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杀,责任谁担?

2015-01-29 17:50李长伟
中国德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同辈权威群体

李长伟

2014年11月,《京华时报》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湖北省某中学学生因为上课看小说、下象棋,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批评并要求其家长到校,该学生随后从四楼教室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该如何看待这一起教育事件呢?毫无疑义的是,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学生以如此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让人唏嘘。我们需要追问的是,该由谁为此负责?

如果从传统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念出发,板子自然要打在教师身上。具体到这一事件,班主任在没有深入了解这一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前提下,贸然地要求“请家长到学校”,给学生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使他唯有一死才可解脱。这样的评判不是没有一点道理,若是教师有强大的管理能力,学生可能不会自杀,但就目前来说,这样的要求是否过于苛刻。众所周知,由于当下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剧烈变迁,学生的观念和心理呈现出多样性、变化性和不确定性,这给教师的管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目前班级规模比较大、应试教育没有多大改观、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的日趋增大的情况下,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心理发展状况,并非一件易事。在这一事件中,班主任实际已经意识到并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对学生的人格和尊严的保护:对该生的批评和要其家长到校,并没有发生在所有学生在场的教室中,而是发生在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公室中,并且批评的语言也不激烈。在目前的社会情境下,如果社会和教育环境不作出改变,只是一味地提高对教师的要求,要求他们极大的付出和事事谨慎,只会让老师身心倦怠、如履薄冰。一个良好的社会应该理解教师的生存境况,转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为他们提供较为宽松的教育环境和生长环境。

责任在学生吗?学生似乎要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说教师的批评直接导致该生自杀,那么导致教师批评的则是学生在上课时看小说、下象棋,而学生的这些行为,显然是有违课堂纪律的。这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并没有错,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课堂行为是错误的并自觉接受批评。进言之,如果学生正视错误,那亦能理解教师叫家长的理由。遗憾的是,学生很快就以跳楼自杀的方式公开地拒绝了老师的批评。对此,我们该说什么呢?似乎只能说孩子的心理过于脆弱,甚至经受不起因自己的错误而带来的批评。

但这样的分析对孩子来说是否欠缺公平呢?解决孩子的心理脆弱,关键在于孩子们能找到并坚持“自我”,但在当下的环境中,找到自我谈何容易?众所周知,当下的孩子们身处剧烈的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及与之相匹配的价值观念的主流地位被消解,神圣与权威的丧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已渐成社会常态,但对孩子来说却不尽然是好事,因为成长中的孩子们容易在变迁和多元中迷失自我,丧失判断的能力。他们的成长需要权威的引导,但他们环顾周遭,却发现权威荡然无存。于是,我们发现,当下的孩子因为权威丧失,所以自由与个性得以彰显,但孩子终究是孩子,他们又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在乎他人的评价,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同。如此这般,在一个充满变迁和流动的社会中,孩子一方面追求自由的个性,另一方面又在乎他人的认同,他们的心理怎能不是撕裂的和矛盾的。具体到案例,这个孩子在上课期间敢看小说、下象棋,就是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的典型体现,在他的眼里,教师并不是什么不可挑战的权威;毅然决然地在同学们面前跳楼自杀,似乎也在彰显着他“倔强”的个性。但矛盾的是,他又很在乎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同,所以当教师批评他并要求其家长到学校时,他觉得难堪进而跳楼。跳楼是他无法获得他人认同又难以承受无法获得他人认同的后果时所采取的一种极端的行为。

如果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但责任又不完全在他们,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事件呢?

于笔者而言,目前还提不出多么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因为这与这个现代社会的特质有内在的关联,而社会的转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若谈点措施的话,可能还是那些“实话”。一是教师要哲学地把握这个时代的特质,认清我们这个时代中学生是怎样的,在这个背景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把握具体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并结合课堂管理学的知识去解决具体的学生问题。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还需要教师对教育对学生怀有一份深深的爱和责任;二是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其中的亲密关系对孩子的性格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家长不能整日忙于经济事务而疏忽了对孩子的培养,这实际得不偿失。在教育的过程中,爱与权威同等重要,很多父母总是强调亲子的平等以致纵容孩子,这实不利于孩子“自我”的生长;三是注重同辈群体的建设。在过去,教师的批评相当严厉,惩罚也常有,叫家长到学校也是常事,但孩子的承受能力却很强,因教师的严厉批评而自杀的现象极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孩子们有“同辈群体”,他能够在同辈群体那里获得保护和归属感,更为重要的是,同辈群体中的平等交往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包括抗挫折的能力。今天的问题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孩子在家庭里没有“同龄人”可以交流,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此外,网络社会的兴起,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变得虚拟化,面对面的交流缺乏,这非常不利于同辈群体的形成。所以,加强同辈群体的建设异常重要。

责任编辑/江晨曦

猜你喜欢
同辈权威群体
消失吧!同辈
域外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同伴关系
调查
调查:76.8%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影响大
中间群体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
化妆品市场信息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