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振快
1976年,中国开始进入持续数年的历史转折期。期间连续发生“四人帮”被捕、恢复高考、包产到户、真理标准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知青回城、平反冤假错案等标志历史转折的重大事件。在历史转折中,有一位关键人物,就是邓小平。
跳出观念与人事多重阻力羁绊“摸石头”
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党内不同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数年的反复较量有了结果,改革开放的政策得以全面推行,中国不可逆转地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反映的就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邓小平当时的所为与所思。
改革,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思想意识的改和革,思想意识后面还有利益的纠葛,有领导层的人事安排。要突破“两个凡是”,得有思想意识的改革,所以有真理标准大讨论;改革要有人领导和政策执行者,就需要有从最高领导层开始的全面的人事更替。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改革开放的倡导者和推行者。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一步步试验、探索的。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有个重要特点:民间探索,改革派理论总结,获得邓小平的首肯后形成政策,再逐步推广,全面展开。民间探索是在实践上对旧有思想意识的突破,改革派理论总结是在理论上对旧有思想意识的突破,这些都曾遭到守旧者的围攻乃至围剿,所以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思想意识冲突和人事斗争。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就是作为最高决策者,最终做出了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抉择。
改革中不可忽视“民间探索”的力量
民间探索是改革开放的最初动力。改革开放的三件大事——包产到户、个体经济、对外开放,其动力都来自民间。
包产到户自上世纪50年代农业集体化后就一直存在呼声,在经济困难时也曾允许或默许小规模、有条件地打折试验,但因其不符合旧思想 “集体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一直得不到认可。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1978年冒险搞包产到户并最终能够突破思想意识的阻碍,获得合法性,有很现实的原因——财政压力。当时任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后来回忆,最初提出包产到户,压力不小,但最终要实行,是因为要解决吃饭问题:“原来的政策和制度实行了几十年之后,首先引起了农业经济危机……8亿农民中,贫困人口占2.5亿。”在此背景下,邓小平表态说:“困难地区可以搞,搞错了再回来,有什么了不起,有饭吃就可以不搞,没饭吃就搞一搞嘛。”从此就开了个大口子。
包产到户推行过程一波三折。被认为思想解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仍然规定“不要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最终能有结果,还是“农业经济危机”和“让农民自己解决吃饭问题”这样的现实问题起了决定性作用。
当时,知青回城无法安排工作,只能允许他们“自己搞饭吃”,这才有个体户和私营经济。而开放政策的推行,与持续不断的“逃港潮”有关,成立经济特区,邓小平说了一句话: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很多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都是现实倒逼改革。邓小平作为思想开放的改革者,在上层因应民间呼声、“上下互动”推进改革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为确立改革开放的合法性,说服思想僵化者,邓小平提出,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实现共同富裕,即改革开放是摆脱“均贫”,实现“共富”。今天,我们可以发现“均贫”状况的确已经摆脱,但离“共富”的目标仍有距离。这是对新历史转折期提出的改革破题要求——中国的改革主要是在经济领域展开,经济改革使社会财富增加,且不能忘了推进财富分配的公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