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兽”普京应对西方制裁

2015-01-28 14:09方亮
时代人物 2014年11期
关键词:困兽明斯克罗申科

方亮

9月10日,从去年11月发展至今的乌克兰危机正式迎来一次“暂停”。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乌克兰总统波罗申科在电话会谈中表示,对5天前基辅与自行独立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二州,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署的停火议定书的执行情况表示满意。

该议定书规定了乌克兰政府军和东部二州的亲俄武装的停火,并且议定双方开始交换战俘和开辟人道主义走廊。但对东部二州未来地位这一根本问题,议定书则未做安排。因此,双方的停火如外界所说的那样是“包括俄、乌、亲俄武装乃至欧盟等各方需要所作出的权宜之计”,其持续性是没法让外界有信心的。

普京“以压促和”

当天,受任于危难的乌克兰寡头总统波罗申科还在政府会议上表示,将于下周提交赋予东部二州特别地位的法案,但坚称绝不会给予二州独立或者联邦制地位。同一天传出的另一则重要消息是,乌克兰部队开始在由自己控制的俄乌边境地区修建名为“墙”的防线。该防线由l500公里的战备通道和数千个掩体、火力点组成,其壕沟宽4米、深2米。波罗申科将其比作芬兰在二战前修建的用于防范苏联军队的“曼纳海姆防线”。

单从波罗申科的表态看,这位素来以深谙平衡之道著称的寡头政客,仍然坚持着在对俄立场的“软”和“硬”之间进行协调。“墙”防线是一种“硬”,但顺应俄立场给予东部二州特别地位则是一种“软”。客观来看,波罗申科做出这样的表态并不艰难一一毕竟他仍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用兵,俄则是直接将部队开到了别国领土上。至于议定书,那本来就不是一份有着较强法律约束力的文件。

由此,倒是值得分析—下普京的战略及操作。8月28日,俄罗斯正式出兵乌克兰。尽管克里姆林宫一再否认,但这终归还是由全球见证的事实。要知道,早在6月普京就已经请求俄上院撤销3月作出的出兵乌克兰授权,并且得到了满足。所以,普京出兵的决定不但违反了国际法,更是违反了俄国内法。即便这样普京还是作出了出兵决定,此中缘由要从普京在整场乌克兰危机中的战略角度来分析。

2月,乌克兰“二月革命”成功,克里米亚地方议会被“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劫持,并作出了举行公投的决定;3月,克里米亚公投决定该地区加入俄罗斯联邦并被莫斯科接纳;随后,位于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卢甘斯克二州出现大批不明身份武装分子;5月,二州通过公投自行宣布独立并宣布将谋求同克里米亚一样加入俄联邦;美欧方面在俄吞并克里米亚之后就随之祭出了经济制裁,并在东部二州公投之后加重制裁,直至7月17日发生MH-17客机的坠机之后将制裁措施提升至最严厉程度;普京在欧美制裁期间的6月作出了请求上院撤销出兵乌克兰授权的决定,也成为其立场发生明显变化的开始。

如果说此前普京的战略一直是“对乌克兰境内持续发力”,那么这一决定之后开始明显转向“守成”。当7月17日MH-17坠毁,身处舆论压力中的普京开始明确其“和平守护者”形象,为此不惜跑到东正教全俄大主教基里尔那里为和平祷告。

普京“低头”的原因,还要从欧美的经济制裁上来寻找。不久前卢布汇率跌破38卢布兑1美元、50卢布兑1欧元大关的事实,成为上述原因非常明显的注脚。经济压力之下,普京只能选择软化立场。毕竟俄罗斯国力的基本面是由其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普京在乌克兰唱的这出大戏本来就是在一个较为虚弱的国力基础上硬撑着上演的。

但是,普京并未如l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赫鲁晓夫那样遇到肯尼迪的压力之后就彻底放弃既定战略,其立场的软化始终带着“以压促和”的特征。在这期间,普京先后发出了“俄罗斯是一个核大国”、“我们两周就可以打到基辅”等强硬表态,最后更是直接出兵乌克兰。

普京的战略是:压力下的俄罗斯固然要“求和”,但却会淡化“求”字,用持续的压力让欧美乌三方按照莫斯科的条件来达至和平。普京的这一战略在8月26日举行的关税联盟、乌克兰、欧盟三方的明斯克会谈上得到了较为明确的表述,俄总统坚持让基辅直接与东部二州对谈,以早日确立二州的“特殊地位”。

和平计划的背后

8月26日的这次明斯克会谈成为眼下这次“暂停”之前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该会谈之重要从德国总理默克尔于会谈前对基辅的突访这一事实体现出来。外界普遍认为,默克尔此举就是为了规劝乌方接受俄立场,同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二州直接谈判,确定二州未来地位。但是,到了明斯克会谈时,当普京看到乌总统波罗申科仍然拒绝这一提议,立即放出了强硬表态。会谈两天后,俄军便正式出兵乌克兰了。而在俄出兵之后,乌方立场也发生了软化,这才有了9月5日的明斯克停火议定书。

所以,本来在“求和”的普京却至始至终表现得非常强势,甚至不惜破坏国际法和国内法直接出兵别国领土。这也成为普京对外手腕的一个重要特征:多阶段施压,即便软化立场也以主动施压的手段求得事态以自身意愿发展。

从另一条线索来看,普京这一战略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普京明确“求和”路线而亲俄武装仍在同乌军激烈交战的这段时日之内,战场上的总体态势是乌军节节收复失地,而得到俄方提供的防空导弹等武器供应的亲俄武装却节节败退。也正因为俄方的“强势”,波罗申科才改变了立场,开始直接同东部二州对谈,并承诺给予它们“特殊地位”。

普京手腕最终体现在他于9月3日在飞机上抛出的那个“七点和平计划”中。这个和平计划最终成为了明斯克停火议定书的蓝本,其中双方撤军、保持二州现状等内容都在后来的明斯克停火议定书及各方行动中得到体现。

突然的出兵,在战场上达成目标后又突然抛出撤军计划,这一“抽撤连环”式的操作至少起到了一石三鸟的作用:首先,在被俄军击败后乌方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一建议,哪怕只是出于权宜考虑,如此俄方就可以通过一纸停火议定书而非实际军事存在来维持二州现状,这样可以避免俄军长期在别国领土上非法存在所带来的负面舆论影响和军事、经济损耗;其次,保持二州现状则让普京的策略首度以和平的状态持续,这与以战争手段对其进行支撑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第三,普京主动抛出和平计划给了西方一个姿态,让西方有了“借坡下驴”的机会,从而对西方后面对俄的制裁产生了动摇。endprint

在这里,第三点格外重要,西方对俄这一“抽撤连环”操作的反应可谓正中普京下怀。

西方的绥靖

当8月28日俄出兵乌克兰东部二州的消息传来,所有预测普京不会出兵的人士都倍感意外。经历了俄吞并克里米亚这一先例,外界判断普京时已经应当留有余地,因为在乌爆发“二月革命”之时外界大多可以估计到普京将强力回应,却很难想象到回应手段会硬到吞并乌领土的地步。毕竟冷战之后公开将别国领土据为己有的先例极为罕见。

由此,西方的回应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说三场公投这一莫斯科的“遥控”手段引来了欧美的经济制裁,那么当俄直接出兵乌克兰,欧美理所应当给出更加严厉的回应。但是,从西方国家在北约威尔士峰会及欧盟新一轮制裁中的表现来看,对普京的惩罚并未升级。

俄军出兵乌克兰之后不久,欧盟就做出升级制裁的威胁,但这只“鞋子”却迟迟没有落地。直到9月11日欧盟才正式作出制裁俄罗斯的决定,禁止对5家俄罗斯国有银行和3家俄罗斯能源公司贷款,扩大对俄出口军民两用物资限制,并将24名俄罗斯公民新增进旅行限制和资产冻结名单中去。

从已知的制裁内容看,它并未对前几次制裁内容有实质性突破。英国方面提出的关闭俄罗斯银行使用“环球银行金融电信联盟结算体系”通道的建议被认为过于极端而未被采纳,该建议如被采纳将给俄银行体系造成极为严重的打击。此前曾传出过两次“制裁即将公布”的消息,但都放了空炮。9月11日的宣布可谓姗姗来迟。

9月5日的明斯克停火议定书是一个“包括俄、乌、亲俄武装乃至欧盟等各方需要所作出的权宜之计”,这其中欧盟的需要便是尽快让普京收住胃口,停止在乌克兰发力。

显然,欧盟的目标设定仅是阻止普京进一步侵犯乌克兰,而非让普京将已经吞进腹中的利益吐出来。因此,默克尔在明斯克会谈之前突访基辅,目的就是劝波罗申科接受普京提出的条件——给予二州特殊地位。欧盟这一态度等于是重复了在格鲁吉亚问题上的态度,纵容了普京这一战略,对普京做了妥协,这毫无疑问是一种绥靖。

再来看看北约。欧盟所能祭出的手段最多不过是经济制裁,但俄非法出兵乌克兰的动作却恰好发生在北约威尔士峰会之前,这个庞大的军政组织有足够的理由对俄作出强硬回应。但是,在俄出兵后的第一时间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否认了美国直接出兵以及军援乌克兰的可能,这难免让外界对此次北约峰会可能对俄祭出的手段感到悲观。随后,奥巴马访问了爱沙尼亚——一个虽然也受俄威胁却远不是眼下普京强硬政策直接受害者的国家。外界会问,为何奥巴马不通过直接访问基辅的姿态直接对乌克兰表达支持。

在爱沙尼亚,奥巴马较为明确的代表西方阐述了对普京的应对战略,那就是压低油价,直接从财政角度向普京政权施压。到了9月10日,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已经降至100美元以下,自然对普京政权造成压力。不论奥巴马的表述是否是借油价走势所说的“便宜话”,普京政权因经济而受压已是事实。不过,奥巴马这一表态还是说明北约不打算采取强硬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奥巴马也于同一时间宣布对俄制裁,截至9月11日制裁内容尚未公布,但估计它也将同欧盟制裁一样“单纯强调姿态”。

当峰会闭幕,外界看到的只有在东欧国家部署快速反应部队的计划,这一计划尚未有明确内容,甚至不确定部队具体部署国,其实施更是需要较长时间。此外,给予格鲁吉亚以北约特殊合作伙伴地位以及向乌克兰援助1500万欧元的动作虽然不能说毫无意义,但也只是象征性意义。

除了这些,外界就只看到了北约秘书长拉斯姆森将俄列为北约敌人的表态以及峰会文件上对俄罗斯侵略行为的谴责。

显然,北约同欧盟一样,仅将目标设定为阻止普京,惩罚普京乃至让其将克里米亚和二州吐出来的目标根本不在他们考虑之内。在这种情况下,波罗申科和乌克兰的未来很可能跟眼下的格鲁吉亚一样,只能忍耐国土沦丧,尽管尚难肯定眼下的停火能持续多长时间。

西方的应对策略

此番西方对俄罗斯的应对确实偏软,但还是有效果的,毕竟经济制裁成功逼迫普京立场后退。在战术层面来审视西方这种偏软的政策,没人给乌克兰做主等国际正义问题会自然浮现,人们也会担心未受实质性惩罚的俄罗斯会跑到别的地方搞事。

但如果将视野放到西方与俄罗斯博弈的战略层面并且诉诸历史,可感觉到西方领导人虽然未表现出古巴导弹危机时美国总统肯尼迪那样的坚强意志,或是上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用潘兴导弹强硬对抗苏联SS-4、SS-5导弹那样的强硬,却从客观上遵循了里根和老布什在苏联存在后期应对这一帝国的战略。前者在防止普京继续对外强硬政策的时候不可或缺,但是从战略层面上看,里根和老布什的智慧更加根本。

这场乌克兰危机同勃列日涅夫在阿富汗发动的战争非常相似。西方都没有直接在战场上同莫斯科相撞,而都采取侧面行动来消耗俄罗斯人的意志,让这个帝国的链条率先从经济上断裂。对待苏联/俄罗斯这种“庞然大物”,这种战略无疑更加聪明。俄罗斯帝国几百年来最大的弱点一直是经济,经济上的孱弱往往可以影响其地缘战略乃至内政走势和国家分合。从实际效果看,俄罗斯经济确实遭到雪上加霜的打击。当然,也增加了普京政权在被经济拖垮之前再次强力出手的可能。

虽然眼下普京表现非常强势,但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俄罗斯在不断衰弱。西方在应对普京挑战的同时,也应当未雨绸缪地考虑如何应对上述事实可能带来的后果,这一后果并不仅限于地缘和军事挑战。从苏联解体的后果来看,这样的结果被较为成功地避免了,尽管也带来了塔利班崛起等间接性恶果。但是,之后的事情仍需要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战略去加以应对。从这个角度讲,俄罗斯的彻底失败并不符合全球利益,让俄罗斯改弦更张、实现平稳及无害的繁荣才是适宜的目标。

在与普京周旋的过程中,西方应当把握好度,在必要的时候对俄给予帮助。在俄罗斯逞凶的背景下说这话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若考虑到这次乌克兰危机很可能是普京政权最后一次或最后几次之一的疯狂,那么这一判断就多少具有了前瞻性。endprint

猜你喜欢
困兽明斯克罗申科
雨中困兽
波罗申科抢发新年致辞为报仇?
波罗申科有5本护照?
首趟重庆至明斯克中欧班列顺利抵达
首趟重庆至明斯克中欧班列顺利抵达
“心”田
“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