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家的社会关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015-01-29 17:35许瑞芳
中国德育 2014年24期
关键词:仁者儒家论语

许瑞芳

摘 要

儒家社会关爱思想,从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与国家,再到心系天下世界,自然过渡,由己推人,是儒家很好的逻辑,可以为今天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做出贡献。借鉴和弘扬儒家社会关爱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推进和我国社会道德新秩序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 键 词

社会关爱;情感;价值

近年来,社会冷漠事件频繁,从路人见倒不(敢)扶,到见死不(敢)救,引起了国人以至世界对我国社会道德水准的关注与批评。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时常可见,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情感也日渐淡薄,尤其是青少年对社会的关爱品质缺失和责任意识逐渐淡化。“人们为何如此冷漠”引起了国人深深的思考。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未来,他们能否摆脱这种冷漠现象,确立社会关爱的道德品质,形成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是关乎实现“中国梦”的重大问题。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关爱的伦理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就强调 “‘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这些富有儒家社会关爱精神的思想所具有的现时代价值,指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1]借鉴和弘扬儒家社会关爱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推进和我国社会道德新秩序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儒家社会关爱思想的内涵

关爱是一个现代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爱是“关怀爱护”的意思。社会关爱是指社会个体对其所属群体、社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与价值认同,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性。在传统儒家文化中,没有 “关爱”一词,但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资源中却具有强烈的社会关爱的情怀和理念,并最终体现在以人为终极关怀的人本思想中,突出体现在对自己的关爱、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和国家的关爱上。

(一)关爱自己

关爱自己,也称之为自爱。一个人只有懂得关爱自己才能知晓关爱他人和社会,也只有具备关爱自己的能力也才有发展关爱他人和社会的能力。儒家文化对个体的生命有深切的关爱,关爱自己被儒家视为是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前提。

儒家的关爱自己是从心性品格的伦理道德层面出发,从社会的需要来看待个人品德的修养。“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要达到“仁者爱人”的社会关爱情怀,内在就应该先求“仁”。《荀子·子道》有这样一段阐述:

子路入,子曰: “由,知者若何? 仁者若何?”子路对曰: “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曰: “可谓士矣。”子贡入,子曰: “赐,知者若何? 仁者若何?”子贡对曰: “知者知人,仁者爱人。”子曰: “可谓士君子矣。”颜渊入,子曰: “回,知者若何? 仁者若何?”颜渊对曰: “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子曰: “可谓明君子矣。”

在这段论述中,孔子对于“仁者使人爱己”、“仁者爱人”和“仁者自爱”的评价分别是“士”“士君子”和“明君子”。可见,孔子推崇“仁者自爱”。在儒家那里,“仁者自爱”首先要“明明德”,才有可能“亲民”和“止于至善,”而“明明德”是为了“居仁由义”。正如孟子所说,“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孟子·离娄上》)。为此,儒家非常强调人的社会性的发展,而高度的社会性则要求人去践履人类的正义、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由于每个人都爱自己,必然希望他人也爱自己,要达到这一目的,则必须自己也爱他人并抑制自己过分的欲求。

关爱自己是对自我的认同、自我的悅纳,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西方教育家卢梭说过:“自爱始终是很好的,始终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我们第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而且应当不断关心我们的生命。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要爱自己,我们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的东西。从这种情感中将直接产生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也同时爱保持我们生存的人。”[2]“仁者自爱”“仁者不忧”(《论语·宪问》),因此,“仁者”才能“爱人”。这就是说只有具有高尚道德品行的人对生命的自我价值才会有很高的体认,他的自我愉悦感才能得到满足。因此他也是快乐的,且有足够的道德动力去关爱他人与社会。

(二)关爱他人

在儒家看来,“仁者自爱”,但“仁”只有在对他人的关爱中才能真正得到体现。樊迟问仁,孔子说仁就是“爱人”(《论语·颜渊》),这是对关爱精神的最直接表述。孔子以“安百姓”为最高理想,非常关爱他人的生命,具有朴素的人道主义观念。如《论语》中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作为一种道德实践,“仁者爱人”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在于为他人而奉献自我。

“仁”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仁”遵循一个由近到远、推己及人的路线。同样,对于社会关爱精神的阐述,在儒家这里也是遵循着推己及人,由他人到社会、国家再到天下的路线。儒家把“孝悌”作为“仁之本”,由爱父母兄弟扩充为博爱大众。《论语·学而》中载“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讲“能近取譬,是谓仁之方也矣。”这是说仁就在自己身边,就在生活之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关爱他人的第一要义应是爱父母、爱兄长。在人与我的关系上,儒家推崇克己复礼,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学而》)在关爱他人方面,儒家不仅要求要以仁爱之心关爱他人,而且要以“恕”来对待他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更倡导“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充分地体现了儒家为他人着想、宽容待人的可贵精神。

(三)关爱社会、国家

同墨家的“兼爱”不同的是,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先从对自己的关爱,到关爱家人、他人,再到社会、国家和天下的层面,儒家的关爱是在爱有差等的原则上层层推进。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孟子同墨者夷之辩论时问道:“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孟子·媵文公上》) 在孟子看来,对于兄长儿子的关爱之情,自然会厚于对邻人儿子的关爱。但人们应当“善推其所为” (《孟子·梁惠王》),推广这种关爱精神,使之惠及更广泛的社会成员。“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孟子·梁惠王》),强调“一事之仁,也是仁;仁及一家,也是仁;仁及一国,也是仁;仁及天下,也是仁”(《朱子语类》),人皆有“善端”, 从而“在‘推己及人的感性体验和‘天人一体的理性论证的辩证统一基础上,成长为一种基于亲情而又高于亲情的伟大人类之爱”。[3]对本国的关爱不等于对其他国人福祉的无视,恰恰相反,由“仁”出发,并最终达到“天下之人皆相爱”的社会理想。

可见,儒家社会关爱思想在人的社会实践中明确提出以“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顺序,由爱“己”发展为“无不爱”,通过“成己”而“成人”,通过关爱自己到关爱他人,通过内圣而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中》),从而转化成为一种社会责任,形成了社会关爱“尽其在我”的人伦观。这种人伦观强调,个体首先应对群体和社会尽义务、履责任,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因此,儒家的社会关爱道德品质的发扬不仅具有真实的社会基础,而且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拓宽。

二、推崇儒家社会关爱思想的

现代价值

关爱是理解、欣赏、尊重、关心、爱护人的理念和思想,是人类最值得珍惜的一种智慧和境界,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从当代社会来说,社会关爱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产物。在现代,随着人口生育率下降,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城市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对于社会关爱的需求与日俱增,除了依靠制度化的安排外,为社会关爱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外,更为紧要地是要加强社会关爱的教育。儒家的社会关爱思想,虽然已经是久远的历史传统,但在现代化今天推进,仍有其历久弥新的意义和价值。

(一)关爱自己体现公民个体的独立自觉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公民个体作为社会的基本成员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关爱自己。一方面,公民个体关爱自己,是关爱家庭、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和国家,乃至国际社区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人只有自重、自爱,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其一,关爱自己的生命。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焦虑、失衡成了困扰不少公民个体的心理问题。甚至,导致了公民个体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漠视、否定与放弃。对于生死的问题,早在先秦儒家时代就曾展开探讨。孔子的学生季路向他请教如何看待“死”的问题,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反映了儒家对于现实生命的重视和关爱。关爱自己,是关注生命的体现。在教育中要教人关心生命,人必须要爱自己,甚至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东西。要引导学生正视学习、生活中的失败与挫折,以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情,始终对生活保有希望,珍爱自己的生命。关爱自己还表现为对自己名誉的爱惜。珍惜自己的名誉,公民个体才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设置底线,才会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二,完善自己道德人格。儒学一直强调,学问是“为己之学”,是自身的修为。关爱自己是人的品德结构中最具有源发性、动力性的基础美德。不管是西方的美德伦理还是我国儒家德性伦理,其全部的中心问题是要研究解决“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在任何一个时代,人们都有一种追求道德人格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要追求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必然要求道德主体要有关爱自己的意识和能力,也才能维护真善美、警惕假丑恶。所以,培养公民个体关爱自己的道德品质,对于人的发展完善至关重要。

儒家把“成己”与“成人”联系起来,要求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从公民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关爱只有超越自身才能走向他人、社会与国家,才能实现自我作为人的全部价值和意义。从社会的道德角度来看,也只有从关爱自己走向关爱他人、社会、国家,此时的道德主体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与使命,才能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做积极公民。

(二)关爱他人实现社会交往的关爱性

关爱与被关爱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和社会。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意义不能脱离社会。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他总是生活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之中,他的生存有赖于他人的给予、合作和支持,他的归属、爱和自尊须以他人为对象、参照和条件。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陌生的社会交往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交往的无序性和失范化。每一个公民都是作为一个主体而存在的,其人格是自由独立的。当公民之间发生交往关系时,他们对于彼此来说,在人格和主体价值上是平等的。作为公民,在其生活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关爱他人并接受他人的关爱是必不可少的。他人的存在是个人存在的前提,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人的存在,社会才能称之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

关爱他人,要教会公民个体尊重他人。尊重就是承认他人与自己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尊重就是要理解他人,要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就是要尊重他人的生命、权利、尊严,还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个人习惯。关爱他人,还要具有一种宽容精神,宽容是尊重的进一步深化,意味着“心甘情愿地允许别的人对自己不赞成的事保持或者表达观点,采取行动”。[4]这一立场充分体现在伏尔泰的名言中:“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现在的公民个体,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有余,宽容意识不足。因此,要引导教育他们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容人之短、容人之言、容人之行,与他人和睦相处。此外,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宽容,要保证自己的人格独立,在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内做到宽容。

(三)关爱国家为指向的社会关爱精神的确立

人不是孤立地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他必然要有归属,也就是属于不同的共同体或社群。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含义,而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儒家在这方面,非常经典地使“家国同构”。“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1]可见,儒家社会关爱思想从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与国家,再到心系天下世界,自然过渡,由己推人,是儒家很好的逻辑,可以为我们今天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做出贡献。

关爱国家,不仅仅是对其有着一份热爱,更有着一份沉沉甸甸的责任关切。关爱国家会形成一种坚定而稳固的情感,是对于祖国广袤的土地、秀美的山川河流的热爱,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语言文字的自豪,对于同族同胞的依恋,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关爱国家最终会作为一种价值信仰,国家是人们取得公民身份的基本条件,是公民权利的保护者,它是人们最高的信仰体系。这种信仰使公民意识到自己对国家负有责任,并自觉承担这种责任,甚至可以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激起公民的热忱和勇气,鼓励他们效法先人。

因此,社会关爱教育要从国家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公民个体的发展、个人权利的实现、责任的承担都应该以国家的繁荣富强为前提,以实现“中国梦”作为行为的出发点,表现出对国家的认同、关切和热爱。概而言之,就是要培养具有社会关爱精神、勇于并能够担当社会责任的积极公民个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

[2]卢梭. 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 李平沤,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89.

[3]徐复观. 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 上海:三联书店,2001:20.

[4]德里克·希特.公民身份——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M].郭台辉,余惠元,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289.

责任编辑/齐 欣

猜你喜欢
仁者儒家论语
仁者甘死如饴
推己及人
知命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茶道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