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门类视域下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2015-01-28 16:41赵志荣
体育学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门类设置学科

赵志荣

摘 要:从学科门类的视角,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进行了审视,认为我国高校对体育学科的定位和管理过于模糊和笼统;专业地位的提升受高层次人才匮乏的制约;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差;体育专业人文环境差,教风和学风不佳等,这些问题反映出体育学科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时机尚未成熟,在体育专业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学科门类;体育专业;学科建设;中国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092-04

Dilemmas of and outlet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ary category

ZHAO Zhi-r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ary category, the author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e orientation and management developed by universities in China towards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was too vague and general; major status uplifting was restricted by the lack of high-caliber talents; major setup was not highly action-specific;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was poor;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had an unfavorable humanistic environment, and a not so good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mosphere, etc; these problems reflected that it is not the right time for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o be upgraded to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ary category, an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work to do in term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disciplinary category;physical education major;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学科门类是对具有一定关联学科的归类,是授予学位的学科类别。学科门类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制定,是我国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1]。因此,体育学是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学位授予、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2011年3月体育学和艺术学同时申报新的学科门类,艺术学升格成功而体育学铩羽而归。对这一事件体育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不少学者痛心疾首、愤愤不平,认为体育学发展日趋完善,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时机业已成熟,如果仍然定位于教育学学科门类内会继续混淆两者的关系,制约体育学科的发展;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体育学自身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体育学科的发展与其是否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并无直接关系。诚然,我国体育学科发展非常迅速,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仅仅依靠本专业学者自夸不行,需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高校体育专业发展是体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和教学管理等是高校体育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反过来,高校体育专业发展状况对体育学能否升为学科门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从学科门类的视角,对我国高校体育专业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使更多学者关注高等体育专业建设,以期能为体育学科的良性发展以及下次学科门类申报提供参考。

1 高校体育专业的定位和管理过于模糊和笼统

体育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都有相应的研究领域,从我国已有的13个学科门类来看,没有哪个学科门类像体育学科这样复杂、受众多学科影响。这种状况有利于体育学科学习其他学科的优势、吸收其他学科的营养,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这种优势不仅显现不出来,反而会对体育学科的发展有着不利影响。

正是因为牵涉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体育学科在管理上很难达成一致。在我国高校中,体育专业往往作为一个独立的院系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突出了体育的学科地位,也便于操作和管理,但是也使体育学科面临孤立和被动的局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体育科学被列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门类之下[2]。从学科门类的划分来看,体育学又归属于教育学,大多数高校在职称评审和科学研究管理时又将其划归理科,但无论体育归属于文科还是理科,都是比较模糊和笼统的,没有兼顾到体育具体专业的属性和需求,体育专业的发展固步自封在自己的小圈子内,隔断了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也造成了管理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困惑。有学者提议应该把高校体育专业细化,把属文的归文科专业,属理的归理科专业,并且细化到各相关的学科门类内,这又造成管理上的复杂化,并无形中增加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现实中几乎没有高校这样做,而是普遍把体育学科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endprint

体育学要想升为学科门类,在需要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一定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这一点可以借鉴德国和美国的做法,虽然德国的高等教育比较发达,体育专业很多,但德国很少设有独立的体育学院,除德国科隆大学外,体育专业大多设在其他学科下,广泛分布于传统综合性高等院校中,其体育专业设置在高校的人文学院(系)、艺术与人文学院(系)、行为与文化研究学院(系)、哲学学院(系)、文化科学学院(系)、教育研究学院(系)等院系中[3]。这种专业设置方法有利于加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联系,所取得的成就也就更容易得到科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美国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很松散,体育专业普遍设在其他院系,许多其他学科开始关注体育,研究领域也开始向体育领域渗透。尽管德国和美国的体育也并非尽善尽美,但这种模式更有利于促进体育学的健康发展。我国独立的体育学院设置已经有多年的历史,要想彻底推翻这一设置无疑是困难重重,但我们可以尝试在一些综合性院校或师范院校中把体育专业细化,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通过行政手段为体育学科搭建一个平台,加强体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横向联系,携手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2 高校体育专业地位的提升受高层次人才匮乏的制约

体育学如果要升格为学科门类,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2级学科将可能升格为1级学科,体育学学科门类申报成功,这也意味着体育学的学位授予权将可能更加自主。我国现共有24所院校(包括3所挂靠其他专业招收体育相关专业博士的院校)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院校招收博士的专业和人数已有一定规模,其余的一些学校博士招生专业和学生数量都比较少。据国务院学位办2010年公布的数据统计,我国大学授予的教育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1.79%,授予的教育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4.12%,另据中国大学公布的2006—2011年招生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教育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2.00%[4]。教育学博导和博士数量整体和其他学科门类相差较大,而体育学仅仅是教育学学科门类下3个1级学科之一,显然体育学科博导和博士这类高层次人才更是匮乏。尽管当前,体育博导和博士数量虽增长迅速,但整体上来说体育学科甚至在整个教育学还是显得比较滞后。

体育学要想升格成功,必须要有一支学历较高、水平较高的研究队伍,从这点来看体育学科还需继续加强建设。要想弥补体育学高层次人才的欠缺,可以尝试在一些有独立自主设置和审批研究生学位点和专业的重点大学设置体育学博士专业,探索出体育学和其他学科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模式。

3 高校体育专业设置针对性不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差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在1级学科)”、“专业”(2级学科)3个层次设置。体育学1级学科下,高校本科专业开设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5个专业。2011年学科门类和2012年专业设置的调整,体育学未发生变化,但是我国的体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体育专业发展得很快,几乎所有师范类院校都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86所高校开设了运动训练专业,46所高校开设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5]。我国各高校的体育专业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学科分类标准设置的,由于我国的体育学2级学科在分类时相互之间边界模糊、交叉甚至互相包含的现象比较严重[6],进而引起各专业培养目标的交叉重合,具体表现为我国开设体育专业的高校数量虽多,但是各专业特色不明显,开设的课程差别不大,培养学生目标单一,社会适应性差[7]。再加上现在高等院校普遍扩招,也直接导致各个高校体育专业内部竞争、培养规模过大[8]。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院系最大的主流专业,可以说是体育专业就业的晴雨表。据麦可思2011、2012年对中国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本科大学生“红黄绿牌”专业名单中,体育教育专业连续两年被列为红牌专业[9]。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是体育师资,每年有大批的学生急需就业,而学校编制有限,供需差距太大,学生想成为体育教师必须通过招教考试,而能如愿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的毕业生被推向了社会,被迫改行从事其他专业。另外,根据社会需要,我国许多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而且成为增速最快的体育专业之一。一批《本科专业目录》外的体育类新专业(方向) 纷纷上马,如滨海旅游、体育保安、体育经济审计、体育经纪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等[10],但由于我国的体育产业还不发达,对这些人才的实际需求非常有限,再加上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的人才实用性不强、水平不高,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同样严峻。

体育如果升格为学科门类,相应的体育学科下的专业地位都会有所提升,如果专业设置和管理方面不进行合理规划,培养的人才将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不利于扭转人们对体育学科的偏见。在发达国家体育专业发展也曾经面临危机,甚至有些体育院系出现倒闭的现象,当时普遍采取更改专业名称、学科重组、设立非师范专业等办法,且每年发布的专业目录根据社会的需求均会有一定的变化,如更名、增删、拆并、转移等[11],现在其专业设置比较灵活且具有实用性。 我们可以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在培养方案上下功夫,注意把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及时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教学计划。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像发达国家那样每隔几年进行一次毕业生择业调查,以便了解体育人才的社会需求,了解各个高校的办学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并依此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并督促相关的院校进行改进。

4 高校体育专业人文环境较差,教风和学风不佳

体育学科未能升格为学科门类,也说明着自身不够完善,外在影响力还有待提高,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状态是体育学科在高校中发展的具体反映,直接影响着其他学科对体育学的认知。而目前我国体育学各专业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通过高考渠道招收的学生生源质量还基本有保证,问题最大的主要是体育单招生。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两个专业,主要是为了解决我国一些优秀运动员退役再就业问题而开设的,且收费较高,是许多教育经费紧张学校创收的重要渠道,一些地方院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不考虑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社会需求盲目扩大招生,这也就使一些连中等教育都未完成的学生进入了高校。这些单招生在给学校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给学校管理与体育教师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把这些运动技术水平较高但相对单一、文化基础差的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相当棘手的问题。endprint

另外,体育学各专业的学生普遍爱动不爱静,技术课学习积极性较高,效果较为理想,但理论课特别是单招专业的教学,由于学生文化底子薄使教学有很大难度,外语、政治,甚至于有些体育理论课程,许多学生特别不喜欢。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会采用各种手段,但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如果不积极进行引导,探索出适合体育专业学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其培养的人才很难有高的文化素养。德国的体育专业设置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学士培养分为基础学习与专业学习2个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分2个学期,不分专业所有学生学习同样的课程;专业学习阶段4个学期[12]。可以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在培养方案上下足功夫,把好“入学关”的同时,对那些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像德国那样,把学习时间分为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部分,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打好基础,灵活对待并且有一些硬性要求,一定要改变那种为了学生能顺利毕业,而片面降低要求的做法,研究设置并且鼓励学生进修跨学科的课程,不同专业之间应认可学生的选修成绩,相互承认学分。

最后,2007年全国高校评估时,为了使师生比达标,或者师资结构硕士、博士的比例达到要求,高校普遍引进了大批的高学历教师,但是评估后引进的教师如何安置却成了问题。有些教师为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量,成了“万金油”,什么课都敢教,失去自己的专业,对这种情况领导、教师、学生都心知肚明。许多高校为了教师们都有课上,不顾学校的专业基础和社会的需求申报新专业,无论什么课程任课教师都是内部优先解决,严重影响了培养人才的质量。针对高校体育师资存在的问题,在制定切实可行教学工作量的基础上,要把好高校体育教师的入门关,保证教师依据专业有自己主攻方向。注重体育教师的管理和培训,通过教学研讨、经验交流、信息反馈等途径,改革高校的教学评价机制并落实到实处,创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优良环境。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未能升为学科门类,看似失去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但如果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侥幸升格成功,无异于拔苗助长,只会不利于体育学科的成长,但如果能借机反思一下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体育学科的发展来说未必不是好事。高校体育专业的发展是体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直接影响着体育学科在高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体育学科要想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在高校体育专业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 一级学科[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483533.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S/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327000htm,2013-10-20.

[3] 龚建林,杨文轩. 德国体育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启示[J]. 体育学刊,2007,14(10):121-125.

[4] 2012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排名教育学一级学科A+级[EB/OL]. http://www.3773.com.cn/gx/dxpm/736714.shtml,2013-10-20.

[5]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EB/OL]. http://www.huaue.com/gkzc/2014226105606.htm,2013-10-20.

[6] 杨小永,王健. 体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宏观\中观与微观[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7):19-23.

[7] 杨文轩. 体育学科体系重新构建刍议[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4):277-280.

[8] 体育天涯人博客.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f3157d0100o5a7.html,2014-01-05.

[9] 2012年中国大学“红黄绿牌”专业名单发布[EB/OL]. http://edu.people.com.cn/GB/1053/18164765.html,2013-05-20

[10] 刘成,韩新君. 多科性大学框架下体育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理性思考[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1):45-47.

[11] 鲁长芬,罗小兵. 发达国家体育学科体系研究的特点与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7):47-51.

[12] 德国体育漫谈之一:德国科隆体育学院简介[EB/OL]. http://www.tiyuol.com/bbs/viewthread.php?tid=4561&highlight=,2013-12-10.

[13] 2012教育部新颁高校本科专业目录[EB/OL].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2-10-12/1124358003.shtml,2012-10-12.

[14] 杨波,杨文轩. 美国体育学科发展历程及现状[J].体育学刊,2007,14(10):116-120.

[15] 胡春雷. 关于我国体育学科定位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3):6-9.endprint

猜你喜欢
门类设置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王莫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展览后记 跨越艺术门类的西部陶艺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作战门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