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高峰
从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开始,作为诞生地的美国逐渐引领了全球互联网的创新与创业浪潮,也引领了互联网治理的规则和价值观。历史,只能代表过去。截至2014年11月,全球网民突破30亿,2/3的网民来自发展中国家,而美国网民比例跌破10%,中国网民比例已经超过20%。
据预测,下一个30亿网民,将有90%来自发展中国家。诚如“微博之父”方兴东所言,“随着网络空间逐渐超越现实空间,人类开始进入一个网络空间主导的新时代,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同时人类治理也面临全新的挑战。在这种格局和趋势下,美国垄断互联网规则制定权已不合时宜。”
就在刚刚结束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东道主中国发出了“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声音,标志着中国已经完成“入场式”,剑指互联网治理。
网络空间“去美国化”
毫无疑问,由于互联网诞生过程、国家力量对比等客观因素,互联网发展至今仍然带有非常强烈的美国烙印,甚至根据某些学者的评判标准,把互联网称作所谓的“美国网”,也能找到不少依据。但如果因此就不使用网络,或者一定要在完全意义上另起炉灶并实现平等互联,不仅无异于因噎废食也不那么现实。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各种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网络空间的治理体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一家独大,虽然大量网络技术源自美国,美国政府和大量互联网企业在网络空间内占据优势,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就可以在网络空间为所欲为。仅以全球顶级地理域名系统的管理为例,从最早的美国国防部管理,到后来的ICANN与商务部通讯管理局混合管理,再到现在讨论如何构建国际化的管理机制,“一个世界,一个网络”的目标,正在各种复杂的过程中得以逐渐实现。
中国一直都以建设网络强国为目标,自然需要以更积极的态度投身于这一过程中。类似于中国在WTO中的实践,从参与国际体系,到参与国际体系的规则修订,以渐进的方式将整个体系修订得更加符合国际社会的积极需求。
自1997年以来,美国商业部旗下的NTIA(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始终保留着对于DNS的主要控制权。而在今年3月,以NTIA决定放弃对DNS根域名文件的控制权为标志,下一代全球网络空间管理规定的合作性竞争将进入一个高潮。有学者认为,美方偏好的以“先占”为基本指导原则的“互联网自由”原则,与中方倡导的以“人类共同财产”为基本指导原则的“互联网/数据主权”原则,将不可避免的展开一轮激烈的竞争。
中国拓宽共治之路
中国拥有超过6亿的网民,12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用户、5亿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送量超过200亿条;拥有超过400万家网站,上网已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在全球互联网公司10强中,中国占了4家;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10万亿人民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正辐射全球,成为国民经济的最大增长点……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助力,这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体现在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互联网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对社会的冲击和文化的困惑,以及对政府管理的新要求。这是中国互联网走过的道路。庆幸的是,中国在充分享受了互联网所带来红利的同时,却没有在互联网中迷失方向和引起混乱,并且逐渐摸索出一套成功的互联网治理之道。
为什么中国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目标?从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的话语里,我们或许可以一窥端倪,“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大交流、大发展、大融合是时代的潮流,共享共治是历史的选择,只有顺势而为,相向而行,才能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创造和引领人类的未来。”
中国有着参与全球互联网共治的诚意。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时向世界宣布,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主张“要多边不要单边、要对话不要对抗”。正如鲁炜在ICANN第50次大会上所说的,习近平主席一直倡导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中国真诚希望与各国携手合作,努力推动互联网治理迈向全球共治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互联互通,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包括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挑战。如同建立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一样,互联网世界也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治理秩序。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基础上,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这正是“共享共治”之涵义。
互联网逐渐让世界成为地球村,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相互包容着的命运共同体。在今年召开的多方会议上,中国讲的最多的就是“互联互通”,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宣传语同样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互联网发展和治理的自信与担当。如同水乡乌镇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一般,中国的互联网智慧必定将闪耀出别具风采的光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