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学习常驻数学课堂

2015-01-28 08:21杨胜和福建省平和县南胜中心小学363700
学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梯形创设情境

杨胜和(福建省平和县南胜中心小学363700)

让探究学习常驻数学课堂

杨胜和(福建省平和县南胜中心小学363700)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被动接受多,自主探究少。这和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环境有关。真正意义的知识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经验“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认真“教”出来的。教会的东西往往很容易忘记,而自己主动探究的知识,它经历了自己的主动获取过程,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则会终生难忘。教师要让学生善于探究,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寻常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探究学习依托情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操作拓展开放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一)依托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是一切探究之源。小学生好奇心强,易兴奋、激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从生活实例入手,把课程内容(学习问题)融于生活小事之中,用故事、谜语、比赛、游戏等方式,形成启发诱导,创设悬念。通过生活情景、通话情景、问题情景、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思索,激发学生思维、寻求解决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觉处于欲罢不能,迫切寻求突破的最佳学习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究。

如在“小数的性质”学习之前,我安排下面的活动:请学生拿出数学课本,看它的标价。我提问:“这本书多少钱?”然后我出示商品价格图,问:“毛巾、手套的单价各是多少?”学生:手套的单价是2元5角、毛巾的单价是3元。(凭生活经验),但是有许多学生会提出疑问,为什么写成2.50元或3.00元?这时教师应及时激疑:“为什么呢?等大家学了小数的性质这一课,就清楚了。”(揭示课题)这样,让学生以最佳的求知心理投入对新知识的探求思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动机。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

教师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件标价为280元的衣服,教师想买这件衣服,让学生帮教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又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把一张中国地图发给学生,提问:“你想到哪个地方去旅游,知道他离我们有多远吗?”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三)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的情境

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地在学生认知中造成冲突。教学中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如教学“统计”时,先出示凌乱的动物图片(小鸭子、小松鼠、小白兔、小企鹅),让学生很难辨认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陷入教师创设的一种“不协调”当中,从而产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和解决问题的迫切意识。

(四)结合热点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

像现实生活中的打折,股票等问题都可以利用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圣诞节,商场里各种商品打折销售,请学生举出看到过的实际例子,然后选出一些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解决,使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鼓励自学,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有帮助,而且对他们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被动接受多,自主探究少。这和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环境有关。真正意义的知识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经验“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认真“教”出来的。教会的东西往往很容易忘记,而自己主动探究的知识,它经历了自己的主动获取过程,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则会终生难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呢?我们通过实践认为,教师可按教材知识的系统内在联系,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有关数学方法、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等要求,帮助学生编写自主探究的提纲或有待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提纲或问题自己阅读课本(知识内容)。

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教师出示下列提纲,让学生带着提纲阅读课本自主探究:(阅读课本)1.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它的比值是多少?2.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它的比值是多少?3.这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可以写成怎样的形式?4.这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什么?通过自学和自主探究,学生很容易理解比例的意义,使学生既对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提高学习兴趣。

三、生生互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学生通过小组、组间、生生合作,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学习信息,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学生学会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使层次不同的学生之间变得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分苹果”时,先出示10个苹果,微笑地说:“同学们,要把这堆苹果分成2堆,每堆有几个?有几种分法,看谁的方法多?”我先请学生自己想想怎样分?然后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小组中学生轮流说自己的方法,其他学生有的分苹果,有的记录分的方法,有的列算式,小组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这种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发挥,提高了合作效率,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展,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四、关注过程,实践探究

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是经前人无数次的实践证明为正确的人类知识成果,是概括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他们学习这种抽象化的、以间接经验为主的知识,如果缺乏直接经验或认知性实践探究,是很难达到对知识的正确和深刻理解。因此,通过观察、比较、实验、操作等认知性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和直接体验,把所学知识深刻、全面、准确地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或重建知识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我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学具(两个完全相通的梯形纸片),按教师提出的要求,分成几个层次进行拼图实验,在操作前教师出示下面几道问题,并交代稍后要请学生发表意见,上台演示:1.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重叠,怎样移动一个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2.先使每一个梯形怎样旋转?旋转多少度?然后怎样移动梯形?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参与探究,着重引导学生找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的关系,使学生通过实践,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之和,高相等,而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在此基础上,利用上面梯形中的具体数据,指导学生算出梯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对梯形的面积公式的实践探究,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而且学得活泼、轻松,对形成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明了,记忆深刻,同时又让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五、打破权威,拓展探究

拓展探究既鼓励学生思维发散,又培养其创新意识。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充满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能打破书本权威、题目权威、教师权威,做到立足教本又超越教本,敢于对知识、难点、结论产生奇思妙想,拓展思维空间,自觉对未知世界的无穷探索,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时,当学生掌握了圆的重要特征“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都相等”后,我让学生想想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或现象是应用这一特征的?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讨出:

1.车轮做成圆形,车轴放在圆心,可以使车轮滚动的时候保持平稳。

2.饭桌做成圆形,把饭菜摆在中间,这样才能方便每位客人吃饭夹菜。

3.看热闹时人们喜欢围成一个圆形。

4.小朋友围成一个圆圈玩“套圈”游戏。

另外,一位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室如果设计成圆形,那对每位学生不是更公平合理吗?学生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大胆探究,我为之振奋,鼓励他:“你的想法非常有创意,你可以放飞你想象的翅膀来设计你心目中的教室,也许你就是未来教室的最佳设计者。”

让学生善于探究,教师要经常设置“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探讨、甚至争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寻常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责编赵建荣)

猜你喜欢
梯形创设情境
玩转梯形
梯形达人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一类变延迟中立型微分方程梯形方法的渐近估计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梯形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