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古代对小学生的行为管理相对严厉,家长也大多认同“不打不成器”。学习不认真或学得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如同家常便饭。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也靠考试,俗话说,“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在古代还真有这种情况。如在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多种。而且,考试相当严格,出题和监考要分两班人。
与现在将学生分“快慢班”一样,古代也存在这种情况。如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十二月,颁布小学条制,立三舍法,在国子监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入学后皆分在外舍,考试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这种“快慢班”有点儿一、二、三年级的味道,升不了的要“留级”。
古代“教育不公”很严重,宋代后解决教育不公问题受到重视。到元、明、清三代,中国古代的小学教育走向兴盛,特别是元代,大力推广乡村小学,要求“遍立学校”,五十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农村孩子受教育机会大增。 (据《北京晚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