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颖
纵观全局,“安全”教育似乎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然而,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安全事故”,让每个学校都提高警惕。为确保安全,本应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被停止,人为的将学生与社会割裂,与生活脱节,进行着书本到书本式的封锁式小循环,从而形成了“花盆效应”,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行。笔者以为:在幼儿园安全教育必须基于儿童本位有效开展。
一、多元体验,培植意识,强化行为
1.环境暗示 培植意识
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剌激。研究中,更突出环境润物无声的特殊效应。如班级门口的“温馨提示”、走廊里“安全自护,情系你我他”专项话题交流板、户外活动时“友情提醒”栏等等。不仅唤醒幼儿,更提醒了成人。
2.放手管理 主动出击
除了提供必要的保护,如家具的圆角设计、软质地面等硬件保护,作为老师更要学会该放手时就放手。为了调动幼儿主动意识,我们将权力下放,让他们学会自我观察、判断,从而做到主动防险,逐步形成自护意识。如大班的“安全早知道”环节,由值日生利用有3—5分钟时间,主动察险,发现险情及时上报。
3.情景重现 引人入胜
安全教育,跟其他活动有别的是,不能光靠孩子的“说”,而是要靠孩子真真切切的“动”,才能突现。我们及时抓住主题中有意义的活动,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幼儿参与体验,调动孩子积极参与性,构建新经验。如 “不跟陌生人走” 、“迷路的小熊”等活动中,我们为孩子提供的情景活动与幼儿的生活很贴近,激发了孩子的参与热情,在亲身体验中,建构了自我保护的知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4.专项体验 以真升情
生活中处处存在危险,有的可以防止,有的却是防不胜防。如小班幼儿,由于生理的发展决定了他们不会灵敏的躲闪危险,从而经常发生小朋友互相碰撞的现象。针对于此,教师对幼儿进行了“会躲闪,不碰撞”的专项自我保护教育活动。再如中大班级组,开展了 “一起玩真快乐” “安全玩积木”, “跑步的安全”等专项活动,在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身体协调性,掌握了运动时的注意事项,更养成坚持、合作等良好品质。
二、巧借资源,挖掘价值,提升品质
1.偶发事件 随机教
尤其是安全教育,跟其他活动有别的是,不能光靠孩子的“说”,而是要通过真真切切的“体验”、“感受”,才能突现。我们要及时抓住生活中有意义的活动,调动孩子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积累,并通过活动内化成自身需要。如小(2)班有位小朋友,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没有掌握安全乘坐电动车的常识,导致脚受伤缝针。借此这一偶发事件,我们对幼儿进行教育,强化了意识,更正了不良行为。
2.情景绘本 巧之招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读图”阶段,绘本带给孩子的视觉震撼比起其它感官效果更为直接。好的绘本,不仅绘画精美,构图、色彩能使阅读者在视觉上引起愉悦,而且每张图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能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将其语言、情感、思想、毫无保留的传递给孩子,孩子在情景的刺激下,掌握方法,懂得道理。
3.重大活动 深挖掘
安全教育在每个学校都不容忽视,结合上级部门部署,我们在每年都开展逃生演习,但仅仅一次演习就够了吗?有的孩子甚至不知为何故。于是,我们利用每次的常规活动——逃生演习,以此为契机,形成系列,突出重点。如火灾逃生演习,我们根据这一主线,生成了集体活动、亲子活动等。同时,我们还与社区连接,邀请片警进入课堂,就防火等话题向幼儿做了宣传。
三、家园协作,统一步伐,合作向前
1.多话题聚焦
由于我园家长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的新市民,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在外找份工作越来越难,很多的家庭为了节约开支,租房都为车库,或店面房内,周围危险重重。在家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家长虽然已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存在,但为了生活,对孩子的管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旦遇到突发性事件就不知所措,缺少基本的常识和经验。
于是在家园合作中,我们开辟了一个独立版块——“安全自护,情系你我他”,在多话题聚焦中,通过“热点话题”,创造“家园生态链”。根据我们活动的展开和集体活动时发生的事件,教师及时提出有关安全方面的热点话题给幼儿;幼儿回家要求家长共同查阅资料,寻找正确的保护措施和解决方法;在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将和家长收集的信息在集体中反馈,大家从中总结正确全面的保护措施和解决方法,教师通过“安全自护,情系你我他”版块的“安全百宝箱”再次反馈给家长,家长通过这个版块再来弥补自己安全自护方面不足的能力,同时提高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效率。通过这样良性循环的“家园生态链”,达到家园对安全自护者教育的一致性。
2.建立“特殊”家长资源库
根据培养重点,我们小班组还根据家长的实际情况,从家庭住址、家长工作、家长需要、家长急待获得何种帮助等方面出发,建立了 “特殊家庭资源库”。老师根据此库对有特殊要求的家庭有了初步了解,在活动中就会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同时根据活动进程,幼儿园会定期会进行有效回访,通过谈话掌握家长思想动态,捕捉有效信息,为下一轮的“焦点话题”提供素材。
总之,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基于幼儿,做到“授之与渔。”大胆地将生活引向孩子,在体验中获得发展。
【作者单位:常州市藻江花园幼儿园 江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