盛行,所以帝陵随葬陶俑虽袭秦制,又承楚风,融汇创新,使汉俑造型摆脱了秦俑呆板生硬的模式,转向生动精致,富有生趣的时代新风。

东汉时陶俑体型偏小,塑制时不注重细节的变化,而是依靠精准的轮廓线,把生动的躯体表现出来,富有强烈的动势和韵律感,令人以小见大,生动传神,显示出家居享乐的浓郁情趣。而且墓中随葬品中增多了模拟建筑或田地的陶模型,以及翘尾低首,头上具有锐利独角的镇墓兽的出现。

西晋陶俑造型由姿态生动转为比较呆板,并淘汰了东汉时期家居享乐的生动百戏人物造型。

2.北周陶俑发展的时代特征

北魏、北周时期,陶俑制作粗率,造型颇为稚拙,仅塑出大概轮廓,缺乏细部刻画。有的人像头大而身躯矮小,比例不适,一些动物的四肢粗大而马头颇小,也与身躯不成比例。马上的骑兵也塑制也颇拙稚。而恰恰是因为如此,使得北周陶俑既具有古朴的稚拙意味,又具有不求逼真形似,大写意的艺术趣味性。这种造型风格,向上追溯正与西安草场坡十六国时风格相似。

陶俑的服饰特征,以及驼俑的出现,又显示出浓郁的鲜卑风俗。西魏、北周的俑群发现的较少,以宁夏固原北周天和四年(569)李贤墓的俑群最有代表性,造型较粗犷,面容圆润,从中可看到隋代造像浑圆丰颐的渊源所在。

二、李贤墓陶俑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

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族陆续进入中原,政权不断更换,连年战乱,各国纷争的混乱局面。以及不同民族习俗的传入,其陶俑的衣着与造型也发生改变。俑群中大量的甲骑具装俑和马驼畜群,都显示着游牧民族文化和北方民族军队的特色,一些陶俑高鼻多髯的面貌特征,以及宽袖长衫,系腰带,又多带风帽,妇女在高髻外再包头巾类等,都反映着鲜卑风俗。表现出北方少数民族粗犷,剽悍的形象,反映了这个时期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过程。

三、李贤墓陶俑的造型特征

北周李贤夫妇墓出土的彩绘陶器237余件,就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即镇墓俑;出行仪仗俑;侍仆舞乐俑;疱厨房操作俑。陶俑均为青灰色,质地坚硬。面部丰满,人物外轮廓鲜明,但缺乏细部刻画。衣纹简单,每一类陶俑体形基本一致,高矮大致相同。但色彩服饰、面部神态和表情各异。身体多施白色,服装用红、紫、黑、白色彩绘。所施彩绘亦颇粗疏,大写意而已,并不追求逼真形似。制工较拙稚,造型粗放而质朴。俑群的内容与东魏-北齐一样承袭自北魏,但陶俑的造型和细部刻划却有较大的差异,最突出的表现在于镇墓俑的姿态和陶马的造型。

1.镇墓俑的姿态特征

镇墓俑包括披甲胃镇墓武士俑和镇墓兽。

披甲胃镇墓武士俑:俑身躯粗大,大腹凸出,姿态略呈歪曲状。面部虽缺乏细节描绘,但却生动形象。大眼,阔口,口周围绘有胡须。头戴兜鏊,身着光明铠甲,甲片以墨线勾勒,其线流畅,随体型结构略有变化。铠甲边缘涂红色。右臂下垂,左臂屈于胸前,拳心有空,作执物状,不执盾。通体施白。而且二俑所戴兜鏊,一作尖顶,一作漫圆形状。

镇墓兽:均有独角,昂首,仰视,不是蹲坐而是匍匐于地上。怒目圆睁,巨口撩牙外露,背上没有竖起的成撮的鬃毛。形象十分狰狞,面部以墨线勾勒。具有强烈的神秘意味和浓厚的巫术神话色彩。李贤墓镇墓兽陶俑共两件,一件形体较大,色彩较鲜明,且鬃毛粗密。高8.5、长18.5厘米。口、鼻均涂以红色,以显其凶恶。另一件形体略小而鬃毛较不明鲜,高6.9、长16厘米。

2.陶马的造型特征

李贤墓陶马的造型有两种:陶马1,泥质灰陶,通体施白色,形体较瘦小。马头配笼套,耳后有一孔,颈前部有一凹槽,无鞍。陶马2,泥质灰陶。体型雄健,低首作嘶鸣状。备有鞍、障泥等。原施有红色、黑色,现已脱落。制作的陶马,不论上鞍马还是甲骑,都塑得马头颇小,与身躯比例欠佳,而四腿粗大,几呈柱状,马腿僵直站立,姿态呆板,马上的骑兵造型也颇为拙稚。

3.侍女陶俑特征

侍女陶俑头戴黑色小冠,身着交领宽袖长衫,腰间有束带。双手置于胸前,做持物状。通体施白色。面部表情塑工精细,神态各异。造型较粗犷,面容浑圆,下颌过于饱满,体态丰满。从中可看到隋代造像浑圆丰颐的渊源所在。

北周的墓葬俑群发现的较少,李贤墓是固原历史文化出土文物最具代表性的墓葬之一。其墓葬陶俑特征具有其固有的时代特征、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别与同时代的个性鲜明的造型特征。李贤墓陶俑为研究北周建筑、服饰、兵制提供了形象资料。也是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1]贠安志.《中国北周珍贵文物——北周墓葬发掘报告》.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冯国富,武殿卿,黄丽荣.《 李贤墓出土的彩绘陶俑》.固原师专学报,1991(03).

[3]程云霞.《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中册).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

[4]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固原陶俑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缺水的城市该怎么发展?
陶俑
听须弥松涛、看文化古迹、观六盘云海、闻山花飘香
宁夏固原出土一枚汉代五铢压胜钱
宁夏“六盘山旅游杯”全国诗文大赛获奖名单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来自远古的使者—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